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人性——读《第五个孩子》有感

发布时间: 2019-10-28 16:09:50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也谈人性

——读《第五个孩子》有感

郑州市第七十四中学-张警卫
 
 
  作者简介:张警卫,男,35岁,郑州市七十四中学英语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郑州市骨干教师,郑州市优秀班主任,郑州市文明教师,河南省杜振龙名师工作室成员之一。从教16年,扎根教育一线,恪尽职守,严谨踏实,教科研能力突出;14年的班主任工作,让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是其执着的教育追求。践行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信念。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第五个孩子》,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很多,无论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这些东西都不重要,我们在生活的环境中不断的变化着,适应着,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达到了你自己内心深处的和谐和宁静。
 
  说实话,我对英国小说的记忆还存笛福、乔纳森·斯威夫特、理查逊和亨利·菲尔丁这个地步,甚至只存在《鲁滨逊漂流记》这个地步。我对一直没有机会去品读近现代英国的小说,也没有机会去接触英国近现代的小说家。
 
  很幸运的是在去年的教师节,我收到了一位学生的礼物,打开精美的包装,竟然是两本多丽丝莱辛的两本小说。一本是《第五个孩子》,另一本是《浮世畸零人》,看着这两部厚重的小说,欣赏到那朴实的深灰色的封面,有了读下去的冲动,并且一下子被其吸引了。于是,便抽空如饥似渴的把这两部小说认真的读了一遍。
 
  起初,我对这两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只是被吸引而已,没有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地,甚至没有想很多,和别人分享的时候也只是把其最简单的故事情节讲述一下而已,根本没有想到那么多人性拓展的东西,更没有把它读了三遍的境地。杜老师的研修,让我重拾了这本厚重的人性小说,尤其是,开始仔细的思考这本书背后的东西及其给我的一些启示。思考下来觉得收获颇多,甚至有的时候,自己在静静的去思索人性最黑暗的东西。下面的分享就是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我还是先从多丽丝莱辛的小说《第五个孩子》的梗概讲起吧,它讲述的是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因为生了第五个孩子,因为Ben的出生而导致分崩离析的故事。同时,这本书又是一部关于母性的小说,在这本书里详细的描述了一位母亲异样而痛苦的怀孕、生产及孕育的痛苦过程。
 
  故事背景是在20世纪60年代动荡的英国,年轻的夫妇戴维和哈丽特原本生活过的充实、幸福而富足,他们满意而快乐的连续生了四个孩子。但是,不幸开始了,第五个孩子—Ben的出生却破坏了原来平静而快乐的生活。悲剧的酝酿从刚开始就有苗头,Ben来在娘胎里这个孩子就显得非常的不安分,经常拳打脚踢,让母亲哈丽特吃尽了苦头,更让人感到难过的是Ben出生后,他是一个身影巨大,行为怪异的“畸形儿”;他的性格粗暴而又难以控制,搅得家里不得安静,除了母亲哈丽特能够让他安静之外,没有一个人敢于亲近他,甚至家里的人都想把他送到精神病院或者把本给杀掉的。逐渐的因为这第五个所谓的“畸形”的Ben而导致整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几个大点的孩子要么离开、要么上学不愿意回家、甚至故意躲避而愿意被别人收养,父亲戴维甚至被折磨的要发疯。只有母亲哈丽特因为纠结于母亲这个身份,没法舍弃骨肉的感情而在痛苦中而照顾着他,宽容他的暴躁和错误,除此之外,Ben得不到任何家庭的温暖,也找不到真正的爱,到最后精神分裂,最终跳崖的悲剧,其实,我想这也是人性的悲剧的结局。在刚开始的小说中就一定埋下了伏笔。很佩服多丽丝细腻的笔法,尤其是其对人性内心深处的那个野性心理的把控。特别喜欢这种从细小之处着手却又犀利见底的写作方式。
 
  为了更深刻的去理解这本小说,我就仔细的查阅资料,对作品和作者做进一步了解,多丽丝·莱辛被称为女性小说鼻祖,1988年她创作了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第五个孩子》。在这部被称为恐怖小说的作品中,多丽丝·莱辛通过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第五个孩子而分崩离析的故事,将人物内心的矛盾刻画得淋漓尽致,把人性的阴暗面以最真实的面目呈现给读者。
 
  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一直生活在世界的最纯净的地方—学校这片净土,但是,我一直也在关注人性的灰暗面、邪恶和肮脏这个话题。因为从大学起就一直有个想法是:人的内心深处是不是都躺着个小黑人,这个小黑人对你的人生或者生活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它是不是可以影响到你万劫不复的地步呢?人是不是都在黑暗中不断的与各种小黑人作斗争之后才找到人性的小白人呢? 在小白人与小黑人的斗争中,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用小白人战胜小黑人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本来就是人性之复杂、之狂妄、之狰狞、甚至之邪恶,有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些一闪而过的念头。说出来,没有力量,不说,一瞬间也即忘却,但是,有的东西却可能一直在你的内心深处纠缠,让你久久不能忘却,甚至让你有时候觉得自己的那些念头真的很邪恶很不善良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从内心的深处就倔强的认为某种东西是怪物,是肮脏的,是邪恶的,是不可接受的,并且一直这样下去,最后会不会性格暴露出人性的狰狞,就如在《第五个孩子》里描述的一样,所有的人都对第五个孩子Ben产生敌视,包括甚至他的父亲都把他视为怪胎,更不用提他的兄弟姐妹了,每个人都把班做一个非能直视的大怪物,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Ben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畸形的人,行动畸形的人,这就为他以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很大的伏笔。
 
