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中原名师工作室省级名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发布时间: 2019-10-31 11:27:49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卷首寄语】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一纸集中研修的集结令,我们在这个秋天,从豫南、豫北、豫西、豫东一路奔赴,齐聚许昌。怀一腔炽热,盈满怀赤诚。不管秋雨绵长,不顾秋风已凉。
 
  曹魏之都,钧瓷故里,“许昌人”发源地,吴道子家乡,灞陵桥,“莲城”……真可谓文脉悠长,高天厚土。名人辈出,先贤云集。这是许昌的底气!它当得起“华夏第一都”的盛誉!
 
  “许君以昌,待君以往。”
 
  许昌,我们来了!追梦的脚步铿锵:聆听,收获,成长;
 
  许昌,我们来了!热切的目光痴狂:交流,讨论,碰撞;
 
  许昌,我们来了!反思,提升,起航……
 
  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不断向远方!
 
  文/范淑婷
 
  2018年9月23日
 
 
  【美好相遇】
 
莲城秋来风景异,清潩河畔听潮声
 
——中原名师刘明莹初中语文工作室2018第一次集中研修活动圆满结束
 
  九月的莲城,细雨绵绵,水韵悠长,英姿绰约。九月的许都一中整洁大方、书声琅琅、墨香浓郁、生机勃勃。
 
  就在这处处散发着文化幽香的欲界仙都,迎来了我国语文教学艺术的领军人物、“板块教学”“主问题设计”“诗意手法”的创始人——余映潮老师。他用一堂堂语文课阐释对语文的理解;他用一场场报告,阐释对教育的情怀。
 
  吸引了一群热爱教育、痴爱语文、渴望成长的人——中原名师刘明莹老师工作室的学员们,他们怀揣教育梦想,不分昼夜、不顾疲惫,拔节生长,为教育寻真、自我成长努力着。
 
  这里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许昌市一中的教坛新秀们同台献计、华山论剑;余老先生倾囊相授,咀嚼语文真味、传授教学真经、道出成长真谛;学员们互相研讨、交流切磋,碰撞智慧;余粉们纷纷与余老合影实现心中梦想;工作室的家人们互相合影定格师徒情同窗谊……这里是一个有巨大能量的地方,一个真正学习成长的地方,一个让人一生难忘的地方。正应了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除了三国事,也常想许昌。
 
  满怀期待,满心欢喜。2018年9月18至19日,中原名师刘明莹工作室2018年河南省名师、骨干教师培育对象第一次集中研修活动在美丽的许昌市一中成功举行。本次研修的主题为“高效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中学语文教师文言诗文的教学技能训练”、“语文老师的学法指导——自我训练法”,特邀请了久负盛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亲临指导。在为期两天的研修中老师们品尝了一场期待已久的饕餮盛宴,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与精神洗礼。
 
  9月18日上午8点,培训活动在许昌市第一中学报告厅隆重开幕。许昌市一中张校长致开幕词。他表达了对与会老师的热烈欢迎和真诚祝福,并向与会老师介绍了许昌市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许昌市一中悠久的历史和近年来语文学科成绩的突飞猛进。
 
许昌市一中张校长致开幕词
 
  简短的开幕式后,许昌市一中的魏广丽老师和朱宏伟老师分别执教了《答谢中书书》和《愚公移山》。魏老师本节课安排了“文意理解——美感品析——难点突破”三个板块,教学流程清晰,教学板块规范、朗读训练有层次,教学形式活泼,教师语言优美;朱老师从“诵读,积累文言知识——通读,概说寓意内容——精读,充分挖掘寓意”三个层面展开,以读贯穿,以读促品,以读促悟,富有教学创意。
 
魏广丽老师执教《答谢中书书》
 
朱宏伟老师执教《愚公移山》
 
余映潮老师聚精会神写课例点评
 
  接下来是老师们最期待的环节——余老师评课。每节课的点评余老师均从“流程回顾——课例分析——细节观察——新的创意”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在给作课教师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更提出了今后追求的高标准。他的每一处点评如拨云见日,让老师们豁然开朗,有醍醐灌顶之感。更让老师们惊叹不已的是两位老师执教刚结束,余老师的课例点评已在电脑上新鲜出炉了,包括每个教学板块所用的时间都记录得精确无误,其高效令人目瞪口呆,让人无法将其与一个古稀之年的人相联系。他充沛的精力、抖擞的精神、敏捷的思维、丰厚的学识,着实令人震惊与感佩!
 
