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语文教学的“根”

发布时间: 2019-10-31 14:31:04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守护语文教学的“根”
 
南阳市三中    刘明莹
 
  一、脑中有规
 
  语文是什么?
 
  钱梦龙老师说:“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
 
  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本分。这是一句朴素实在的话语,因为从小到大,别人问我:“你背着书包去干啥?”我总是自豪地说“去上学读书”。虽然读书的内容不局限在语文,虽然学习的方式和目标也不仅仅在于一个“读”字,但“读书”却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朴素的代名词。
 
  这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以致让人有些怀疑。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语文教学列举不完的内容和目标,习惯了把生命、美学、哲学、文化、政治等都纳入语文教学目标。语文就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课堂上,恨不得把筐里的所有东西都贩卖给学生,最终,可能什么都教了,但就是没有教语文,没有教学生读书!
 
  我们的语文,是否可以清楚明白些,是否可以简单实在些?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说得简单实在些,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怎么教?也必须要用简单实在的方法。
 
  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学生的思维贴着文本的地面飞翔,把说明文教得像说明文,把小说教得像小说,把散文教得像散文,把童话教得像童话,把……语文要简单实在,不要复杂化,不要故弄玄虚,一切按规律办事,要守得住语文教学的“根”。
 
  二、心中有本
 
  我不知道大多数语文教师会怎么安排自己的备课程序,是先读课文一遍、两遍、三四遍,不读出点自己的感觉不罢休呢?还是一边读课文,一边读教参,在教参的帮助下理解文本,把教参的教案搬到教案本上呢?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至少应该有一半教师属于后者吧?
 
  于漪老师曾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我给自己立了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须先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每备一篇课文,总要查清时代背景,推敲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脑子在课文里来来回回的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追根寻源,弄清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三言两语能够准确的拎出来,毫不含糊。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也要反复的推敲,咀嚼,从不同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脑子里始终有思维的火花。”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坚持每一次备课都这样做,一遍一遍的“素读”课文,每读一遍都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理清阅读文本时发现的重点、难点、糊涂点、兴奋点、文章的妙处,结合自己的解读和语感体验来分析,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我们既兼顾到站在学生的角度读出困惑,又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并解决困惑,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在文本解读中有独到的发现,从而解读出文本的深意与新意,设计出独到而新颖的教学亮点。慢慢地我尝到了这样做的好处:当自己有了解读文本的体验后,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能与之产生共鸣;当自己对文本的每个角落每个词语都理解到位了,课堂上能够左右逢源,生成不断,精彩不断,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
 
  我执教的《春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主读课文,它是林斤澜的一篇散文。当代作家林斤澜老先生,经常活跃在故乡的江南和工作的北京两地之间,对江南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感受和认识,在这篇文章里他用江南的春风同北国的春风作对比。对北方的春风先抑后扬,用“粗犷豪放、贮满哲思”的语言把自己对北国春风别样的体会和哲思,抒写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北国春风的粗犷豪迈、猛烈迅疾、强劲有力。作者不仅从生活角度,环境角度,而且从生命意志的角度审视春风,把她描绘成季节的使者和自然命运的敲门人。歌颂了它的勃勃生机,竭力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可贵品质,表达了对驱散严寒,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无限怀念和深深敬意。
 
  在备课时我先从题目入手,题目是春风,文中既描写了南国春风,又描写了北国春风,主要描写的是北国春风的粗犷之美。然后我提了几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北国春风呢?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却表现出对北国春风的厌恶和对南国春天的怀念呢?在文中作者对春风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呢?这是什么写法?当有了这几个主问题后,我就很容易地理清了本课的教学思路。
 
  然后我又细究了文章的几处细节:第一处“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是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渣……”作者描写冬的景象言简意丰,句中“潭、溪、井、泉”列举出北方水的几种形态。“坚持”一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冰天冰地的景象。
 
  第二处“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鸣鸣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我们发现作者描写北国春风到来时的景象,用准确传神有力度的动词、拟声词,用短句。这样直接描写春风,给人直观的感受,真切而直接;北国春风像百万骑兵鏖战,写出春风来得迅猛,出乎意料,气势浩大。
 