  我还是喜欢把Ben的名字读成英文的Ben,不只是原汁原味,还有一种英语口语的亲切与随和,听起来又有点中文的“笨”的味道,不是嘲笑讽刺,反而透露着一丝怜爱之情。这种怜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我觉得Ben真的很可怜,甚至这个群体的人都很可怜,没有人可以接受他,没有人可以理解他,也不能说没有,在第二部《浮世畸零人》里的毕格斯太太,一个靠救济金过活的老太太曾经收留他,为他洗澡穿衣,为他煮饭供暖,他懂得这位老太太喜欢他,真心对他好。那句“Ben,you are a good boy!"” Ben,你是个好孩子!”曾经叫Ben兴奋不已,也久久地存储于Ben的记忆深处。我想,Ben一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关爱,但是,可悲的是没有更多的人去认可他,去承认他,甚至有时候他的妈妈都有点接受不了他。更不用提和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了,对他只有挖苦伤害,唯一的一个朋友也对他只是利用而已,这样的环境下是会带来内心深处最痛苦的难以愈合的伤害的。
 
  那么,他的家人呢?除了他的母亲,其他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没有一个人接近他,没有一个人和他讲话也没有任何人想和他交往。包括他原本快乐善良的父亲戴维,甚至,戴维还想把他想方设法送到了一个冰冷的没有任何温暖的精神病院,在那里面,在冰冷的充满腥臭与化学味道的建筑物的隔间里,本被锁链束缚起来,裹着束身衣,像死尸一样,躺在地板上,纹丝不动。一旦他暴躁起来,就给他注射大量的镇定剂。就是在这种冰冷的没有任何温度的环境里怎么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性呢!它只能培养出人性最黑暗的东西,而待在那里的时间越长,却进一步的对本造成了永久的心灵伤害。
 
  他被围观的群众或者是外人定义为精神病重度患者,定义为畸形的人,定义为不正常的人,所有的人都逃避他,都不和接触,耻笑他,咒骂他,利用他,似乎他的脸上打着不可接近的怪物的标签,就是这样的漠视中Ben逐渐长大,在他少年的时候,也有一部分小孩把他笑料和笑柄以取乐而已。但是,他的心理却越来越病态,这不是他自己造成的,而是这个漠然的人性社会造成的,如果大家都把他当成正常的人,那么结果会截然不同的,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生活的悲剧是没有假设的。但是,Ben也是比较幸运的,他还有一个生他养他的妈妈,当然,也唯有他的妈妈尽母亲的职责,给他提供点食物和衣服。
 
  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畸形的人呢?是不是内心深处的人性也是畸形的呢?所有围绕着Ben的人是不是都是一种怪物呢?他们都是健康的善良的吗?我们的内心深处是不是也很邪恶呢?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在看到一些事物的时候,是不是道听途说或者从第一肤浅的印象里都给他打上自己认为对的标签呢?他是好人、这个事物真的很糟糕、我不太喜欢这种东西、他是坏蛋、他是坏人、他是我们班最差的学生、他根本就是具有劣根的等等。这样的标签在很多的时候,都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都是:我认为、都是别人说的、别人认为的、甚至以自己的好恶来命名的、有的时候甚至因为自己一点小小的不满就开始咒骂或者排斥那种东西,就如鲁迅笔下的狂人一样,他不符合大家的世界观。于是,他就成了怪物成了大家眼中的另类了。这个世界的人呢?是非曲直是有谁来界定的呢?这里面有没有自己人性深处的邪恶的私利和灰暗的成分在里面呢?真的很难说啊!我们没法去判定,因为在很多事物面前,我们都是旁观者,都是看客,都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好多时候,我们做出的判断都是人的主观好恶而已。我觉得人性的东西有时很难说清楚,也不好判定正误啊!
 
  平素和朋友闲聊的时候,也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偶尔在谈论这个问题。觉得大家的基本看法一样的,都是想着这个问题,而这样的问题没法回避,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有的时候,我们期待着别人的接受和认可,如果不能认可和接受,那么也会产生哀怨,产生不和谐的人性黑暗的东西。或者我们这种人性的黑暗面只是没有展现出来而已,或者是说,只是有的时候我们想去做一些邪恶的事情的时候,或者想去邪恶的去处理某些东西的时候,我们的理智占了上峰,也就是我们的小白人战胜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小黑人而已。
 
  人生在世,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的不容易;只是大多人,不管内心多么辛酸苦楚,都不曾、也不愿与人诉说。就像小说里的Ben一样,时刻都想着找到自己的同类,找个人去诉说自己的生命深处的声音。但是,他没有找到,最后的时候还是摸着那副岩画,似乎找到了心灵的宁静,然后,跳崖而去,这也是一种归宿吧!
 
  我们每个人,无论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这些东西都不重要了,我们在生活的环境中不断的变化着,适应着,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达到了你自己内心深处的和谐和宁静,不管你是以怎样的人性去思考人生,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其他人,这些都不重要了,最终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人性的归宿吧!一茶、一书、一乐,就这样宁静中品味着人性,但是,我始终相信:我们原本都是善良的,平和的,只是有些人走点弯路而已,但是,我确实期望,包括我本人在内,无论什么时候,处理什么事情都不要忘记人性的善良和光辉。
 
  平凡如斯,相信在最初的时刻,我们都一样,素面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