余映潮老师评课
 
中原名师刘明莹老师专注听课
 
刘明莹老师与学员交流
 
  9月18日下午的研修紧张而充实——许昌市一中的两位教坛新秀执教示范课、余老师评课以及做微型讲座。第一节是王君彩老师带来的李清照的《渔家傲》,其主要环节为“朗读——理解——赏析”;第二节是黄波带来的《狼》,教学活动为“读一读——练一练——写一写——品一品”。两位教师都能以“读”为线,串起不同的教学环节,思路清晰,节奏鲜明,学生活动充分、积累丰厚。
 
王君彩执教《渔家傲》
 
黄波执教《狼》
 
  接下来是余老师的评课环节,评课之余顺势为大家奉上了一道贴心的甜点——微讲座《语文老师的“学法”指导五——自我训练法》。余老师指出了最优秀教师的基本特点“五个极有”、教师教学本领“五练”、日常教学“八练”,更强调了“训练”加“积累”是课堂教学之魂,它能增强教学的厚度、密度和美度,并向老师们传授了他的“积累八法”。余老师用现身说法,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语重心长,老师们心无旁骛、凝神静听,仔细记录,不曾眨眼,不敢眨眼,生怕错过一个标点!
 
余映潮老师做微型报告《语文老师的学法指导之五自我训练法》
 
  9月18夜晚6——8点是大家觉得最暖心的时刻,因为是中原名师刘明莹老师带领她的团队成员进行集中研讨的时间。研讨会上刘老师灿烂的笑容、温暖的话语,让学员们如沐甘露,如临春风,倍感可亲可敬,拘束感顿时全无。于是学员们在自我介绍环节敞开心扉表达对刘老师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并畅谈理想、志趣、人生规划等,如聊家常,和谐温馨的气氛环绕在他们中的每个角落,处处洋溢着团圆的幸福和欢聚的满足。在研讨余映潮老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特色时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各抒己见,交流碰撞,时时绽放出智慧的火花。不知不觉间两小时的交流时间悄然而过,学员们尽管饿着肚子,但还沉醉其中,意犹未尽。
 
刘明莹老师工作室成员集中研讨
 
郭秀云老师开心畅谈
 
全心投入做笔记
 
  9月19日上午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学员与专家同台献计。第一节是李姗姗老师带来的《咏雪》:诵读——品析;第二节是罗明明老师带来的《记承天寺夜游》:诵读——分析——欣赏。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极具文本生长力、思维爆发力和课堂感染力,再现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魅力,赢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李姗姗老师执教《咏雪》
 
罗明明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
 
  接下来就是本次研修的重头戏——余老师亲自讲授的两节课《诫子书》和《周亚夫军细柳》。《诫子书》是一堂厚重的积累课。“一课四学”——识文词——知文句——诵文章——赏文笔,四项活动余老师都得心应手。《周亚夫军细柳》是一篇自读课,余老师在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从“细识字词——细读课文——细学写法”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习。余老师的两堂课如同透亮的甘露,滋润着老师们干涸的心灵。在这两节课上,我们不仅领略了余老师灵动的教学设计、独特的教学风格,更看到了余老师的“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以及余老师引导学生“积之于厚,发之于薄”。这样的文言课例为我们一线老师的文言教学提供了模式参考。
 
