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 2019-11-01 14:43:08 【浏览字号: 来源:
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安阳市实验幼儿园   何红艳
 
  摘  要: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为依据,在借鉴国内外探究性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园所实践经验,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对安阳市实验幼儿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探究性学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性学习行为的特点,并从材料投放、教师指导和家长参与三个方面为促进幼儿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区域活动;探究性学习
 
  第一部分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需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随着《指南》如火如荼的实施,课程改革已成为转变学习方式的一场革命,学习已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二)重视幼儿核心素养发展背景下的探索新方向
 
  核心素养在二十世纪末被正式提出,并逐渐被纳入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中,2016年我国形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初步成果。幼儿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更对其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能将五大领域的各项教育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的方向。
 
  (三)区域活动的作用和地位逐渐被重视
 
  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幼儿教育已从集体教学为主的“讲授型课堂”禁锢中走出,开始迎来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游戏化、生活化课程模式。这种开放既是理念上的开放,也包括时空、教材、教师角色等方面的变化。学前教育界人士都提倡应该尊重、承认儿童的自主学习权利和能力,并且积极地为他们创造丰富多样、开放科学的环境,随之而来的便是区域游戏在全国各地的实行与推广。
 
  (四)探究性学习成为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最早提出者是杜威,并主要运用于在科学教育中,二十世纪中叶开始被更多的教育者认可和接受。现如今,人们更加认同幼儿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反复练习以掌握知识技能,而是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从而获得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始被广泛运用于学龄前儿童五大领域课堂的教学设计及日常的游戏中。
 
  (五)区域活动和探究性学习的联系
 
  区域活动所提倡的自由选择、亲自动手、自主游戏等体现幼儿主体性与主动性的特点,与探究性学习质疑、发现问题、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能力联系密切。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最容易出现探究性行为;探究性行为的发展和能力提升同时又能使幼儿游戏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
 
  1.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
 
  2.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二)理论依据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来看,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学习离不开特定环境的支持,幼儿是在互动和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的。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和环境、材料、同伴进行充分互动,并且这种互动是自由的、非强制性的,更有利于儿童的自我建构和学习。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分析,儿童的智能应该是多元化的,每个孩子都具有多种智能,教育者应该优化学习环境、丰富学习内容,让幼儿真正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并在逐渐探索中形成和确定自己的智能特点。儿童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有差异、有层次的环境与材料,在区域活动中儿童更容易进行主动探究和个别化学习,需要教师的情感和策略支持,这就为本研究具体内容的确定进一步打开了思路。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幼儿在各个区域活动中如何探究性学习?积累典型案例,从而进一步推广、逐步完善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二)研究如何在有效提升教师在幼儿探究学习理论层次和实践水平,真正成为幼儿探究性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一)要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喜欢探究、学会学习,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掌握一定的学习和探究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支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亲自操作、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自由表达与表现,鼓励探究性学习行为的出现和发展。

  二、研究对象
 
  前期主要是研究安阳市实验幼儿园大、中、小班的幼儿,后期涉及博书苑分园的部分班级幼儿。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记录法
 
  本次研究用到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观察记录法。且选用事件取样的方法进行观察并记录。在幼儿自然状态下,教师不间断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并详细记录幼儿的探究性行为的发生原因、发生过程、结束形式等。随后教师制定相应地幼儿探究性学习指导策略,进行干预和反馈。
 
  (二)调查研究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课题组成员选择和设计问卷,分别在研究的初期、中期、后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对比幼儿参与区角活动情绪上、行为上、交往上等不同的方面的变化效果、评价幼儿探究性学习行为发展水平;调查家长对幼儿参与区角活动的态度,建议等。
 
  (三)实验法
 
  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教育研究。制定《幼儿探究性学习观察评价表》。实验班和对照班经过前测差异不显著,经过两个月后再进行测试,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四、研究步骤
 
  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研究侧重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探究性行为的现状和特点,寻找教师在设计、指导区域活动时支持幼儿探究性行为发展的途径。第二阶段在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研究的重点区域,采用一系列的干预手段来提高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探究性行为的水平,并对干预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一、第一阶段研究结果
 
  本研究前期在实验幼儿园总园的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同时开展,用了两个月投放材料和搜集资料,记录幼儿探究性学习行为个案和教育活动案例并整理和分析。
 
  (一)研究过程中编写《区域活动自制操作材料作品集》、 《区域活动探究性学习个案图文记录表》,整理《区域活动情景创设图片集锦》。
 
  (二)收集优秀教育活动案例并进行分析、解读、研究,形成有效的指导策略和侧重点。
 
  (三)整理出了各年龄阶段幼儿探究性学习行为案例的频次表,确定重点区域。
 
  表1 各年龄阶段探究性学习行为案例频次表

  二、第二阶段研究结果
 
  本研究中总园为实验组,分园为对照组,在两个园所各年龄阶段,分别选择三个班级进行研究。从材料投放、教师指导和家长参与三个方面采用策略,并设计评价量表来对幼儿的探究性行为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得分情况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大中小班幼儿在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同伴合作、大胆创作四个维度的得分结果,使用spss进行分析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一)大班幼儿各项观察内容中,实验班级幼儿在自主、研究、合作、创新等能力中明显高于普通班幼儿的能力,普通班幼儿趋于中等水平。
 
