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郑美玲
真诚推荐美国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无论你是老师,还是家长,还是你是家人,还是……,总之只要你是社会人,你就非常需要学会沟通,有效沟通必然离不开非暴力沟通。当然,如果你是老师,那你一定离不开非暴力沟通,这一点,我非常笃定。
首先我们要先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也被称作“爱的语言”,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爱——即“非暴力”。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来,作者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不再条件反射一般粗暴地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愿望,重塑我们对冲突的积极思维方式,打开爱和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接,使得人们乐于互助。故称之为“非暴力沟通”。
作者在书中写到:“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是的,我们爱学生、爱孩子、爱家人,但是我们一定要学会让对方体会到我们心中的爱为前提再来进行沟通。
下面我将书中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提炼一下,便于我们和孩子们有效沟通:
1、观察、讲事实。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都会看到孩子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可能就只能看到行为本身,并依据其行为给孩子定性为“问题学生”。而我们需要对自己和孩子有更多的觉察。每个人都是一个冰山,被看得见的行为只是冰山之一角,冰山之下是我们的感受、期待、信念和需求,我们需要更多的看到行为背后的一些东西,只有看到了冰山之下的一些东西,理解和接纳才会发生。
从出生起,我们就一直在做着各种决定,形成着关于我是谁,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一些的信念。当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多的觉察,就意味着更多的理解和接纳,会促进更和谐的师生关系。当我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比较愤怒、急躁、或者和孩子陷入到了权力之争,我可能会给自己和孩子一个积极的暂停;当我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会有意识地去觉察其背后的动机。然后在平静之下再去描述我所看到的事实。
2、说事实而不是评价。注意,首先要回区分什么是说事实,什么是讲评判。当然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察,更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对自己的情绪、感受也有了更多的觉察;对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期望、目的有了更多的觉察;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及对孩子的影响有了更多的觉察;对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对抗的还是合作的有了更多的觉察。当我们以恼怒、想要控制或者失望的情绪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时,学生也会自发启动防御或者对抗状态,师生关系处于敌对状态。这不仅影响了两个人的心情,同时并未使学生的错误行为得到解决。通过转换为启发式问题的方式,关注学生错误行为背后的信念,找到对应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帮助到学生。
3、体会和表达感受。不要说你不要怎么样,而是要正面表达,你要怎么样。要鼓励孩子说出感受而不是评判。如:难过、忧伤、痛苦、孤独、慌乱、愤怒、开心、愉悦……
4、找到感受的根源。我们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更要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从孩子的角度处理和沟通问题,学生更容易接受,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学生不会考虑老师的感受如何,因此老师要避免发泄情绪的做法,以免学生主观意识上排斥或屏蔽我们要传达的信息。另外在沟通时要多一些同理心,这样后续的谈话可能会更高效一些。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5. 请求帮助。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要向孩子表达需求,多用“我希望……”“你要”。应该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在沟通时,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要的回应讲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回应。但有时我们表达的意思可能与别人的理解不一致,这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我们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可能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从张文质老师那懂得了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任何一种学习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通常是遵循着从无意识不熟练到有意识不熟练再到有意识熟练最终到无意识熟练的变化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无限螺旋上升的循环。对于非暴力沟通的学习,我们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循环。因此要静下心来,相信重复的力量。平等、尊重、鼓励、合作、赋权是一个人内心的基本需求,也是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探索中反思,反思中改变,不断接近教育的本质:培养内心有力量的未来公民。我也刚刚开始尝试,让科学真正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力量,探索永无止境,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金句:
1、一个人生气是因为他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2、将不得不改为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