余映潮老师执教《诫子书》
 
余映潮老师执教《周亚夫军细柳》
 
  9月19日下午,余老师在评课之后为我们呈上了丰盛的大餐《中学语文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技能》专题报告。他指出古诗文教学的六个层面的内容和落实文言诗文教学设计的“六字诀”——实、活、细、趣、美、丰。在报告中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出大量通俗易懂的事例进行佐证,具体形象、生动可感、实用性强。这让我想起《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余老师就是这样与语文耳鬓厮磨,不断超越自己,带给我们新的境界。他一直站在实践的第一线验证着、补充着理论的最高峰,俯瞰了语文教学的全景,凝炼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这些先进的理念、丰厚的理论好似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滋养,指引了我们成长的方向。
 
余映潮老师做专题报告
 
刘明莹老师工作室成员与余映潮老师合影
 
刘明莹老师与余映潮老师课余交流
 
余粉们请余映潮老师签名
 
刘明莹老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刘老师的左膀右臂
 
定格师徒情
 
  这次集中研修获得了空前成功,让研修学员们受到了思想的洗礼,激发了智慧的碰撞,也引发了大家更多的教学新思考。相信学员们在这次研修的影响下,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把新的文言诗文教学理念引入自己的语文课堂,做一个有语文情怀的教师,为语文而幸福快乐地耕耘,不唯分数而语文,不唯职称而语文,努力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弥漫着幸福的芳香。
 
  文图/易秀德
 
 
  【学习心得】
 
许昌,请许我一个语文的昌盛未来
 
三门峡渑池   范淑婷
 
  九月在望,穿梭校园的浅秋时光里 ,我们在不同或相同的教科书或教室里各忙其忙。是的,忙,似乎成了九月开学季的标签词和主旋律。
 
  一纸许昌研修的集结令,我们暂且从工作和生活的忙碌里跳脱出来,从豫北、豫南、豫西、豫东,匆匆奔赴许昌,这个魏武曾经挥鞭的三国帝都,这个灞陵送别的一方沃土,这个画圣吴道子的故园,这个名扬世界的钧瓷之乡,这个“许昌人”发源地……这个文脉绵长的文化圣地,有足够的底气,撑起“华夏第一都”的盛誉!
 
  秋雨绵长,秋风渐凉。我和工作室的同仁们,和刘明莹老师,余映潮老师,齐聚许昌一中,观摩、探讨、交流、碰撞。希望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能有更实效、高效的提升和突破。尽管大多数人已是人过中年,满身疲倦,一脸沧桑。可是,追梦的脚步依旧铿锵,成长的热望依然盈眶。
 
  两天,我在看,在听,在思考,在感动:
 
  作课的老师们,好年轻!
 
  是风华正茂的二十多岁,省级示范课的舞台,对他们,是挑战,也是历练。落落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语言,俯首聆听的专注,循循善诱的引导,清晰明朗的教学板块,扎实过硬的个人功底……让我们对这些初入教坛的年轻教师刮目相看,暗暗赞叹!也记住了这些年轻而优秀的名字:罗明明,王军彩,魏广丽……还有他们精彩纷呈的课堂:《答谢中书书》、《愚公移山》、《渔家傲》、《狼》、《记承天寺夜游》、《咏雪》。统一的“余氏风格”,“减肥”或“减负”式的语文课堂,紧凑、利落、简洁、干净。板块式的课堂结构,强化式的读写教学,指向性的有效训练。彰显的教学理念是:语文课堂的极简主义。摒除枝蔓,崇尚实效。不要花架子,不搞浮夸风。在简洁和简单、简明的课堂训练中,让学生习得读写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这是一种全新的绿色语文课堂,仿若喧嚣语文世界的一股清流,给争论不休的初中语文课堂带来扑面而至的清新和清凉。甚或,是指引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方向。这是让我们感慨和深思的。
 
