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 ,一种情怀——《教育——坚持做细微的事》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 2019-10-28 16:28:21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一本书 ,一种情怀

——《教育---坚持做细微的事》读书报告
 
焦作市第十一中学 乔冷梅
 
  作者简介:乔冷梅,1975年出生,1998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中教一级,焦作市优秀班主任,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和市级骨干教师,市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辅导教师称号,焦作市中心教研员,焦作市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第一主持人。)
 
  摘要:怎样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怎样实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怎样实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杜振龙老师的《教育---坚持做细微的事》给出了答案:做事!做事!还是做事!做什么事?做细微的事!
 
  暑假期间,为完成四千字的读书报告,我一头扎进焦作市图书馆,努力地想找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然而,高兴而去,失望而归。因为众多的教育理论书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纸上谈兵类。这类书籍由没有一点教学经历和实践的专家写成,通篇都是高大上的理论,找不到一丝丝来自实践的痕迹,读时让人头疼。二、高深难懂类。这类书籍由那些有着高校任教经历的专家编写,但许是由于我的理论水平太浅,有着20年教龄的我读时有说不出的“痛”:既有理解不了专家们高深理论的尴尬,又有自己的教学困惑或难题得不到解决的苦衷。三、朴实无华类。由纯粹的一线教师写成的真实案例或教学叙事,读来很有认同感,只是在借鉴这些案例的同时总有那么一丝丝的遗憾:如果有一些理论支撑或者依据就好啦。
 
  众所周知,五百年前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老祖宗提出了一个无比伟大的哲学名词---知行合一。如果我们把它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话,“知”指的是教育理论,“行”则指的是教育实践。从这个角度而言,第一类,纸上谈兵类应该属于只“知”不“行”;第二类,高深难懂类应该属于半“知”半“行”;第三类,朴实无华类应该属于不“知”只“行”。
 
  失望之余,大学同学为我推荐杜振龙的书,急忙上网搜,却遭遇书已售罄的消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杜振龙老师得知此事后,送了我这一本“知”“行”合一的书---《教育---坚持做细微的事》。作者杜振龙是来自一线的教师,现仍从事着英语教学。他博览群书,深谙教育理论。在他的这本书中既有教育理论的引领又有教学实践的操作。
 
  这样的一本书才是我---从事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所需要的!
 
  初读《教育---坚持做细微的事》这一本书,我感受到了作者杜振龙的一种情怀,一种教育的情怀:教育就是坚持做细微的事。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理论是哲学家提出来的,实践是要靠一线教师的!那么,怎样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怎样实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怎样实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杜振龙老师的《教育---坚持做细微的事》给出了答案:做事!做事!还是做事!做什么事?做细微的事!
 
  ---细微之处见决心;细微之处见细心;细微之处见爱心;细微之处见用心。
 
  一、细微之处见决心
 
  作者杜振龙1990年毕业,1991年开始当班主任,一干就是十几年,从没有想过丢掉班主任的工作,直到工作有变动。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决心要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直至成为教育家。
 
  是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成为教育家的路上,他在不断地实践,反思,总结,升华,直至提高。这本书的第一辑《管理悟道》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反观自己,从1998年如愿做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之时,我也曾立志要努力实现由一个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然而,我快乐地耕耘了20年,现在可以肯定自己已经是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了,但是我距离教育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育---坚持做细微的事》这本书告诉我,要成为教育家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好细微的事。
 
  二、细微之处见细心
 
  大型考试之前,为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班级之间进行挑战活动
 
  是很多学校的常规。然而,考试过后学生会松劲,这是很多老师都很头疼却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
 
  在《教育---坚持做细微的事》这本书中,杜振龙支招:为了
 
  让学生们继续勤奋刻苦、奋发向上,也为了维持教育教学的良好局面,他将班级之间的挑战活动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环节中进行过程性挑战。
 
  “过程性挑战”?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新名词。在书中,指的是相邻班级按照年级的管理项目和任务,从每天早上开始的早操、饭后入班、上课、课间操、午休,晚饭后入班,晚自习就寝等方面向对方进行挑战,当然还包括作业收交、测验等教学环节。挑战双方制定比赛内容和项目,安排互相检查的人员和时间,由班长统一领导,并与迎战班级及时沟通,由有激情的某一位班委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这样每天相邻班级时刻都在进行着较量,比如,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热情、行为规范、班级凝聚力等。这些较量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无穷的动力,为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提供了根本保障。
 
  因为作者的细心,他不仅关注了前期活动的效果,而且注重后续活动的完善。这种过程性挑战类似于衡水中学的“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可惜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知“衡水中学”,不知有“灵宝实高”。
 
  三、细微之处见爱心
 
  (一)对全体学生的爱心
 
  杜振龙老师根据自己多年做班主任的工作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班主任工作的“三爱”原则:
 
  高一:父爱。高一年级时班主任应扮演一个严父的角色。
 
  因为进入高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初中教育背景不一样,家庭背景不一样,个人素养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这样的一群人要在一个集体里按照统一的规范学习生活,而且相处最少三年,没有一个严格的管理根本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家风”即班风,这时班主任就要承担起一个严父的角色。
 
