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使我们不断认识自己——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发布时间: 2019-10-26 17:45:42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阅读,使我们不断认识自己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康世敏(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竟霞名师工作室成员)
 
  有些小说,读过了还会再想读一遍;有些经典小说的片段总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在自己心头回荡,令你想起自己的人生和爱恨情仇,谁说不是呢?
 
  我现在越来越喜欢慢生活,在慢的节奏中生活、思考,渐渐地就知道了我所追求所爱好的是什么,也希望在这种慢生活中过好自己,每一天都不虚度。若想过成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需要自己扎扎实实的努力,无论别人的生活怎样五光十色都不要盲目羡慕,只过自己的。我时常想,可能阅读经典的目的,其中一点就是使我们不断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坚守自己吧。
 
  再读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给我很大的心灵触动。如果求学时读这部小说,只是单纯地为思特里克兰德后半生坚持自己的绘画理想而发出唏嘘,那么现在经历过生活的打磨之后,对他的理解就不仅仅是流于浅层次的感叹,而是感悟到人想要接近自己的初心有多难。不再从世俗的层面去解读主人公的行为,而是从人要完成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层面去审视人物,人要经历多少艰难、要经受多少人的质疑与现实中物质的磨难、身体与精神要遭受多大的考验,人才能接近自己的初心啊!
 
  但是令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都发生在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身上,“即使只靠一支画笔,沦陷于赤贫之中,我孤独而炽热的灵魂也无法和画画分开。”他本是一个生活优渥的证券交易人,有着美满幸福的家庭,人到中年,为了追求绘画的理想,抛弃妻儿和上层生活,在异国学习绘画,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
 
  西谚云:“人的生活在四十岁才开始。”好像四十岁以前,不过是几出配戏,好戏都在后面。毛姆只是简单的交代了他前半生的生活,可谓惜墨如金;对于他的后半生着意铺陈,可谓用墨如泼,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思特里克兰德后半生的生活和追求绘画理想的艰难过程,让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触动。
 
  梁实秋在《中年》中也说:“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这极其深刻的见解想必也是梁公在人到中年的生活体悟。思特里克兰德的“轴子戏”就是在他中年突然毅然离开家庭、抛开七情六欲之后开始的,是因为他理解并懂得了这出戏的内容。也许他最后明白自己对绘画理想的坚守在当世无人理解,但这一丁点都不妨碍他飞蛾扑火的热情。可以说世上有些人正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一路走来,并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自己。
 
  从中年开始,懂得了什么是放下,知道了自己要的是什么,从而再次坚定自己的内心。对于我来说,经历了人生的三个本命年之后,也慢慢明白自己的志趣所在,不再被生活的洪流胁迫着去生活,而是慢下来,独处一隅,思考并审视自己所经过的生活,好像年轻时的自己迷迷糊糊、混混沌沌,就像思特里克兰德前半生一样,过着自己所谓的世俗的幸福生活,却不知道自己心灵的归宿在哪里 ,人们往往被富足的物质生活掩盖了精神生活的明媚,这也是作者毛姆要极力传达的一种思想。作者以现实生活中的大画家高更为人物原型,以他的生活经历为基本框架来构思写作,他把思特里克兰德写得比高更更加怪异,也更加疯狂,“他写的是一部虚构的小说,而不是一部文学传记”,估计其最终目的也许就是要传达出这样一种思想观念。
 
  再说说小说的题目《月亮与六便士》,大家通俗的理解基本都是:月亮代表了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最小的单位,则是现实的代表。或许,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同。而翻译大家傅惟慈在译本序中说,他的一位研究毛姆的海外好友写信给他,在信中说:“据作者毛姆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具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傅惟慈虽没有找到朋友所说的文字的出处,但他认为这与一般人的理解并不冲突,并说:让我们都去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而鄙弃六便士银币吧!
 
  思特里克兰德追逐自己的绘画理想好似在为自己的后半生赢得一场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看到了月亮。这个在世俗之人的眼中不可理喻的疯子、背弃家庭和救命恩人的负心汉,在闪着银色光辉的绘画理想面前,她是如此的落魄和穷困潦倒,不停作画,却得不到任何人赏识,而死后却成为名垂画史的天才。
 
  《返老还童》中有这样一句话很有意思:“我希望你能有一个值得自豪的一生。如果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我想这是对思特里克兰德中年作出如此大胆选择的最好的注脚了。也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你我都有如此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