  说说工作室的同仁们。
 
  刘明莹老师总是温和的笑着,声音轻柔。朴素大方,亲切得体。和蔡水英老师一样,和余映潮老师一样,和这次听的课一样,有着简洁质朴的气质。一举手一投足一笑谈,都流露出学识渊博的底气和看过世界的大气。知性而随和,热诚而丰富。她是中原名师,语文特级教师,河南省学科技术带头人,兼任南阳三中副校长,还带班主任和八年级语文课。工作繁忙,勤学不辍。站在一起时,总会轻轻握了你的手,那么亲切。她说,岁月静好的背后,一定是有人在负重前行。一定要把一份幸福变成两份幸福。笑容里,有永远阳光一样的灿烂温暖。
 
  工作室成员自我介绍时,认识了女超人一样的孙树霞老师,2018年省级优秀教师开封十三中的单钰,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梁明慧老师,84年出生的蔡锦琳老师……一个个,都是教学行政两肩挑,一路走来步步高。和他们一起前行,我似乎又找到了力量和信心。原来,语文教学的路上,我从来都不曾孤独。
 
  两天,听课评课研讨的安排满满当当,可是,工作室的几位老师却连夜整理出了当天的听课实录和评课记录。这份用心和高效,我真得点三十二个赞!他们真的都蛮拼的!
 
  一定要写写余映潮老师。
 
  许昌之行,几乎所有与会老师,都是冲着这个名字一路奔来的。这个72岁的老语文人,总是早早坐在前排,简洁的衣着,儒雅的气质,清瘦的身材。腰背挺直,头发灰白。一直低着头,在笔记本上忙碌的敲敲打打。每一节课,他都在专注的听,仔细的记,用心的评。他说,评课要做到四点:看教学流程,作课例分析,说课文研读,讲新的创意。每一节课,从环节设计,到教学内容,时间管理,亮点展示,案例分析,创新备课,他都有详细的记录。课上完,他的评课稿也同步完成。这是让所有人叹为观止并深深敬仰的!
 
  何为大师?就是余老这样的吧:有渊博的学识,有等身的著术,有执著的精神,有做好每一件事的坚持,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能吃苦,不放弃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第二天,他亲自作课:《诫子书》和《周亚夫军细柳》。72岁的老人,站在讲堂上,谦和的笑着,慈爱的引领着,声情并茂的朗读着,平静的述说着。像一座山一样,给了课堂高度和厚度。这是语文最美好的样子。
 
  接下来的两天,他还要听现代文的教学,还要参与评课和讲课。匆匆奔忙着,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他说,语文课堂要有密度,厚度,高度,训练度。要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他的课一如他的人,简约却不简单。这是他的高度,无人超越。
 
  我们只有致敬和仰望。
 
  许昌一别,已是匆匆数日。可是,许昌一中的课堂,余映潮老师,刘明莹老师,蔡水英老师,张丽萍老师,工作室的同仁……一直在脑海耳畔萦绕,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知道,许昌归来,我已不再是我,我在成长和改变。我知道,许昌归来,我依然还是我,热爱语文,不曾停下脚步。
 
  “许君以昌,待君以往。”这一站,我在许昌。那么,我的许昌,请许我一个语文的昌盛未来。让我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能飞多高,就飞多高。因为我,一直在路上,不停向远方……
 
 
语文之妙,积累之功

新乡市第二中学  王建英
 
  《荀子·劝学》里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日积月累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学生的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一个语文老师要想带领学生领略语文的绝妙之处,更是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功夫。而余映潮老师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关于积累,余老师有一句生动的话语来诠释:“量”大才有力量!量变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有质变啊。看看余老师展示的材料,纸质材料一捆儿一捆儿的,摞那么高;电子文档一版一版的,排那么密。这些都是余老师读书思考的痕迹和见证。正是在这样大量的积累活动中,余老师知道了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儿,语文课堂“增加了厚度、密度和美度”。这确实需要一种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
 
  关于积累的方法,余老师给了我们“秘籍”:订阅杂志,资料摘抄,大量写作,火花随记,课文赏析,专题研究,课例创造,顺势集聚。八大法宝,认准几个坚持做下去,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积累的行为,有喜有忧:
 
