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是读出来的
——读闫学老师的《给教师的阅读建议》
濮阳市实验小学 李桂荣
我很喜欢教育学者闫学老师的这本有深度更有温度的书——《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书中,闫老师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与所悟所得,以通俗易懂、平实朴素的文字娓娓道来。读这本书,你会感觉闫老师是在我们面前轻声细语地传递教育的真谛,透视教育问题的实质。
让阅读成为需要
闫老师在书中列举了自己四个维度的成长史框架: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笔耕不缀的写作史,课堂实践的磨炼史,持续反思的研究史。闫老师的经历,给我们提供了易于借鉴的成长经历,从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要使读书成为常态,完善知识结构;要做好工学统筹,努力勤于笔耕;要勇于课堂实践,要持续研究反思等。
阅读帮助我们在精神上实现突围并获得幸福,俄国作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自己的思想,会不由自主把别人的精神与自己的特点比较,并从中感到遗憾或懊恼。”阅读时,我们在精神上从现实的琐碎与庸碌中抽身,反观生命,使心灵更丰润,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恩。广泛而深入地阅读,可以提供反思和提炼的能量。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不知不觉传递美好,传达善良,培养开阔的心胸。
为阅读提供方法
闫老师指出,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开阔的人文视野。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彼此融通的知识背景,其教育教学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一个优秀的老师,其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所能达到的高度。不读书的教师生涯,则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要避免这种痛苦和虚空,只有让自己更坚决、更深入地沉入阅读之中。
其实,读书不需要一张桌子,也不需要有完整的时间,处处都是读书地点,时时都是读书时间,当你把读一页书看成是与刷微信一样的自然时,你就有了读书的精力和时间,而一旦把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工作中不再捉襟见肘,也不再那么匆忙了。
那么,教师要读什么,怎样读呢?闫老师告诉我们,阅读要有坡度,好书要重读,阅读当克期,进行“叶脉”式阅读。
有坡度的阅读是指在书目选择上对自己要有挑战性。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就像爬坡一样,不费些力气就不能到达顶峰,甚至费了相当大的力气,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有坡度的阅读才能真正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用。
一部经典作品,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卡尔维诺评论蒙塔莱的诗,这样写道:“还有,就是继续读‘进’他的诗集,这无疑将确保他的长存:因为不管细读和重读多少次,他的诗都能一打开就吸引读者,却永不会被耗尽。”对于经典的好书和其作者,我们表示敬意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地细读与重读,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让自己也走向深刻。
拿到一本书,要给自己设个期限,到了这个期限就一定要读完,这是促进自身阅读的有效方法。还可以设定自我奖励机制,比如克期读完一本书,就奖励自己看场喜欢的电影等。人的一生都在与惰性做斗争,阅读也如此,要想办法克服惰性。
有时候,要读的下本书就藏在你正阅读的这本书里。这种从一条线索出发,不断拓展开去的阅读方式,恰似一片叶子的脉络,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经由那些脉络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最终长成一片叶子,闫老师称其为“叶脉”式阅读。读闫老师这本书就能从中获益到这些,你可以发现她阅读的许多书籍,洞悉其阅读的路,并朝着这条路探寻下去。闫老师其实是在引领走进一条阅读的捷径,而不再使自己的阅读那样盲目。
把读写结合起来
读写结合是教师专业发展腾飞的双翼。高品位的阅读必然会引发有价值的思考。这些思考来自于自身的、宏观的、微观的、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只要有思考,就有改变、完善、前进的可能。要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的那些思想不至于稍纵即逝,就要学会整理、记录、提升。这就要借助于写作。读书是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写作帮我们梳理思想,不断返回、认同、否定、完善、升华自身。凡是遇到值得精读的好书,一定要做大量的读书摘记,然后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化为一篇篇读书随笔,在报刊上发表,这是对自己阅读的呈现形式,也是养成思考与写作的好习惯的促进。
思考与阅读是教育写作的必要储备。当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那些在阅读时引发的思考,会更深入,更全面,也更透彻,甚至会引发一些阅读时不曾有过的思考,阅读就会因此获得新的收获。
“选择过一种阅读的生活”,闫学老师做到了。在《给教师的阅读建议》的最后,闫老师说她不是来谈阅读的。那她是来谈成长,来谈生命的吧。于她而言,书籍就是空气,阅读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五谷杂粮滋养身体,经典专著涵养心灵,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读书的方法有很多,而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先读起来,以狂热的阅读愉悦身心、快乐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