  第三处“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着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这里作者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用“河水开裂”、“碗口的病枝刮折”、“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从低到高,从小到大,气势越来越彰显出来,衬托出春风给北国带来的壮美,从侧面丰富春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写景离不开写人,北方春风的壮美与北国村民的豪迈息息相关。“过草地、走沙漠、扑山梁”,又是短句,又是一连串动词,简洁,干脆,一如北国的春风。
 
  文章无论写景还是写人,线条简洁,语言短促,像岩画或石刻那样,既粗犷有力,又具有地方特色。
 
  三、眼中有人
 
  《春风》所在的单元以“斑斓春色”为主题。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确立的学习目标是要注重诵读,感受作者融会在景物之中的深沉的情感,要从品味优美的语言入手,同时要能感受景物特点。
 
  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标要求,我初步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品读描写春风的语句,感知北国春风的特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对北国春风态度的变化。
 
  3. 了解写作手法,体会写法上的妙处。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描写春风的语句,感知北国春风的特点。
 
  2.了解写作手法,体会写法上的妙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品读《春风》
 
  1.一读找春风
 
  阅读课文6-9自然段:
 
  勾画出直接描写北国春风和北国春风来临之后自然界出现了变化的句子,并体会北国春风的特点。
 
  2.二读品语言
 
  文中作者是怎样来描摹北国春风的特点的?
 
  学法指导:赏析精彩语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重点词语着手,品句子之精髓。
 
  ②从修辞角度出发,品句子之精妙。
 
  ③从表现手法切入,品句子之作用。
 
  ④从联系上下文入手,品句子之深意。
 
  示例:
 
  “从关外扑过山头……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这句话中连用了三个“扑”字,体会其表达效果。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春风的猛烈恰当地使用动词,渲染了气氛,使北国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
 
  3.三读析写法
 
  ①作者把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写得如此之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②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这样的感情吗?为什么要这样写?
 
  写江南的春风,引用诗句“暮春三月,江南……”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与北国的春风形成对比,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的描绘赞美北国春风蓄势。
 
  ③自始至终,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感情有何变化?为什么一开始就不写自己喜欢北国的春风?这样的布局有什么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4.四读悟感情
 
  作者为什么对北国春风情有独钟呢?
 
  补充 背景资料
 
  林斤澜,生于1923年,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写这篇散文的时候是1980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他活跃在故乡江南和工作的北京两地。北国的春风不但去冰除疾,唤醒万物,而且伴随作者经历艰苦的岁月。
 
  (三)、板书设计:
 
  春   风
 
  林斤澜
 
  厌恶    北国春风   欲   江南春风
 
  喜爱       粗犷    扬   柔和
 
  怀念       豪迈    先   和煦
 
  赞美       刚健    抑   湿润
 
  新课程实施以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等。在本节课上我以“一读找春风”、 “二读品语言”、 “三读析写法”、 “四读悟感情”等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重视对话的过程,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的思维沿着语言的溪流前行。课堂上我能感受到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静静的闪烁,情感的波涛在静静的流淌,学生芬芳的心智之花在悄悄开放,真正实现了生命在场。读书是语文的第一要义,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堂的进展巧妙的选择读书的方式,例如本文中描写北国春风的段落中拟声词、动词、长短句这些最能体现春风特点的句子,我让学生们反复朗读,品味其妙处。正如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所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总之,阅读的方式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选择。我上完《春风》一课之后,非常叹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使我想起小米科技的董事长雷军那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上天”,那我们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制造暴风口,让学生的思维贴着文本的地面飞翔,越飞越高。
 
  四、手中有技
 
  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群学生一位老师,就是课堂的全部。现在,黑板变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粉笔的大部分功能也被投影和实物展示台所取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要素。继多媒体投影、电子白板之后,平板电脑成为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标配”。特别是一些语文课堂,教师把所有的环节都放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上,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图片、视频一起上,教师俨然成了一个“放映员”,而学生则成了“观影者”,教师和学生之间隔着冷冰冰的电脑、屏幕。有了多媒体课件,教师不需要板书,不需要范读了,该说的内容也不需要再说了,而该辩论时,课件上直接出现正方反方的辩论依据……总之,凡是课堂上需要的,全在多媒体课件上了。表面上看,多媒体课件似乎什么都可以代替,但是,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吗?学生的思考可以用电脑代替吗?
 