  杂志读了一些,比如,《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也翻阅了,多数是在备课受阻的时候,尤其是优质课比赛的时候,抱着一大摞杂志去找需要的资源,着实浪费时间。如果能养成定期阅读的好习惯,每一期都细细品读,做好摘录,认真实践,一定能更好地发挥杂志的引领作用。专业书籍也努力啃了一些,总觉得专家的高屋建瓴让自己相隔甚远,还是要静下心,系统地读一读,明确语文教学的方向。总之,读是读了,就是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一定要修正读的方法。
 
  写的方面,无论是火花随记,还是大量写作,都有待提高。比如教学反思,没能及时记下来,等到检查教案再补的时候早就忘了这节课的成败了;而日记的写作也是时断时续,没能坚持,很是遗憾。研修回来,逼着自己每天写一篇短小的教学文章,课前的备课,课后的反思,连续十篇,心里很静,很踏实。从余老师所说的《唐诗中的“马蹄”》写起,再到《“全能王子”苏轼的坎坷人生路》《“我”和苏轼有个约会》《吴均体的魅力》《又要“西游”了》《习题课就是对答案吗》……认认真真写,真是一种享受。
 
  课例创造有难度,但是一套“名师讲语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初登讲台的新老师,拿着名家的教学课例,抄写教案,上课时依葫芦画瓢,课后再反思。有一些课例用着很顺手,比如余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带着学生有味的读,学生真是领略到了其中的妙处,这是开学以来上的最有收获的一节课了;有时候也真理不顺,上了课就把名家的精彩设计搞变形了,可能是内功不深厚,驾驭不了。如果能坚持用名家名课指导自己的日常语文教学,自己对教材的研读和教学的设计都会有很大提高。当然,一定要坚持。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要带领学生领略语文的妙处,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先要积累深厚的功底,方能厚积薄发,给学生一个璀璨的语文世界。
 
 
相约许昌    成长在路上
 
柘城县学苑中学  孙树霞
 
  秋雨微凉硕果香,2018年9月18至19日,我和工作室的同仁们,和刘明莹老师,余映潮老师,齐聚许昌一中,成长心智模式,就此打开……
 
  一、让语文回归真实的韵味
 
  余映潮老师主张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尽可能“活”地运用教材,尽可能“巧”地运用教材。从余老师自己展示的《诫子书》、《周亚夫军细柳》可以看出,他的课件朴素得不得了,他没有在意讲课的开头和结尾是否够新意,但他的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却自觉不自觉的带人入胜景之中,他的课堂注重效率,不图表面热闹,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关注学生实际阅读能力、听说能力、朗读能力、精神境界和智能水平提升,他的文言文的教学,讲究实,讲究细,讲究雅,讲究趣,讲究美;这就是大师的风范!听余老师的课,有“润物细无声’之感,有浓浓的语文味儿在里面,有浓浓的学术味儿在其中。听后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回味无穷。
 
  二、让学生坚守学习的阵地
 
  余老师是中学“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造者。他总结出“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他主张对“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提问”。他的课堂既没有精警隽永的开篇语和结束语,也没有煽情的课堂穿插语,有的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美,一种和缓平易的情景美。他主张让学生生活在“求知,求智,求趣,求美”的学习环境中,全程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诫子书》这节课堂中,这篇课文一课四学,第一学:识文词;第二学是知文句;第三学:诵文章;第四学:赏文笔,清晰的版块,注重集体训练、重视语言的积累,注重学法指导,谆谆告诫,殷殷教诲;文短情长,蕴意深远,这些无不体现其鲜明的特色。
 
