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和孩子一起跳舞》

发布时间: 2019-07-12 17:22:36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读书笔记《和孩子一起跳舞》

淮滨县直机关幼儿园     符  丽
 
  曾经在《早期教育》上我看过连载的《我的美国见闻》,园长培训时听同行介绍过美国教学方式的点滴。这些认知只能使我对美国的幼教制度、美国的幼教现状以及中美幼教模式等方面有粗浅的认识,那就是“开放”“自主”。对于美国老师究竟怎样组织一个个活生生的活动,仍然一无所知。自从我读到吴放老师撰写的书信体笔记《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让我对美国幼教的理念及教育行为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细致地了解和感悟,我为作者介绍的每个案例而好奇,并为之感动。因为,每个案例都是作者亲身的体验、是作者对中美教育模式的对比与思考,更是作者对幼儿教育如何促进孩子发展的前瞻性的实践研究,让我对“开放”和“自主”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我认为这是一本幼教一线教师的福音。其中让我感触最大、影响最深的是第20封信——《这是我的配方》。讲的是“怎样做好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发现来学习”。 教师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去满足孩子的操作需求。书中写道这样一段话:“越是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感到兴趣,越是能弄个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喜欢去‘搅合’”。因此,老师为孩子提供了面粉、,油、盐、水、颜料、量杯、勺子、搅拌器等材料,给出了任务是:自己实验,创造你自己独特的面团配方。实验完了,老师写下配方,交流谁的配方和别人不一样。从活动的过程中,我感到老师的隐性指导价值非常大。老师让孩子在这个看似“乱”的活动中找到“乐”,从多种多样的材料中找到“趣”,在“搅合”中得到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使“乱“变成一个充满温馨的经验分享会。
 
  透过案例本身,联想到我们面对操作性的探索活动,往往比较追求那种平和、安静、稳定的教学过程。不太乐意向开放式教学挑战,唯恐自己驾驭不了活动,更担心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往往有较大的暗示作用;组织课程的思路以老师的思维方式进行,很少考虑孩子的思维空间;发现问题急于纠正;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孩子主体的地位等等。而吴放老师却将游戏活动和集体活动内容紧紧融合起来,使游戏成为孩子经验的摇篮,让集体活动成为幼儿新旧经验整合的平台。让操作体验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助推器。其中这样一句话也特别发人深省:“一般来说,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来发明和发现的教学活动大都是以体验操作过程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关键是确定一个适当的结果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从“这是我的配方”这个活动说起,乍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结果的活动,其实是有结果的,那就是每个参与活动的孩子最后都用语言总结了自己的发现,并看到自己口述的配方转换成书面语言保留下来。
 
  从以上的案例影射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将吴放老师的观点放到《纲要》中来理解,或者把《纲要》的指导要点与吴放老师的理念参比,我们不难看出,发现学习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而差距就在于如何将理念转变到教育行为之中?发现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的形成,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内在动机、独立性与积极性在学习中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发现学习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自我跨越的挑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潜力超越的创新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只有秉承吴放老师的教育态度,大胆尝试、才能跨越发展,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