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但孤独得还不够

发布时间: 2019-07-16 15:34:08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但孤独得还不够
  
——读《湖心亭看雪》有感
  
孟红梅名师工作室  谭美云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文章的点睛之笔是一个“痴”字,教参上如此分析,课时练上如此归纳,但我看来看去,看到的都是一个“独”字。“痴”也是“独”,孤独的独。
  
  或许因为在我看来,让每个人成为他们自己的,无一例外,都事关“孤独”。是“孤独”这样的存在,令人之个体彰显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孤独有时是隐形的,它可以藏在看似热闹的表象之中,甚至有一层繁华的外壳。比如张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的颓放作风可谓兼而有之。“好”来“好”去,折腾来折腾去,皆因无处安放的孤独啊!因为他的生活实在是太闲适太自在了,别人辛苦一生追求的富足与安康,他从一出生就拥有,而且还要更好。他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何释放?他活着的意义在哪里?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如何体现?
  
  白天还好打发,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就会乘虚而入,令他焦躁不安。这孤独是无法诉说也无处诉说的,且随时燃烧,滴滴灼心。
  
  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但孤独得还不够。
  
  是的,还不够,还远远不够。
  
  变故终于来了。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京师,崇祯帝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十多万八旗精锐部队大举进入山海关内,五月进占京师,清朝在全中国的统治开始。“国破家亡”,这个原先在书籍上看到的抽象词汇转眼间就成了张岱刻骨铭心的切身感受。
  
  明亡之后,张岱曾请缨带兵三千,去杀奸臣马士英,但未能如愿。他也曾参加过一些抗清活动,很快就发现大势已去,无力回天,遂“披发入山”,在穷愁潦倒中著书终老。与那些曾身居高位,转眼就在新朝委曲求全的贰臣们相比,他这个“纨绔子弟”实在令人肃然起敬!他不但淡看功名,而且主动选择了与孤独为伴。
  
  孤独之海,犹如苦难的涅槃之路,是煎熬,也是成全。今天,我们读他的文学经典,不能不赞叹他的文笔丰神绰约,遗世独立;我们读他的史学名著,不能不认同“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好恶的意识,也不怜悯万物,任其自生自灭。于是,绝大多数人就这样自生自灭了,或者命运多舛,或者怀才不遇,或者在琐事缠身中虚度一生。这个世界只有极少的人能耐得住大变故、大孤独,重临丢失了的时间起点,一个人百炼成刚,无坚不摧。
  
  孤独,此刻便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它柔韧地蛰伏着,伺机荼毒我们的灵魂。
  
  我知道,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但孤独的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