  三、精准到位的评课
 
  余老师的点评,作课例分析从四个方面入手:1.教学亮点;2.细节观察;3.说课文研读;4.讲新的创意。他的点评:态度真诚、实事求是、语言简练、精准到位,整个评课过程不虚伪、不浮夸、不做作,令人钦佩(《答谢中书书》1.入课比较慢,耗时约9分钟,但字词的细读落实显得薄弱;原因在于教师讲得多。2.朗读训练,没有强调语气;课中背诵的时间过短(不到一分钟)。朗读需要注意的特别地方缺少点示。3.教学环节之间无过渡语。如课始铺垫之后立即进入朗读训练,此中无过渡,无交代。由活动一到活动二到活动三也是。原因在于策划活动的习惯没有落地生根。4.课堂交流活动中需要点拨学生抓紧时间做笔记,记下教师与同学的精彩发言内容,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思维。 )
 
  四、高效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余老师的“高效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讲座,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利用教材,课文资源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规律。
 
  教学思路清晰,突现学生的实践活动;
 
  提问精粹实在,显现活动的话题设计;
 
  学生积累充分,表现课文的充分利用;
 
  重在集体活动,展现教师的教学理念。
 
  重在集体活动,展现教师的教学理念。
 
  余老师的讲座最触动我的就是这一部分,“集体训练”更是多少年来不注意的重要教学理念,只有集体训练才能把老师的爱、把老师的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重在集体活动”是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的第四个理念,这同样是教师教学习惯的改变,克制碎问碎答,克制大量的单调的课堂对话,而组织角度丰富的有变化的有训练力度的活动,让所有的学生在活动中成长。“重在集体活动”的意义就是最弱的学生在课堂上也有收获。为什么说“最弱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呢?就是他没有陪人家浪费自己的时间,比如一节课,有45个学生回答,另外有5个学生很弱的,他可能不能够回答问题,他就陪人家流失了课堂教学时间;比如有的课,连续组织5次小组讨论,很弱的学生是没有多少资格的,他只能陪人家浪费时间。但是在集体活动中,老师是要所有的学生都朗读,这个弱的学生也开口读了,老师要学生作笔记,弱的学生也要作笔记,这样他就有收获,他的时间得到了自己的安排,他没有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所以集体活动的意义就在这里,保护了最弱的学生或者比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自己的时间来学习,来收获和积累,这一定是表现老师重要教学理念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集体活动。
 
  离余老不过三米的距离,他的每一句话如同丝丝微风,自然惬意,深入心底,回味无穷,他的每一言语又如同蓬勃的朝阳,充满返璞归真的意蕴,他的每一个表情是那么随性而至,自然质朴,像磁石一般深深地吸住了每一个注视的心。
 
  五、老骥伏枥的神采
 
  活动的休息期间,我上网查了关于“余映潮”的相关资料。余映潮:1947年生,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但我从两天的观察中,只感受到了他却对语文教学执着的追求,感受到他对语文教学工作的孜孜不倦,感受到他那老骥伏枥的神采。在会场的上,休息时间我的目光不由自主追逐的是一位精神矍铄,充满文雅的气质的老头,好几十个与会同行争着与他合影、找他要签名,他总是微笑着亲切地说“好好好”,哪有什么架子可言,这分明就是一位邻家的老爷爷。许昌一中的年轻老师上课时,余老师坐在台下,全神贯注地听,并不时在手提电脑上敲打着,他是在记录老师的课,这点我很震惊,年龄那么大了,对计算机还这么熟悉,行动又是那么迅速、精准、到位,哪有什么初中语文泰斗的架势,这分明就是一位认真聆听的学者。到他自己上课时,一身端庄的白衬衣、灰裤,眼里只有学生与教材,没有精警隽永的开篇语和结束语,也没有煽情的课堂穿插语,但课堂教学始终是纯语文的,而影响却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人文素养的厚实积累。
 
  活动已过去数天,每想起余老师,余老被邀跟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合影时的画面便浮现在眼前:他笑意盈盈地来到舞台边上,亲切地和大家合影。我们真正领会余老那平凡中的真实,平凡中的伟大!从此,我从教的漫漫前路上立起了一座标杆,一座将永远屹立的标杆……
 
 
语文是一场修行  且行且思
 
巩义市子华初级中学   李莉
 
  秋意渐浓的季节是浪漫而温馨的,而许昌,这座美丽的莲城更是在秋天的细雨中多了几分韵味。几千年前,各代英雄人物在许昌各展风采,使许昌变成一座文化之城、历史之城!
 