  高二:母爱。高二年级时班主任应扮演一个慈母的角色。
 
  因为在高一严格管理的基础上良好班风形成后,班主任就要转换角色改变工作作风,以一个慈母的身份对学生关心爱护,循循善诱,以慈母般的细心,温柔使已经较为成熟、有一定思想性的高二学生,感受到母亲一样的体贴关怀,让他们有信任感,并愿意为你为班级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并尽快成熟起来。
 
  高三:友爱。高三年级时班主任应扮演一个朋友的角色。
 
  高三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已经成熟,较为稳重,有很强的思想性,看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处理事情有主观判断力,不希望别人过多地指责、左右,因此家长式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高三的特殊情况了。这个阶段的班主任就应该降低辈份,由父母的角色转为朋友的角色,走进他们的心田,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家庭状况等。与学生们同甘共苦为他们笑为他们悲。这样学生就能够让班主任当成“挚友”,对于班级的事情主动关心,共同维护班集体的荣誉,真正做到班荣我荣。
 
  读到作者的“三爱”原则,我不禁感慨:真是高明!这个原则突出了因材施教,突出因时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并且三个年级段的学生培养任务各有侧重、层层推进。
 
  好一个层层推进!反思我做班主任的工作,一个“严”字打天下。因为我的认真和用心,在班主任群中被称为“年级一姐”,我所带班级年年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我本人也被评为每学期的优秀班主任。然而,在一次和毕业学生聚会时,一个班干部告诉我,“老师,这三年若您不做班主任,只是我们的英语老师的话,我们和您的关系会更‘铁’的。”我当时一愣,呵呵一笑,“是吗?我做任课老师时,有很多学生私底下对我说,‘老师,您怎么不做我们班主任呢?’由此看来,我做任课老师更成功一些。”事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做班主任不如做任课老师那么成功呢?在杜振龙的《教育---坚持做细微的事》书里,我终于明白:三年班主任,我一直是一个“严父”。若是早点看到这本书就好了!
 
  (二)对“差生”的爱心
 
  曾听一位优秀班主任说过,“爱‘好学生’不叫爱那只能称作喜欢,对‘差生’才叫爱。”对于“差生”的爱心,作者有他独到的见解和做法。在《教育---坚持做细微的事》书中,他用了三篇名为《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的文章分别从“关爱‘差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给潜能生提供成长的空间”,“因材施教学困生”来诠释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甄别好与坏,而是使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重视“差生”的教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深有同感。我现在任教的焦作市第十一中学就是一个在本市生源排名第二的学校,即便是进入我们衡中班(全校最好的班)的学生在初中时也是成绩平平,更不用说其它班的学生基础了。但即便是这样的基础,不服输的十一中人也一直在努力地赶超龙头老大“焦作一中”。曾经做班主任的我更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基础,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三年之后的目标,特制定自己的班级理念:勿以名次论英雄,只因进步竞风流。这个理念传达给学生这样的思想:分数只是一个方面,我们还要寻求其它方面的提高 。
 
  四、细微之处见用心
 
  (一)用心指导班主任
 
  班会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经验的班主任总会充分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学法指导、激励激发并解决学生困惑的。但是也有一些班主任并不能充分认识到班会课的重要性,针对此问题,作者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组织班主任观摩班会课,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并感言:“不是老师不做或做不到位,关键是我们这些管理者一定要引导对,指导对。”
 
  读到这里,不禁感慨:多好的领导!领导领导,引领和指导!同时也反思自己,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遇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羞于回答问题,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时,我也应该用心思考,积极应对。
 
  (二)用心开展师生双向赏识
 
  有一种教育模式叫赏识教育。常见的赏识教育的主语是老师,宾
 
  语是学生,但可能没有人关注过老师也需要赏识。在《教育---坚持做细微的事》这本书中,杜振龙特别提出了要倡导一种来自学生对老师的赏识:用周记架起师生之间无限沟通的彩虹桥,对老师表达感激之情。让学生静静地一鼓作气地将自己的心里话倾吐出来,避免直面交流容易产生的羞怯、尴尬,忐忑等阻碍学生表达的因素。而批阅的老师可以静静地感受学生的心灵,师生因此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信任,这就为教育教学的高效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乎每位老师都特别在意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学生喜欢自己,崇拜自己,欢迎自己。那么老师再苦再累心里也是高兴的,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用心如作者,“反弹琵琶”效果会更佳!
 
  (三)提示学生用心聆听“九班”的声音
 
  跑操,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集体活动,在作者笔下叫“聆听九班的声音”。作为管理者,为观察各班跑操的情况,他逆着学生疾走或慢跑。发现问题,他强调:跑操时不能有人在队伍中间交头接耳,嘻嘻哈哈,要神情专注,认真对待,同时认真聆听振奋人心的口号声和脚步声。这些振奋人心的声音就是九班的声音,就是九班的精神与灵魂。操后总结,“同学们听见九班的声音了吗?”学生们齐声回答,“是!”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作者杜振龙点赞!聆听九班的声音,多么有创意的跑步启示。再平常不过的跑操,在杜振龙的眼里变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给这样普通的集体活动赋予意义,让人耳目一新,收获颇丰,突然间也让我有了再次当班主任的冲动......
 
  因为时间关系,我仅仅读了《教育---坚持做细微的事》的第一辑 《管理悟道》,但忍不住要写我的读书报告:教育就是坚持做细微的事!
 
  这是教育者的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