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三部曲

发布时间: 2019-10-26 17:44:48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古典诗歌鉴赏三部曲
 
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   竟 霞
 
  古典诗歌大多语言凝练、情感表达含蓄,多用修辞及典故,并且文言色彩较浓。高中生对古典诗歌普遍存在阅读理解困难的情况。本文将从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和唤醒想象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歌,从而提高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一、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意。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阅读审美能力方面尤为重要。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这一步是读的核心。只有沉浸文本,才能真正入情入境地感受到诗人那种难解难分的情感。
 
  我们在鉴赏一首古典诗歌之初时所要做的,是明确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而不是执著于某一个生字难词的求解。如读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在初读时不能只盯着 “渚清”“ 苦”“ 浊酒”等局部字眼,在对全词还无感知的情况下对这些细节点也不会理解深刻,反而还会影响对全词的理解,而应当通过整体把握,明白诗歌的结构:前两联描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进一步细读,重在把握体现情感的词句。仍以《登高》为例,在学生初读把握结构思路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诵读,体味情感词语。以“天高”与“风急”相对, “渚清”与“沙白”相对;落木而说“萧萧”,并且再以“无边”修饰,把读者带到深秋江边,似听到秋风萧瑟,如见到黄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颈联写到 “常作客”,表明诗人常年漂泊异地,可见羁旅愁绪之深;“万里”,说明离乡之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点明在秋景悲凉的烘托下悲哀之情更加浓重;“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 尾联“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再次阅读,从整体到细节连贯诗歌阅读思路。经过三遍阅读学生渐渐地读出了一些感悟,拿到一首新的古诗后,阅读遵从“整体——局部——整体”的步骤,有意识地思考朗读时应该在哪里停顿、哪里轻读、哪里重读。明确诗歌结构,大致把握诗歌主旨。为答诗歌鉴赏题做好分析基础。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定能感悟古诗文中所拥有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二、知人论世,准确理解诗情。
 
  《孟子·万章下》中写道:“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每一首诗歌都有它产生的特定背景,作者的个人遭际、当时的处境都与诗歌的情感倾向密切相关。我们要善于考查作者写诗的背景,前后的经历。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诗的主旨,领悟作者内心的情感。
 
  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因为政治环境与特定时代往往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色彩,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魏晋诗人田园诗和山水诗风以避社会政治黑暗,南宋诗人抒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与亡国之悲等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雄伟气魄少了,悲凉之气多了,家国之愁多了。如陆游的诗歌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冬夜读书示子聿》《书愤》等诗作都抒发了他恢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愿望。
 
  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具体背景,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如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一个是其前期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一个是其后期作品,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
 
  三、唤醒想象,深切体味诗境。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诗人的想象和联想。“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词是极其精炼的艺术,都以少量的字词包孕着丰富的含义,以含蓄的点拨给人以自由的想象。如果创作没有想象,我们几乎难以见到洋洋大观的美妙的诗歌作品;如果鉴赏缺少想象,我们几乎不能领略诗歌中的景象美、形象美、意境美。阅读诗歌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合理的想象联想的能力,借此,复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景状态,深切的体会诗的意境主旨,从而体会诗的内容,形成对诗的形象、手法、感情、语言的正确把握,才能为鉴赏诗歌创造必备条件。
 
  通过描写画面,促进想象力的发挥。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描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改写成散文化的语言。想象女词人此时丈夫去世,独守空房的、遭受国破家亡的痛苦,独立窗前的情景。可以这样描写:已是愁眉不堪紧锁,憔悴难敌凄风。苦捱到黄昏,无力捻昏灯,只听细雨打梧桐,一滴一哀怨,一声一嗟叹。窗外天落泪,帘内人销魂。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如果学生能从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唤醒想象几个方面注意分析,就能从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从而为鉴赏诗歌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