  多媒体课件可以集画面、声音、文字三种类型的信息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主要有有以下几种作用:一是形象生动,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直接出示问题画面,便于学生准确把握问题,对学生的思考起提示作用;三是在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达更丰富的信息,像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与主旨相近的补充篇段、揭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提高传播效率;四是多媒体课件可以事先准备,从而节省教师在课堂上的书写时间等。
 
  但是,技术只是教学的手段,不能变成教学的目的。再先进的技术、再高级的软件,也无法替代教师的言传身教;再多彩的视频、再精美的画面,也无法替代师生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任何技术都有双面性,既有优势,又有弊端。语文课,教师尤其应该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想象的权利,让他们尽情的去想象、理解、感悟、发现。像《春风》一课,我只在课件的封面出现一个行人在北国沙尘暴天气下艰难行走的画面,目的在提醒学生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北国的春风。其他的几张幻灯片只是展示一些讨论的问题和示例。一般来说,当学生面对的是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而这内容背后的一些东西在学生经验中并不具备时,用多媒体补充信息效果就会比较好。正如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与教学实现无缝衔接,起到恰如其分的补充效果。探讨《春风》中 “作者为什么对春风情有独钟呢?”这一问题时,我适时的插入作者的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的幻灯片,这个环节其实就是教会学生怎样深入的去理解文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赞美北国春风的独特的情感,体会北国春风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如果学生能够想象出来,就没有必要用多媒体了。语文课,讲究“悟”字,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悟”出一些道理。但这“悟”来自文字所给予的想象空间。如果多媒体过度使用将会掠夺学生想象的权利,把原来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在纷繁热闹的氛围里,学生不能认真思考语文的真谛,我们将失守语文教学的“根”。综合以上种种情况,对多媒体的运用,还是适量为好,千万不能因为多媒体而剥夺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权利,不要让学生因多媒体的闪烁而只得到肤浅的认知。
 
  五、研磨固“根”
 
  从了解了优课的参与方式后,我们学校积极的行动起来,选课、备课、上课、磨课,一遍又一遍的磨砺,不断的接受同组教师和教研员的指导,我们的目标是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展示我们是如何守护语文教学的“根”。
 
  俗话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整个“磨课”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自我否定,超越自我,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春风》一课我已经教过两届学生,每一次设计都不完全一样。第一次我按部就班的从头讲到尾,觉得没突出北国春风的特点,尤其是没凸显林斤澜的语言特点;第二次我重点突破了上次的遗憾,又把握住作者对北国春风态度的变化,但又发现初一的学生对欲扬先抑、衬托的写法理解不到位。因此我本次在总结前几次讲课的基础上大胆取舍,以读为主线,先从品读描写春风的语句,感知北国春风的特点入手,在这一基础上析写法,悟感情。而这一过程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本次优课准备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我平时上课比较随意,往往设计出大致的环节,就以为差不多了。这次的磨课过程中,组内的每位老师,从课堂结构设计到专业知识的准确性,再到每一句话的严密性,甚至包括我自身习惯的一些缺点如口头禅、语速过慢等方面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张老师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帮我设计教学语言,让我一改大开而缺少大合的教学风格,使我的课逐步走向完善。细节决定成败,可以说,正是因为我身后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所以我才能取得好成绩,我为能生活在在这样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中感到幸运和自豪。好课靠磨练,生活也需要磨练,最终会苦尽甘来。在准备过程中,我还是感到自己一直在进步。我喜欢做有挑战性的工作。无疑,这次是最刺激的。曾听人说过:“讲课就像蝉蜕,过程虽艰难,但结果却会让你受益匪浅,一节课讲完,你会完成一次飞跃。”在不知不觉中,我仿佛找到了一双“登山的靴子”——左脚坚韧,右脚执着。在左右脚的交替前行中,我清醒的知道:困难和成绩都是沿途的风景,正因有了他们,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异彩纷呈。
 
  真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获得全国优课。因为比起普通老师来说,我在表达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同样可以演绎一节精彩的优质课。我相信,只要我们“脑中有规,心中有本,眼中有人,手中有技”,众志成城,一定能把语文的“根”留住。我能做到,大家也能做到。
 
  愿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优课”的大家庭,共同发展,抱团成长,奔向梦想开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