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余秋雨学写作

发布时间: 2019-07-16 11:49:12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平时很喜欢阅读余秋雨老师的散文,因为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就是他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他利用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 引起读者反思、追问。
  
  原来读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山居笔记》等名作,常常被余秋雨先生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折服。今天偶然读到他的《极端之美》,在他的作品简介里很少提到这部书,这部书让我们又了解到 他隐秘的另外身份,它不仅是知名的散文家,而且他还是普洱老茶品鉴专家和书法家。因为这部书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普洱茶、昆曲、书法之美。余秋雨老师毕业于戏剧文学系,精通戏剧之美不足为奇,但文中对另外两种事物的介绍同样也令人叹服,对我们的写作教学很有指导意义。
  
  第一:我们要善用对比手法。当我们介绍一种事物时,有些特点难以直接说明时,就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强调。介绍普洱茶时,先介绍绿茶的鲜活清芬、铁观音的浓郁清奇、大红袍的饱满沉着、金骏眉格调高雅,来突出普洱茶的陈酽、暖润。从茶的制作方面普洱茶是发酵茶,又与红茶、乌龙茶等进行对比,从审美的角度上无论是绿茶、乌龙茶、红茶都可以色香味显而易见,从制作到包装都可以打理得美轮美奂,但普洱茶是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饼型,看上去仍然是一种野而不文、糙而不精的土著面貌,仍然是一派不登大雅之堂的泥昧习性,全靠其中的微生物群的辛勤劳作渐入佳境,让一切青涩之辈远远仰望,歆慕不已。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逐步明白了普洱茶的特点和功效,让我这个很少喝普洱的人也想尝试去喝,去感受其中的奥妙。
  
  第二:擅于使用比喻和联想。白居易《琵琶行》是运用此法的典范,那仙乐一般的琵琶声如在耳边。今天我们看余秋雨老师也毫不逊色,普洱茶口味具体是什么呢,不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绘,他说:那是秋天落叶被太阳晒了半个月之后躺在香茅丛边的干爽呼吸,而一阵风又从涂墙边的果园吹来;是三分甘草、三分沉香、二分当归、二分冬枣用文火熬了半个小时后在一箭之遥处问到的药香;是寒山小屋被炉火连续熏烤了好几个冬季后木窗木壁散发出来的松香气息……有了这样的比喻联想,我们已经对普洱茶的味道清楚了。用具体的比喻抽象的,用熟悉的比喻生疏的,用诗意的比喻平俗的,这样就达到了目的。
  
  第三:擅于插入美妙的故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美女蛇的故事一下子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余秋雨老师为我们介绍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时插入王羲之被选为太尉郗睿女婿的故事,太尉差使门生到王家选婿,其他王家青年都整理衣帽,笑容相迎,只有东边床上一个青年袒露着肚子在吃东西,完全不在乎太尉的门生,门生回去禀报之后,太尉却说就是他了,这个袒腹青年就是王羲之,这也就是此后“东床”成为中国文化对女婿的美称的原因,以后王羲之的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一个最著名,那就是王献之。这样的介绍既介绍了书法的历史,也增加了文章的情味。
  
  第四:任何时候都要挖掘所介绍之物与人类的关系,尤其是一些名人。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提到菲律宾的何作如先生、香港的白水请先生、唐山王家平先生、中山苏荣新先生,这些都是泡茶大师,有的号称“天下第一泡”,但是余秋雨老师不仅能品鉴出普洱茶的品质高低,还能喝出是哪位大师泡出来的,让人拍案叫绝。这些知名人士开的茶庄,收藏的极品茶种都在为普洱茶做着无声的宣传,甚至想悄悄溶入那支微生物群的神秘大军,看看他们如何从原始森林的古乔木大叶种开始,一步步把普洱茶闹腾得风起云涌。我们平时的写作不管介绍事物还是阐述道理,把一些大人物拉出来,总比我们直白的陈述和辩驳强得多。
  
  第五:挖掘每种事物的文化内涵。余秋雨老师说那一小堆存茶只是一种媒介,把我们与自然连接在一起,连得可触可摸、可看可闻、可感可信,说大了,就是天人合一的人格模式和文化模式。他指出:改变中国近代史的“鸦片战争”,其实是“茶叶战争”。英国人喝中国茶上了瘾,每家每人离不开,由此产生了贸易逆差,只能靠贩毒来抵账,这是里面的历史文化。现在中国文化开始从文本文化转向生态文化,普洱茶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标志。小小一杯茶却有如此深刻的内涵,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喝一口便知。 这样深入的思考正是平时我们师生欠缺的,我们不断挖掘每种事物中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境界,使人受到震撼和鼓舞,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立意的深刻,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然要写好文章单凭这几点还远远不够,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多积累。因为不了解同类的事物就无法拿来对比,没有丰富的积累无法联想和比喻,更没有新奇的故事来丰富情节,认识事物肤浅幼稚,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就谈不上深刻的立意,余秋雨老师的功底也是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中累积的,希望我们从每一天做起,阅读、反思、写作不停止,这才是真正的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