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小说教学的另一扇窗
——《读小说教学该怎么教》有感
郑淑静
对于小说教学,初教课时觉得小说是最好教的文体,慢慢的教了几年学,似乎觉得小说教学越来越吃力,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去教了。细想曾经上小说课时还大笔一挥,写在黑板上 “小说三要素”,告诉学生今天上小说,先找好三要素。概括好文章大意,讲清小说内容。天呐,现在回想起来,额头就是冒汗!唉,真丢人的教学啊!今天再一次听杨老师讲小说阅读教学,真是为小说教学又打开了另一扇新鲜的窗。终于可以不再原地打转了,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
首先,用心解读课标,让自己心中先有定位。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之前记得上大学那会儿,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自己的解读。”鼓励我们大胆的去解读不是那么了解的西方文学。怎么自己走上教师岗位上,却干起了越俎代庖之事呢?总觉得学生解读的浅显、不到位,自己又是带入、又是讲解,结果让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呆板的存在着,失去的小说独特的魅力,真正的解读课标,其实就是鼓励学生看出一个个千人千面的“哈姆雷特”。
其次,解读小说立足文本,充分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本人的经历。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必然会烙上深深的历史烙印。如果剔除背景来谈,恐怕你很难理解莫言《卖白菜》中关于算错几毛钱的账,娘大生气的场景;你也不会理解《孔乙己》中长衫主顾和短衣帮的区别;更不会明白《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除了自私冷酷,其实更有可怜无奈的一面。只有走进那个时代,走近作者本人的经历,走进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才能真正的去解读好小说的内涵。
再次让小说“自身的叙述”来讲故事。
小说不能统统由我们来代劳叙讲小说,每个作家在构思自己小说的时候,一定会有他自己的写作意图,旨在告诉读者什么,亦或是要想表达出自己怎样不同的心声。我们要尊重小说的“原包装”,让小说自身来说话,切忌每次都是自己概述,结果让千篇小说变成了一个面孔,让学生无法领略到小说的魅力。真的不希望看到等教完一课,只看见学生密密麻麻的笔记,却道不出来小说妙在何处。
就像我们常说的欧亨利式的结尾一样。如果学生没有读出来结尾的妙处,仅仅批注上欧亨利式的结尾,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小说教学任务少而精,凸显所教这课的一个亮点。
真正想把一篇小说解读到位,其实需要很长的时间,反复阅读的。但作为一篇小说的教学,我们可以选取其亮点处入笔,去抓去谈去领会。真正的胡子眉毛一起抓的时候,我们一定不会解读到小说的精髓部分,反而让课堂显得嘈杂兀烦的。
慢慢地发现小说教学其实不好教,但不好教、能多角度的解读,反而又是小说的又一魅力所在。打开另一扇窗走进小说教学,让小说教学因为我们的改变,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