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的思考 ——推荐阅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19-07-16 11:38:34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关于课堂的思考
  
——推荐阅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 樊敏
  
  为进一步抓实优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习,悦纳学生,中原名师王涛历史工作室成员共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从这本书中你通篇感受到的是吴非老师朴实话语后隐藏的对学生的真诚、对教育的执着,你会被他课堂教育的智慧所折服,你会被他耐人寻味的语言所启发,你会被他那种对教育的敏锐与前瞻所深深震撼……,这一切不是因为他发明了这样法、那样式的教学,而是源于他从人性的角度细致入微地观察我们的教育,源于他对学生对课堂对教育的深沉的爱。
  
  他这样表达他的教育情怀——“在课堂上,我总在期待,我希望学生有独特见解,我想听到与众不同的表达。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质疑,那些异于常规的阐释,会像闪电亮彻教室”,或者“我读《论语》,一直没有读到‘讲台’——孔子的时代,连教室都没有,师生随意地站立或者坐着交流,多么令人向往的形式!当我在教室里闭上眼陶醉于自己的憧憬时,同学们笑着欢呼,我们也像穿越到了那个时代。”
  
  他有这样的教育智慧——“我反思自己上过的课,根本没有什么‘精品’、‘经典’,都是很普通的课,或是常态课,多多少少都会有些遗憾,从没有过一节课‘完美’。”
  
  他有这样的教育境界——“你的学生能凭诚实的劳动自立,操持家庭,养育子女,享受生活,成为合格的公民,这就是教育所要做的,这就是我一个教师的职业追求。”
  
  思考会引发思考,智慧启迪智慧。看完这本书,我只敢在吴非老师的启迪下对课堂有一点思考:
  
  一、小课堂与大未来
  
  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是《这节课,与未来有关》,在这篇文章中,吴非老师说:“教育不一定全来自课堂,但课堂究竟有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判断,值得反思”;“教育改变人生”;“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是人道精神,要通过教育唤醒人、发展人。”他告诉我们,我们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上课,而是影响到一个人甚至是一批人的未来。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思考:我们这节课应该怎样上?我这节课的效果如何?这节课我们和学生一起学到了什么?这节课和考试有多大关系?……但是我们很少去思考,我们这节课和学生的未来有多大关系?这往往使我们的课堂太具功利色彩,而失去了教育的本真。因为小课堂关乎着学生的大未来。
  
  二、课内与课外
  
  《学生有属于自己的“课外”》这篇文章认为“学生的‘课外’和‘课内’必然有某种特别的联系”,这引发了我对课内和课外关系的思考。
  
  我也一直认为,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内”,即使是功利一些去看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我们也往往会发现,有着丰富课外学习经历和拓展能力的孩子,他们能走得更远。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另一方面要打破“课内”的界限。
  
  如果学生课上听完课,离开课堂依然不能去观察生活、关注社会,也不能运用所学到的这些去发现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甚至连“联系”的意识都没有,那就意味着课内和课外没有链接起来。
  
  三、有用与无用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告诉学生,这个有用,有用就要多看,那个知识没用,没用就不用管,但是我们评判有用和无用的标准是什么?是把考试作为唯一的指挥棒,还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我想,标准不同,结论也就不同。
  
  梁文道在《悦己》中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未知以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遇,人生中很多了不起的变化都是来自这样的时刻。”
  
  课堂更不能封闭的、凝固的,不能拿死板的标准界定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我们应该学生多去关注一些看似“无用”的事情,观察生活的事例可以引发他们的思考,关注社会的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思考人生的困惑可以让他们在冲突中不断成长,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身成长,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有优异的成绩,还会有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吴非老师说:“我因此劝说学生,多关注一些远距离的知识,不是因为有用,而是借此发现世界的辽阔”,愿我们在课堂中,打破“有用”与“无用”的界限,还学生一个辽阔的世界。
  
  四、有法与无法
  
  初中阶段,读过一些武侠小说,也发现了武侠江湖的一些出场套路:往往一出现就报出什么门派使出什么招数的,往往活不过两集;而真正的高手是无招的,自然而来自然而去,境界极高。反观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如此呢?
  
  从教这些年,几乎每两年都要接触一个什么教学法、什么课堂范式……不管有没有经过课堂的验证,铺天盖地而来,没过多久又偃旗息鼓被别的什么法、什么范式所代替,最后这些“法”和“范式”给课堂、给教学带来了什么,从来没有最后的定论。早有“教无定法”之论,我们为何要带着镣铐跳舞?
  
  我们课堂中所面对的是不同的人,我们课堂中面对的是发展的人,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千变万化的,根据学情变化,根据时代变化,这是教师的智慧,这也是“无法胜有法”的智慧。
  
  老师真正要思考的是:这是我的课堂,这是我的学生,什么是最适合我的课堂的?什么是最合适学生的?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课堂有自信,成为真正的“武林高手”。
  
  五、充实与留白
  
  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里,有这样一篇文章《课堂要‘留有余地’》,引发了我对自己的一节课的思考。一节复习课,有校长和老师听课,我的40分钟的课堂“安排的非常紧凑”,从基础知识点复习到时政链接,到试题演练,每个环节无缝衔接。下完课,老师和学生都吐了一口气“好累”。课后,这节课得到了校长的赞誉和老师们的好评,他们认为“紧凑”、“有效”,可是我却不满意,这节课真的成功吗?是否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课堂就是好的?是否从头讲到尾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
  
  《国宝档案》曾经这样说“留白”:“留白,是书画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让人想象的空间。……画家的神来之笔,往往是那最能引人想象的留白。……留白不空,留白不白,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这就是留白的真正意境所在。反观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需要这样的留白?课堂上,教师有没有停下来看看学生的“学”?教师有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有没有在“赶路”的同时适时学会等待?教师有没有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不一定每节课都讲究充实,适当留白,未尝不可。
  
  吴非老师说:“有些老师,只需缓缓地在讲台边站定,学生便肃然起敬,那样的老师,思虑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标杆,只要他们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阳都会苏醒。”我也希望像吴老师这样,潜心教学,唤醒教室里的太阳,把未来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