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建设能否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发布时间: 2019-07-16 14:04:18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学校特色建设能否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李振华 阅读分享 高中英语 
  
  世人对学校特色建设的合理性论证,大多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学校特色建设对于学校发展具有工具价值,尤其对于普通校和薄弱校的发展助力不小;其二,学校特色建设对于学生个性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些学校的特色项目或课程的确让一些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促进了其个性发展。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具有不同的教育需求,这就要学校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从教育多样性视角看,我国的教育问题多多。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解决“千校一面”问题,提出“一校一品”的学校特色建设要求,理由是孩子们兴趣爱好的多样性要求学校特色的多样性。这个理由貌似有理,实则无理。因为一名学生只能在一所学校就读,只能享受到所在学校的一种“特色”好菜,其他学校的“好菜”他吃不到。而且很可能他所在学校的“特色”未必是他喜欢的。
  
  实践表明,学校特色建设未必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某些教育行政部门在区域层面推进“学校特色运动”,学校“被特色”。有些教育行政部门主动帮助学校找“特色”、通过挂牌定“特色”,为特色而特色,短期内“造就”了大批“模式化”的特色学校。这些学校尽管声称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但往往只是“标签”不同而已,其本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千校一面”。
  
  其二,有些学校让所有学生都选择“一品”即某个特色项目,学生“被特色”。有些学校在“一特遮百丑”观念的支配下,要求所有学生训练同一项目,发展同一特长,其结果可能给学校带来许多“荣誉”,但违背了教育宗旨,扼杀了学生个性,牺牲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可能。其本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千人一面”。
  
  其三,某些学校特色,如体育特色、艺术特色,只面向少数学生特别是特长类而不是全体学生开展,很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得不到学校的有效关注和支持,导致学生发展机会不均等、获得资源不平等。
  
  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特色建设不能够促进一所学校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由学校特色的本质特点和“内在缺陷”所决定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所谓学校特色建设不是学校的根本工作,不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基础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基础性、是学生素质的共性要求,不同于专业划分细致、培养规格因为专业而不同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因此,尽管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学校特色问题的相关阐述虽然很多,但全文中没有一次明确涉及义务教育办学特色问题。从政策文本看来,尽管没有明令禁止,但国家似乎不再倡导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特色建设。
  
  学校特色建设不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强独大”的“一校一品”特色反而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点有二:
  
  第一,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就没有兴趣爱好的满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会倦怠、不会感到负担重。把学生捆绑在考试的战车上,进行单一单调的训练,为考而教而学,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都屈从于某一种“特色”训练,同样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甚至泯灭个性、戕害人性、违反人道精神。因此,一所学校不论多么小,都要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供其选择。切忌以单调的应试教育或者单一的特色活动替代多样选择。
  
  第二,让学生更多地发声,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不要一厢情愿地“为民做主”、为学生做主。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机制,让学生在学校管理、教学以及校园生活中有更多的话语权,让他们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学校要积极吸收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深刻认识到“学生个性发展”比“学校特色建设”更重要,学生的声音比上级的要求更重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供学生选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更多的选择,更多地发声”(More Choice, More Voice),这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强烈呼声,体现了自由精神与民主精神,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原则,学校特色建设不能与此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