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种、养”对培养幼儿关爱植物的价值

发布时间: 2019-07-12 17:23:44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论“认、种、养”对培养幼儿关爱植物的价值
 
贺晓红
 
南阳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今天的幼儿是未来的主人,具备环保意识是未来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3——6岁的孩子,正值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他们的童年留下环境保护这一印记,他们长大成人后会懂得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会自觉去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明确提出环保教育目标:“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教育目标要通过相应的内容来落实,环保教育的内容很多,植物是其中之一,一方面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很大,经济及生态价值非常可观,另一方面植物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随处可见,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所以说植物是环保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目前,全社会都在倡导植树护绿,大部分幼儿园都注重绿化、美化,建有草坪、花坛,外部的环境创设很好、很美,但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显得单一、呆板,教师只采用谈话、说教等方法来教育幼儿关爱植物,把活动局限在图片上、书本上、活动室里,教育效果不显著。具体表现为孩子们不仅不认识幼儿园里种的及各班摆的这些植物,而且经常可见他们攀折树枝、采摘花木,践踏观赏草坪等。爱是一种崇高的内心体验,学会关心,学会爱是做社会人的基础,关爱植物不仅是人类高尚情操的应有之义,更是做现代、文明、环保公民的基本素质,那么该采取什么方法培养幼儿关爱植物呢?
 
  一、认识是培养幼儿关爱植物的前提和基础
 
  现在,公园、家庭、幼儿园、大街上都种有各种花草树木,但大多情况下孩子们视这些植物为摆设,对于树木花草他们只觉好看,不知关心,天天从树下走过,时时从花旁路过,即使看到花草树木枯死也麻木不仁、无动于衷。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孩子们不认识这些花草树木,对他们没有爱怜之情。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相应的认识是不可能出现相应的体验,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或认识客观事物之后才可能对它产生情感。在环保教育过程中如果幼儿不认识这些植物,不知他们的名字谈何对他们产生情感,不认识只能使幼儿对花草树木熟视无睹、随意践踏,因此认识是培养幼儿关爱植物的前提和基础。(1)要通过谈话、观察、实验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来认识植物、感知植物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幼儿欣赏园林花卉图像、图片感知它的美丽,找一找我们周围哪里有植物,说一说我们吃的、用的哪些是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做成的,教师还可带领幼儿进行实践活动使幼儿感知植物保持水土、控制洪涝、充腴土壤的作用。(如晴朗的日子里教师可带领幼儿将矿物油脂涂在同样大小的几个塑料盖内,并将它们分别放置于院子里、大街上、公园的树林里,一天后取回看盖内各有多少灰尘,通过比较实验感知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2)创造条件,利用时机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首先要尽可能地在幼儿园、班级种植园地、自然角多种一些不同种类的植物供幼儿认识,如长青的、落叶的、短生的、多年生的等,保证一年四季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树、花、草、蔬菜、瓜果,还可带幼儿到植物园、森林公园进行参观,开阔幼儿眼界;其次教师要利用一切时机让幼儿去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植物。现在世界上有50多万种植物,教师可选取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树木、花卉、芳草、粮食、蔬菜、瓜果等让幼儿认识。春游、秋收时,可让幼儿看桃树、梨花,收花生、红薯;外出游玩时认识百年的银杏树、松树,拉手抱一抱粗大的树干,拣一些散落的树叶;户外散步时,带他们观察柳树、铁树、菊花、兰草等,告诉他们哪一棵是桂花树,闻闻花的芳香;哪一棵是橘子树,品尝酸甜的果实,教师要通过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的比较、一次次的实验,让孩子们对植物多一份认识,对身边的花、草、树木多一份关注和了解。
 
  二、种植有助于加深认识,积累体验
 
  植物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幼儿对各种植物的认识只是一种一般性的观察、了解,要让幼儿对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有充分认识,仅仅靠双眼的观察和大脑的思考是不够的,要鼓励和支持幼儿用自己的双手去种植、去实践、去发现植物的奥秘和奇妙。在指导幼儿种植时,教师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种植知识。对于种植时间,怎样种,底肥如何施,种子如何鉴别等心中要有数,以免因温度不适宜、种子有问题导致植物不发芽、太瘦小、难以成活等使孩子们失去兴趣。二要为幼儿选择那些生长速度快、变化较为明显的植物,呈现给孩子时尽可能是幼苗或是种子,使他们通过种植了解植物从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三要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松土、播下种子、栽下幼苗、浇水培土,教师的包办代替会使幼儿失去实践的机会。四要引导幼儿种植不同的植物。你种吊兰、他种韭菜、我种菊花,这样可以使幼儿在认识较多植物的基础上了解植物的多样性。五要根据季节、时令种植。春夏,可以种小树、植绿草,种芸豆、丝瓜、玉米、向日葵;秋冬天可以种萝卜、白菜、水仙等。六要有意识地使幼儿产生疑问和争议。你说种子种在地里长得好,他说种在花盆里长得好,到底谁说的对,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去寻找答案,疑问和争议会加深幼儿认识,丰富植物生长变化过程和特点的经验。
 
  种植有助于加深认识,积累体验,幼儿只有亲自动手实践、主动探究,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亲自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增强实践能力。
 
  三、养育促使幼儿更加关爱植物,有利于关爱情感的形成
 
  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态度的主观体验,情感的种类繁多,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让幼儿懂得人与植物间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产生关爱植物的情感。许多研究证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另一方面缘于父母对孩子的了解、认识和抚育上。如果我们仅仅让幼儿认识、种植而不让他们去养育,那么孩子们所感知、获得的知识不是深刻的,所体验萌发的情感也不是热烈的、真诚的,只有养育了、付出了,才知得来之不易,更加珍惜、更加关爱,责任心才更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持续、不间断地培育。植物的生长需要一个过程,养育植物贵在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阵热情之后不管不问,教师要引导幼儿经常去看一看,天长日久方可生情。(2)建立养育关系。教师可引导幼儿从一盆花、一棵树开始,在养育的花草树木上挂个小牌、小卡片,写上自己的名字,让孩子给小树起个好听的名字,让这一棵花草树木成为孩子的好朋友、成为班级的一员。(3)定期养护、培育。教师要经常带孩子们去给花草树木浇浇水、施施肥、晒晒太阳,更换土壤、修整枯叶、治虫保暖,照料它成长。(4)投入情感、用心培育。幼儿正处于“泛灵性”时期,他们认为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因此教师可引导幼儿经常与所养的植物聊聊天,唱唱歌,每年的四个季节给小树、小花、小草拍照留影,拍下它们冬天的枯枝、春天的嫩芽及夏天开花、秋季结果的景象。(5)以喜欢、关爱的态度影响、感染幼儿。教师要经常与孩子们一起把该晒太阳的搬出去,该保暖的搬进来,抚慰折断的树枝,安慰受伤的小花。(6)及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植物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样子,教师要鼓励幼儿用图画把植物的明显变化画下来,写上日期,配上文字,装订成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观察兴趣,而且有助于幼儿图画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培养幼儿关爱植物方面,“认、种、养”三法遵循了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认”为开端,关注情感体验、重视实践活动、长期积累,教师只有运用这种从认识到情感,从情感到行为再到认识的方法,幼儿建构的关爱植物的环保理念基础才是坚实的,所产生的情感和行为才是丰富的、深刻的、长远的、真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