曹文轩小说由“灰色”转向“金色”的审美内涵

发布时间: 2019-11-01 13:36:27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曹文轩小说由“灰色”转向“金色”的审美内涵
 
张晓珺名师工作室成员  刘畅燃
 
  曹文轩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开始风靡,主要以展现纯美为主,叙写少年儿童之间不同的人生故事,展现高超的艺术手段,有佛家“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如《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细米》、《根鸟》等系列中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底留下生动斑斓的色彩。本文谈谈其作品中“灰色”过程与“金色”结局的审美内涵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展现古典式的宁静悲伤
 
  曹文轩在使用意象和描述意境时,具有中国式的古典韵味。荷花是像一只只立着的毛笔,在月色满地,荷塘如墨的环境里,蒋一轮和白雀关系紧张,愁苦的吹着笛子。忘记上学的乔乔会因为一只漂在河水上的粉色月季花掉到河里,被秦奶奶救起却导致她失去生命。灰色的过程转向金色结局的时候,体现出古典韵味,带着宁静压抑的悲伤感。
 
  曹文轩在《第二世界》里指出:“中国有悲剧,却没有悲剧精神。”较多的是生活的悲苦,较少的会像莎士比亚那般的做真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中国的悲剧缺少的是西方悲剧的高贵和古典式的宁静。在曹文轩的描写中,用灰色的感情铸就一个个金色耐人寻味的结局。用古典而宁静的意向,如“淅淅沥沥的雨水、清洌洌飘着月季花的小河水、哪里被风捎来的鸽子羽毛、微风和月色中的荷花像一只只墨色的毛笔、初冬将下雨雪的凌乱乌云”等,温柔如水,诗情画意,将主人公生活的场景渲染的宁静古典。动人美好的事物加之灰色的情感色调谱写金色的教化结局,是灰色与金色结合的妙处。
 
  二、挖掘出忧郁中的美才是美的来源
 
  “忧郁是美的来源”是曹文轩自己对待文学的看法。不幸中的人才能更透彻的了解世间的美好多珍贵。就像一直泡在蜜罐子里总不觉得蜜甜,若泡在苦酒,往里加少许白糖就能尝出甜滋滋的味儿。一部故事里的主人公生活的状态是压抑忧郁的,它总能爆发些意想不到,具有个人特色的情节,这些情节的诞生才是最直接自然和真实的,也是最能引发共鸣的内置。
 
  通过叙写一段段催人泪下却震撼人心的故事,如男女之间互相尊重,毫无瑕疵的纯情,如白雀同蒋一轮,桑桑对纸月。不幸少年与厄运相互搏斗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和死亡流浪带给人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像根鸟,细米,桑桑,纸月,杜小康等主人公的经历,又如《野风车》里的阿稚成为村子里的小霸王是因为父母双亡,《三角地》里那位少年因为悲惨的家庭失去心里爱着的姑娘,却又不得已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曹文轩笔下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是有悲痛背景的人。坎坷中流淌着默默的希望之光,从不幸的生活中找到奔去未来的力量,正是这样的忧郁产生了极致的美感,灰色走向金色的路程遥远而艰难险阻,但因为互相衬托,才显得金色的结局不够完美却来之不易,更加具有美感和教化意义。
 
  三、升华苦难的意义
 
  金色的结局具有教化作用的同时,也告知读者尊重苦难折磨。俗语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曹文轩的作品揭示的苦难意义却不仅仅那么简单。他意在指出经历苦难甚至死亡后给身边人的意义,对自己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影响。所以才会在《野风车》里塑造出为别人的生命或者安宁付出代价的主人公。
 
  灰色的过程中,有死生契阔却被世俗阻碍的爱情,有本质善良招人误解的愁苦与发泄,有纯真交往中无意识的伤害等,这些苦涩的果子只有通过主人公自己不断吸收阳光的甜分才能变得香气迷人。《红门》中杜小康失去顶梁柱的父亲,在学校门口卖东西,同学们没有一个买了,桑桑为他感到难过,但杜小康的一句“会有生意的”,令人动容。就像告诉所有人,苦难总有一天会过去,在苦酒里酿出的甜蜜会更香甜。灰色的发展引导金色的结局,无疑告知世人,这就是苦难给勇敢者和坚守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