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探略

发布时间: 2019-10-29 14:07:42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探略
 
河南开封河大附中 冉明远
 
 
  摘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初高中语文教学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在课程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文言文教学方面尤为突出。寻找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和谐衔接,有效解决初高中文言文严重脱节的问题,是中学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学  文言文教学  衔接
 
  注重传统和传承本土优秀文化是我们一直所坚持的,而文言文的学习是其重要渠道和形式。因此,文言文学习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引导着教师和学生在文言文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其中的期望之重不言而喻。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投入和产出相距甚远。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的一线教师,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初中和高中的学生、教师之间做了一些调查,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进行总结,并对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的初三学生升入高一,面对高中的文言文学习都会显得无所适从。在他们看来,文言文的学习就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对以语法知识为构成基础的高中文言文,他们显得特别茫然,实词、虚词、句式、句读,这些陌生的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令他们举步维艰。而这一情况,不仅给高中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而且使得学生对于高中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学习。
 
  二、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
 
  1.初高中课程标准不同
 
  为了适应初中生自身特点,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文言词法和文言句法的知识教学,只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由此可见,初高中课程标准的难易差别巨大。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便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而且严重脱节的系统,学生在初高中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便出现了断层。
 
  2.初高中教材选材不同
 
  初中文言课文篇幅小,故事性强,容易理解和背诵。而且初中课时充足,教师能够花大量的时间细细梳理,做到字字落实。平时测试和中考所用文言文均来源于课文,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记忆,应对考试游刃有余。而高中文言课文不仅篇幅大,跨度大,而且更注重语法分析,加上课时紧张,学生缺乏相应的文言基础,因此学起来特别吃力。
 
  3.中高考命题导向不同
 
  俗话说,考试考什么,老师教什么。纵观近些年的中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中考文言文试题相对简单,立足课内,试题考查的词语解释基本上局限于课文注释范围;高考文言文试题灵活,选择课外,考查字词甚至超越课标。如2016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试题,文言文试题选材是课本中的《马说》一文,试题中对于“名”“足”“道”“通”字词的考查,以及翻译句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些都来源于课内,并没有超过注释范围,难度较低。而反观2016年河南高考试题中,文言文试题则节选了《宋史.曾公亮传》中的语段,选材上完全跳出了课本,考查的字词“锡”“虔”则在120个实词之外,明显超越了课标。没有统一的命题导向,使得中高考文言文试题在难易程度上缺少必要的过渡。而中高考命题导向是一线教师教学的指挥棒,缺乏必要的衔接,也就导致了初高中教学上的脱节。
 
  4.初高中教师缺乏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整体观念
 
  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主观因素便是,初高中教师缺乏文言文教学的整体观念,初中教师只关注初中必备的文言文教学,完成课标所要求的,而高中教师认为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于语法和句法很少再做细致系统的讲解。这一情况导致新进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更显吃力。
 
  三、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
 
  1.探寻初高中课标和命题的和谐衔接
 
  课标和命题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导向。在当今中国教育现实情况下,抛开考试制度谈改革并不多么现实。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探寻初高中课标和命题的和谐衔接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初高中课标和命题脱节的情况,我们可以考虑在初中阶段增加一些最为基础、较为简单的语法、句法知识。如在初中阶段,“之”“乎”“者”“也”这些最为常见的虚词。初中生对于他们并不陌生,但这仅仅局限于课文中的翻译,一旦跳出课本,即使是这些最为常见的虚词,学生也显得很茫然。又如,刘禹锡《陋室铭》之中,“君子曰:‘何陋之有?’”看到这句话,学生都知道是倒装句,但它是如何倒装,如何变换成正常的语序,学生依旧不懂。
 
  这些问题的也可能源于过于笼统的课标和不够灵活的中考试题,因为初中教师很清楚,只需要教会“知其然”,就完全可以达到课标要求和应对中考。所以,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大多只会停留在表面的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考虑是否能够参照高中课标要求,进而来改进初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初中便能够掌握一些最为基本、常见的实词、虚词乃至句式。这样,才能够使得初中生在进入高中之前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从而减轻高中文言文教学过重的负担,实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较好衔接。
 
  2.补充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语法知识
 
  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在于语法教学。初中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法知识,将其放在了高中,这使得语法教学难以有效衔接。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基础的、简单的语法知识,使得初中生有一定的了解,不至于到高中之后一无所知。第一,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初中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句子进行分析讲解训练,要求学生以语法为前提对结构和句意加以掌握,有助于学生进行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迁移。第二,初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出现的词类现象和句式现象,对其进行概括总结,推导出相应的语法、句法知识,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
 
  当然,语法教学的重点在高中。高中教师在新生入学阶段,要放低要求,按照课标 对学生进行语法教学和强化训练,从实词、虚词讲起,直到单句、复句的相关语法知识,将高中生需要掌握的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进行细致系统讲解,让学生从语法角度掌握各种文言句式结构,进行句意理解,举一反三。
 
  3.落实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初中文言文更多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而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以考查能力为主,并不是简单的结合注释对课文进行翻译,而是要学会迁移,独立理解课外文言文大意。因此,教师首先要督促学生养成习惯,主动梳理积累课本中的语法现象(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识),便于阅读课外文言文进行迁移;其次,要勤翻工具书,读准句读,注意分析比较,在结合语句大意和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正确无误的断句;最后,要时刻提醒学生翻译的要求“信”“达”“雅”,注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有语境意识,结合所掌握的语法知识,对课外文言文进行正确地理解和翻译。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基础,而高中文言文教学则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进一步延伸,二者密不可分。我们应不断地探索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1]李荣东.例谈文言文的创新教学[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05)
 
  [2]杜鹃.文言文强化训练一例[J].快乐阅读,2011,(22)
 
  [3]蔡新英.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探讨[J].语数外学习,2013,(09)
 
  [4]孙丽波.关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实践[J].语数外学习,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