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里的教育
——读《老课本 新阅读》
牛文华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水果、碗筷、座椅皆有生趣;花木、鸟兽、山河各具性情。”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的,教育便是这样,“随风潜入夜,万物细无声”,于万物之中滋润,在潜移之时转化。
老课本就是满园的世界观。
其一:
“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
不读书不能成人,这是先生教给我们的第一课,如果你想打开眼界、心扉,请记住,一定要:读书。
其二:
“史儿有兄,作客他乡。每有信回,史儿必取读之,久之,能自写信。一日,有表兄赴兄所。史儿即修一信,托其携往。兄得之,大喜,即写信覆之。”
“兄弟二人,同上学。各买新书一册。兄用厚纸包书面,以防污损。弟不能包,兄代为之。”
家人和睦,互亲互爱。兄弟手足,互帮互助。这是最基本的人生观。一直认为,这是一个人最应该有的基本观念,但是,就现在的社会来讲,越来越多的人再看不到家人,看不到兄弟,只能看到自己。
爱的教育是春,温润满怀;恨的灌输是冬,一派肃杀。不妨,就着这基本的、浅显的道理,我们重读课本,在课本中洒下最初的种子。
其三:
“瓶中有果。兒伸手入瓶。取之滿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貪多,拳可出矣”
手勿伸长,这是母亲告诫儿子的,也是人生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最基本的道理。
其四:
“童子出游。有母羊向之悲鸣。既前走,又屡顾。童子怪之,随其后。至一池旁。见小羊堕水中,哀号方急。童子乃握其角,提置岸上。母羊偕小羊欢跃而去。”
悲悯之心更具天地观。当一个人珍爱动物的时候,他再弱小也是大地的爱子。
老课本就是最纯正的教育观。
上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将两者集于一身。将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在平白明净的故事情节和写人状物中传达给学生。
课本文字配美图,浅显通俗,又引人入胜。每每读起,仿佛在看连环画。忍不住想要去翻下一页,去发现整个生活,整个世界。所以,我们在现在的教学中,可否也尝试一下类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创造,将课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勾画出自己的连环画。看,我们也是创造者!
教书就是教人。把生字教成熟字,匠心可矣;把道理融汇于事,师心可矣;把情怀传于后世,须父母心也。如此,在教育的时候,不仅要有匠心,将匠人精神发挥极致,也要怀着仁爱之心,将某种习惯、某种道理、某种情怀传给“后人”。
教育的最高境界便是让人对生命产生敏感。所以,一切万物都有感情,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万物之情,这边是成功。
“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虽世事茫茫,变化万千,但与你相伴,我们一起去品味这读不倦的年代,读不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