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嘴杨巴》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 2019-11-01 13:53:35 【浏览字号: 来源:
《好嘴杨巴》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  周枫琳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俗世奇人》的第二篇——好嘴杨巴。
 
  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
 
  学用三组词语,学习用小说的方法读小说。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组词语:
 
  PPT:
 
  ①一般茶汤是把秫(shú)米面沏(qī)好后,捏(niē)一撮(cuō)芝麻撒在浮头
 
  ②而是先使铁锅炒过,再拿擀(gǎn)面杖压(yā)碎
 
  ③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hǒng)得高兴
 
  ④熬小鱼刺多,容易卡(qiǎ)嗓子;炸麻花梆(bāng)硬,弄不好硌(gè)牙
 
  ⑤必须敢紧想辙(zhé),抢在前头说
 
  ⑥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
 
  师:请同学们把这6个句子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把字音批注在书上。
 
  师:请同学们再把这6个句子读一遍,这一次,看看用红颜色标出来的词语,意思是什么?
 
  PPT:
 
  ①一般茶汤是把秫米面沏好后,捏一撮芝麻撒在浮头
 
  ②而是先使铁锅炒过,再拿擀面杖压碎
 
  ③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
 
  ④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⑤必须敢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⑥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
 
  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词语的意思。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本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是什么?
 
  生:使用了很多方言。
 
  师:天津人说话很有特色,话语速度直快,抑扬分明、节奏明快,天津的方言俗,小市民味比较重,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诸如“嘛、赛、打蔫儿”等词汇。冯骥才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的作品擅长大量运用天津方言以及天津人惯用的表达方式写人状物,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极具表现力。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组句子
 
  PPT:
 
  ①津门胜地,能人如林
 
  ②那次,李鸿章来天津,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
 
  ③天津卫九河下梢,人情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
 
  师:能从这三个句子中看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吗?
 
  生: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的天津
 
  师:请同学们齐读下面助读资料。
 
  PPT1:
 
  津门——“津”这里指天津,“门”——有“门户”之意。清朝年间,天津北门外是通往京师的必经之路;东门外濒临海河,驾舟东下可达大沽海口,饱览日出壮丽景象;西门外一片绿树烟霭;南门外则是千顷稻田。清朝康熙天津总兵赵良栋重修天津城池,重题四门匾额:“东连沧海”、“西引太行”、“南达江淮”、“北拱神京”。由此可见,天津是经济、军事重地。
 
  PPT2:
 
  胜地——晚清至民国时期,天津租界的数量与上海并列全国第一,面积名列第二。租界的出现,赋予天津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风貌与格局。天津最具魅力是在清末民初,那是这个城市的转型期,随着租界的开辟,现代商业进入天津跟本土的文化相碰撞,三教九流都聚集在天津,人物的地域性格非常鲜明和凸显。
 
  PPT3:
 
  “九河下梢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其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均体现出明显的移民化特征。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群落的移民,将形形色色的文化习俗和生存理念植入天津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在相互间的碰撞与磨合中实现交融。普通的天津市民大多生活贫苦,与雅文化和洋文化相隔绝,却以自身的俗文化品格与二者遥相呼应,形成天津的俗文化物质。
 
  PPT4:
 
  俗——不甘寂寞的失意官僚们或为重登仕途而苦心经营,或因心灰意冷而纵情声色,体现的是官场与欢场的浮世之俗;码头上讨生活的普通民众则为生存而奋斗,练就了诸多令人叫绝的独特生存技能,诞生了不少身怀绝技的奇人异士,体现的是市井平民的练达之“俗”。天津文化之“俗”,代表着特殊环境下的一种生存哲学与生活态度。
 
  师:了解了“俗世”,也就了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师:冯骥才说:“作家最关键的是他的视野。视野的关键是视角的独特性。而文学的关键是视野的果实——人物。”
 
  PPT:
 
  能人如林——《俗世奇人》写的是清末民初时期天津卫19个奇人的事迹,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这19个奇人都有神乎其神的技艺:蓝眼江在棠,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火眼金睛,令人称绝;而苏七块给人接骨,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甚至让病人还来不及感到疼痛……
 
  师: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杨巴有何绝技呢?
 
  师:请同学们读第三组句子:
 
  PPT:
 
  ①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这张好嘴了。
 
  ②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
 
  师: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第11段内容,说说杨巴“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机敏过人”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示例:
 
  杨巴是一个逢场作戏的人——你看,他一看李鸿章大人发怒了,虽然心里已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却“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还一口一个“大人、小人”,“说完又是一阵响头”,足见杨巴很会演戏。
 
  生:杨巴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你看,“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这句话,一语保三方:“不爱吃”是一个口味问题,而不是见识问题。因为“不知道”中堂大人的口味,而造成了中堂大人的不悦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压碎的芝麻粒”李鸿章明白了怎么一回事,还有人替自己掩饰,自然没了火气。这一句话保全了李鸿章的面子,保全了府县道台的官职,保全了杨七杨巴自己的性命。
 
  生:杨巴是一个看风使舵的人——你看,从说话的难度看,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生:杨巴是一个左右逢源的人——你看,“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小人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先自揽责任,以退为进;“大人不记小人过”,既恭维中堂大人“大人大量”,又给自己安排好后路。
 
  生:杨巴是一个机敏过人的人——你看,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危难之间显身手。
 
  师:好嘴背后是处惊不变、冷静研判,迅速干预,是智商高;善于揣摩人心,人情练达,是情商高。能这样做不愧是“奇人”。
 
  师:杨巴是小说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但文中他却只说了一句话,小说用大量篇幅写杨七、李鸿章、众官员,有什么作用?
 
  生:衬托、铺垫、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师:小说高潮就要来到时,情节急转直下。这在文章章法上叫: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师:士农工商,市井百态,各色人等,无所不包。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着意在“俗”与“奇”上做文章,力图在俗人俗世中寻找“传奇”,19篇小说大多以人物为中心,采用集锦与片断的方式,既各自独立成篇,连缀起来,又在整体上构成一幅全面展现天津社会与文化的“清明上河图”,成为一幅天津世俗生活的风情画卷。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