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千人千方
河南省济源市第四中学 赵永娥
中原名师宋爱芹工作室成员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性格,面对千差万异的处事方式,对同一个问题,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个故事彰显了一代至圣先师澄明机敏的智慧,向后人揭示出了一个温暖朴素的道理。时至今日,两千年悠悠而过,可师生间那场越磨越深、越磋越透的天籁之音却永远响在后人的耳畔,那份源自师生间心心相印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教育情境依然清晰如昨。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声音也伴随着泗水汩汩汤汤的碧波在肥沃而空旷的中华大地上嘹亮而真切的回响着,回响着……
我,两千年后的一个班主任,听着这历史的和鸣,不禁想起了发生在我和学生之间的几则故事。
二分严厉,八分宽容——我和程浩的故事
月色澄明,静悄悄的晚自习。我慢慢地走进了教室,到程浩桌前时,发现他正在入迷地打着游戏机。一分钟,两分钟,……我不动声色。几分钟后,专心玩耍的他终于发现了我,顿时脸上一片红云。我什么话也没有说,拿走了他的游戏机,他很快跟着跑出了教室,请求我把游戏机还给他,说是借别人的。
“可以,但要附加条件。”我笑意盈盈。
“老师,月考马上到了,我保证在班内进步十个名次,怎么样?”聪明的他立刻信誓旦旦。
“进步五个名次就行。”(我知道他的基础,进步十个名次肯定有困难)
这之后的十几天,他确实比以前努力了一些,但那只是为了游戏机。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走进教室的我又发现他的座位空空的,而操场上是他汗流浃背腾挪跌宕的矫健身影。原来他又利用午休时间去打篮球了。
我很平静地把他从操场叫了回来。
“程浩,你是一个有思想有脑子的人,你清楚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是吗?”我转身要走。
“老师,你不让我写检查?我已经是第二次犯错了。要是别的老师肯定会让我写检查或者跑圈的。”他既惊讶又真诚。
“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人就是在不断的犯错中长大的,关键是不犯同样的错。”我依然微笑。
月考成绩出来了,他进步了三个名次,我把游戏机还给了他。
“老师,我只进步了三个名次啊!”他满脸狐疑。
“但老师更看到了你付出的努力。”
他抬起眼,尊敬地望着我,那一刻,我听到了他心底花开的声音。从此,班内真的多了一个孜孜不倦、勤学苦读的身影。
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的错,我知道我必须指出并且要求他为他所犯的错误负责,这样才可以培养他有担当的责任感,但应该假以宽容,因为宽容可能更能挽救一个人,更能激发一个人,正如泰戈尔的诗句:“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二分严厉,八分宽容,我教育了一个叫程浩的学生。
六分爱心,四分耐心——我和李伟的故事
2011年的秋天,又一个新的学期开学了,我又接手了一个个朝阳般蓬勃、晨露般鲜活的孩子。
开学两星期了,每每上课时,于一双双清明澄澈的眸子中间我总能感觉到有一双很依恋的眼睛,羞涩敏感,像离开母亲怀抱的小鹿,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又渴望着从这里得到真正关怀与明确的方向。
“这个孩子一定有问题。”多年的经验告诉我。
下课后,我找前任班主任一了解,果不其然,这个男孩子三岁时就父母离异,而后一直跟着爸爸长大。更可怜的是,不仅爸爸没有再娶,跟他们一起生活的叔叔也是个光棍,也就是说,在这个男孩子记事的十几年里,他从来没有享受过如水般清灵润泽的母爱。他成长的天空是倾斜的不完整的。
“做他的妈妈吧。”我别无选择。
星期天,走进商场,为他挑了一身保暖衣,把他叫到办公室让他试穿。拘谨不安的他怯怯地说:“老师,我学习不好,您不用关心我。”
“是孩子都需要关心,无论成绩好坏。”我微微一笑。
冬天到了,其他的孩子们都穿上了暖暖的棉衣,而他却如哀哀的寒号鸟,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和季节的凛冽对抗着。
身为母亲的我又为他买来了厚厚的棉衣。
“老师,李伟这星期上课迟到三次了,作业也两次没有交。”学习委员来我这儿“告状”。
事后,对于李伟的迟到与没交作业我没有深究,只是轻描淡写地提醒了他两句。我知道,毕竟多年缺失母爱,父亲对他的溺爱与迁就使他养成了一个稍稍有些怠惰的坏习惯,如果我严密关注他身上的缺点,那样只会让他更自卑甚至于破罐破摔。因此面对他并不是特别上进,成绩也时好时坏极不稳定的情况,我又常常保持了几分的耐心,耐心地等待他的悔悟,耐心地等待他的成长。
几个月过去了,终于,高考前的他完全改变了,“三更灯火五更鸡”、全身心投入、奋进拼搏成了他的写照,最终他考上了一所还算满意的高校。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多年的教育让我更清楚此话的意义:人类灵魂的构建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更需要一颗温情细致的心,包括爱心,包括耐心。
七分严厉,三分柔情——我和王贝的故事
王贝是我的一个亲戚的孩子,因为这层关系考高中的时候填报了我执教的高中,并且进到了我的班级里跟着我上学。
因为是亲戚,对于他,我常常是严厉有加,不想让他认为他有特权。
“赵老师,你班的王贝上课不好好听讲,在底下偷看课外书呢。”任课老师来诉苦了。
我一听,当即七窍冒烟,问也不问情况,严厉地对田贝说:“到教室外边听课,三天!”
王贝是个很听话也很要强的孩子,他倔强地拿起书不做任何申辩地走到教室外面去了。骄阳辣辣,站在教室外面听课的他始终挺直腰杆,时而抬头专注地望向窗内,时而奋笔疾书,一丝不苟。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不忍心了,几次偷偷地跟他说:“贝贝,你是个好孩子,老师看到了你的态度。老师对你的惩罚也的确有些忒狠,这样吧,我不在的时候,你可以坐到教室听课,我就当没看见。”可是那孩子特拗,三天时间不到怎么也不进教室,但又站不动,怎么办?于是老师在教室讲课的时候,他就坐到窗台上,在那方狭仄的空间里听讲记笔记,老师不讲的时候,他则靠着墙做题演算自学。
当时,我记得我班的一个同学还写了一篇作文,把他这种认真听讲的精神大大表扬了一通,当然,我也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表扬鼓励了他,用这三分的柔情去融化那不当的七分严厉。
不过就是在这样的方子下,王贝完成了他成长中的蜕变,成为一个很上进、很要强、很优秀的男孩子。
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得开不同的方子。黄芪、白术、陈皮、桔梗,党参、连翘,同样的药,不同的量便有不同的用处,多一味和少一味则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同样的病,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开的方、下的药也应有所不同。学生千差万别,教育就要千人千方,有的学生吃软不吃硬,有的学生吃硬不吃软;有的学生得软硬兼施。就是软硬兼施,也要注意配比,二八开、三七开、四六开、五五开,六四开……不一而足,因人而异。
这或许就是教育的智慧。
(发表于《班主任之友》2014年5月总4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