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深处有珍奇

发布时间: 2019-07-16 15:32:20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碧波深处有珍奇
  
——读肖培栋《我想浅浅地教语文》
  
张桂凤
  
  时下教学的改革花样百出,语文课堂教学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一个不小心,迷路了,忽然之间,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教语文了!
  
  年前,语文组一起重读课程标准,仿佛带了戳破了黑暗,带来了光明,个人认为,不论任何的一种课堂改革,任何一个教学方法,语文的味儿不能丢,语文的根不能丢。大抵肖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
  
  所谓“浅浅”,大约肖老师是不拘束于任何一种貌似深厚的理论,也不跟风学习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从语文的文本出发 ,从语言的本身出发,跟别人的“深厚”相比,他确是浅了些,单是这样的“浅浅”当下,非常难得。
  
  看王崧舟老师老师给肖培东老师写的点评,可能肖老师的那节课会被很多人批评,认为不符合教学的规律等等,可是能够大胆的处理的教材,独特的切入点,学生得到训练,得到知识,这不就是这节语文课的收获么,不就是教授语文的本质么!这也是肖老师的魅力所在。
  
  这就是“珍”。
  
  一本教学案例,前有“浅浅小语”,“教者感言”,后有“现场声音”、“名家点评”,让读者全面了解这节课。教学案例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授课的对象从小学生到中学生还有大学生。受众不一样,教的内容就不一样,教的深浅就不一样的,真的做到了备好教材,备好学生。
  
  我把他教的《皇帝的新装》跟丁卫军老师教的这课,进行了比较,肖老师直接告诉大家这是童话,从童话的角度出发教课,这就是体例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不同,丁老师则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得出童话的特点,两者都是扣住了“童话”的特点进行,而两者的出发的角度不同,不得不感叹,两位老师的功底深厚,都是我认真学习的对象。
  
  所谓“浅浅”,我觉得是不浅的,在文字上下足了功夫,在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在朗读上下足了功夫,深入浅出,大抵就是肖老师这样的。
  
  例如《假如我有九条命》,标题导入,感知“九命”、以“教书”切入,“一命”联“九命”、比较异同,感悟文章情感和行文风格、探讨作者精神世界,感受高尚人格和复杂情绪。从标题到内容到语言到情感,是由浅入深的过程,最妙的是他在文中时刻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在读中感受情感,“请一位学生读读父母的片段,读出有意但是无力的愧疚的感受”,学生读完之后,又不断的引导,不单单是这一课,书中对读的引导比比皆是,语文的课堂不能缺少了读的感受,这点跟余映潮老师的观点是多么的接近啊!
  
  这课中,令我觉得出彩的就是对于语言的品析中,最后一条命的句式与其他的句式不同,这个长句子中对于一个标点符合的处理,细微之处见功底,想起前段时间在新乡听课,一位老师讲《台阶》,最后让大家修改“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标点符合的处理,与肖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语文老师备课一定要洞察幽微,深入文本,深入浅出。
  
  这就是他的“奇”。
  
  这课的教学感言之中有这么一段话:“印着残月,披着寒霜,看满眼凄凉,然后他体察到了他的心,他的等待,他的乡愁。人往往是在穿越一身的繁华后,才知道这个世界最后的归宿都是落寞与孤独。”他说余光中先生在用自己一生的沧桑和一世情怀在与他交谈,这种交谈建立在肖老师读书众多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他余光中作品非常熟悉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备课,不是备这一课,要想对文中的细微之处有敏感,一定是建立在广博的积累之上,不单单这篇是,我看篇篇如是,他的“浅浅”是由深处得来,这种“浅浅”中,我们读出的值得收藏,值得琢磨的内涵来。
  
  还有“珍奇”的地方就是他的语言功底之深厚。不是与生俱来,是后天的训练。摘录几则“浅浅小语”来读读吧。
  
  行走,贴着文字的大地。然后,你本报,你飞渡,朝向那一片灿烂。
  
  我该是你的彩虹桥啊,一头连着厚实的文本,一头连着你思想的人生。
  
  ——《斑羚飞渡》
  
  灵感,如猫的细步,只在你安静的心里蹑过。
  
  ——《孔乙己》
  
  浅浅的,把语文扎扎实实的交给阅读,交给岁月,急不可耐的心,嗅不到春酒的芳香。
  
  ——《春酒》
  
  浅吟低唱中,跟着肖培东老师漫步在语文园地,也去酿我们的春酒,也去唱我们的一曲珍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