  (二)相对于中班和小班,大班幼儿的探究能力发展水平更好,特别是在合作和创造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
 
  (三)中班幼儿之间的探究性学习水平比较均衡。小班幼儿差距较大,有突出表现,也有各方面能力较差的孩子,小班幼儿创造性并不明显,但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合作能力逐渐加强。
 
  (四)通过合理的材料投放、有效的教师指导和巧妙的家长参与,可以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探究性学习行为的发展水平的提高。
 
  第四部分 结论讨论
 
  一、合理地投放区域材料可以促进幼儿探究性学习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一)充分发挥低结构材料的优势,结合主题投放废物利用和自然材料。
 
  原始的材料一般很简洁,不会有规定的玩法,也就留下了更广阔的发挥余地和形象空间,能够激发幼儿以自己的想法去摆弄它们。例如,本研究中班建构区重点投放了丰富的低结构材料,例如卷纸芯、空心塑料管、透明软管、绳子、各种形状纸盒、瓶子等,并鼓励孩子大胆形象,尝试绘制建筑设计图,并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幼儿自由选择适宜材料进行搭建。
 
  (二)材料的投放要分阶段,分层次,才能引导幼儿探究活动的深入。
 
  在对本研究收集的探究性学习案例整理中发现,一次性投放太多种的材料反而会阻碍幼儿探究的深入。幼儿面对五花八门的材料注意力过于分散,无法集中进行探究和创造。材料的投放最好是分阶段进行,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能够支持幼儿进行持久的、深入的探索。
 
  (三)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到游戏的完整性,用材料来引导探究行为持续进行。
 
  材料的投放如果不成体系,在幼儿探究过程中缺少了补给和支持,幼儿的探究性行为就很有可能中断。反之,投放一系列的完整材料可以帮助幼儿更顺利地完成探究性学习,关键材料还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四)在材料的操作上鼓励幼儿自由探索。
 
  幼儿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能够有所收获,增强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材料不足时,提醒幼儿自己去思考还需要什么材料,从哪里可以得到,或者可以用怎样的材料来代替?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大胆探索。
 
  二、教师指导角色的确定可以助力幼儿探究性学习。
 
  (一)教师应支持幼儿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地位。
 
  幼儿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并不意味教师就应完全放手任幼儿自由游戏,正确的指导可以有效支持幼儿在游戏中探究性学习。教师通过和幼儿共同设计、提供幼儿感兴趣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与他人、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收获知识、得到发展。从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和材料准备环节开始,就应该和幼儿一起来商量和布置,在游戏过程中关注幼儿兴趣的变化和游戏的需要,及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二)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性学习的观察者、伙伴和引导人。
 
  在区域活动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幼儿,研究的重要环节就是观察,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需要和突破,及时发现幼儿的困惑和情绪变化,并以适当的方式及时回应,形成良好的师幼合作与互动。
 
  (三)教师应成为睿智的评价者,支持幼儿区域活动中探究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采用“档案袋评价法”来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进行评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时间效率、教师工作量等,要记录下每位幼儿的特点确实比较困难,更多地只能是片段化的、以作品为主的呈现。应该结合多种形式来评价幼儿,例如同伴之间的互评、家长的参与等,创新评价形式,看到儿童探究性学习中个性化的发展和成果。
 
  三、家长参与是区域活动中发展幼儿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新思路。
 
  家园合作已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中创新家园合作载体,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充分发挥家长在推动区域游戏中幼儿探究性学习的作用,为幼儿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材料和全新的互动形式,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为支持幼儿区域活动和探究性学习行为打开了新思路,下一步研究更加明确家长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争取获得家长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家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五部分 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重视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性学习行为的评价。
 
  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性学习除了需要材料支持和过程指导,还应注重成果的评价。探究性学习成果是多元的,因此也需要用多样的方式去评价,简单的评价方式不足以反应幼儿多方面发展和活动过程的丰富,下一步研究应更关注如何进行分享和评价。
 
  二、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研究发现,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幼儿探究性学习行为的出现和深入进行。因此,应通过教研组活动向广大教师展示研究过程中总结的心得体会和好的教学经验。例如,以专题研讨的方式研究发现,汇报的同时倾听其他人对这一专题的见解,通过分享、互动,共同提高。开展研究成果介绍会,详细介绍已取得的具体成效,如区域活动中引发幼儿更多的探索行为需要充分发挖掘自然材料、废旧材料等低结构材料的教育价值等。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以现场教育教学观摩形式展示、评比区域活动,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胡睿.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2]杜林兰.试析幼儿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创设[J].新课程(下),2012(02):128-129.
 
  [3]史孚. 幼儿园探究性学习活动及其指导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冯丽娜.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探究[J]. 引文版:教育科学, 2015, (7).
 
  [5]李红仙.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09, (2).
 
  [6]邵瑜, 祝晓敏.探讨区域活动指导策略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J]. 山东教育, 2011:37-39.
 
  [7]陈亚玲, 赵莲花.区域活动材料选择与投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