  2018年9月18日,那天的心情格外不同,刘明莹名师骨干研修工作室15位成员到许昌一中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进行语文观摩研讨,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语文泰斗级的人物余映潮老师。久闻余老师的大名,但我从来没有见过余老师,心中的期待可想而知。这是一位削瘦的老人,朴实、和善,布满皱纹的脸上荡漾着孩子般的笑意。更加幸运的是于老师亲自上台执教了两节课。
 
  余老师的课,就像清水芙蓉,不加雕饰渲染,却别样鲜妍明媚。从余老师自己展示的《诫子书》《周亚夫军细柳》可以看出,他的课件朴素得不得了,两节课的课堂引入均无导入语,直奔主题,为充分突破重点提供时间补给;主体部分鲜明突出,重视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重视学生实践活动,或说或写、或想或思、或答或评、或圈点勾画、或重随评随记,关注学生差异,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余老师的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却自觉不自觉的带人入胜景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提高技艺的方法,让他们在自我感悟中成长。提起他的课,总让我想到这些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余老师是中学“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造者。所谓“板块式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他的"板块式教学"实在是“灵动的版块,无限的创意”,余老师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他的课堂既没有精警隽永的开篇语和结束语,也没有煽情的课堂穿插语,有的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美,一种和缓平易的情景美。《诫子书》《周亚夫军细柳》两堂课中,条理清晰的版块,简明扼要的语言,动静相宜的氛围,返璞归真的本质,无不体现其鲜明的特色。回味余老师的课,每节课都是一个创新,每节课都有独特的一个或多个“知识能力”训练点,有教师讲析。每节课都有大量的课内或者课外“阅读资料”辅助教学,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余老师的课总让人觉得“切入点巧”“训练点妙”“辅助材料恰切”,这些都来源于余老师对语文专业知识的“精”与“通”,对于初中语文教材乃至高中语文教材的“胸中有丘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多阅读勤积累”,来源于始终如一日的“端正认真的备课态度”。
 
  在会场的休息时间,我的目光不由自主追逐的这位精神矍铄,充满文雅气质的老人,与会教师争着与他合影,连他在准备课件上课时也都围着不放,他总是微笑着亲切地说“好好好”,哪有什么架子可言,这分明就是一位邻家的老爷爷。授课老师上课时,余老师坐在第一排,全神贯注地听,并不时在手提电脑上敲打着,他是在记录两位老师的课,哪有什么初中语文泰斗的架势,这分明就是一位认真聆听的学者。我坐在距离余老师不过一米的地方,他的每一句话如同丝丝微风,自然惬意,深入心底,回味无穷;他的每一言语又如同蓬勃的朝阳,充满返璞归真的意蕴;他的每一个表情是那么随性而至,自然质朴,像磁石一般深深地吸住了每一个注视的心。
 
  于老师把自己的闲余时间都泡在了“读书看报”“研究教材”“汲取营养”上,硬是把中学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精心备了一遍,并在历次讲课中不断修改。因为热情,他不辞劳苦,讲课、讲座、现场答疑,一天连轴转,仍不露倦容;因为热情,用自己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不甚好的朗读,放大情感效应带着学生夸张读文,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赢得学生的真心爱戴;因为热情,他将中学阶段作文教学按照不同标准分出那么多序列,每个序列的每个点又找寻到那么多课内外素材的支撑……余老师,七十多岁高龄,都能与时俱进坚持做研究,我们有什么不能?
 
  余老师课后做的点评,从四个方面入手:一、看教学流程;二、做课例分析;三、说课文研究;四、讲新的创意。他提出了12“有”的教学要求:有语言学用,有知能训练,有板块思路,有主问设计,有整体把握,有片段精读,有集体活动,有个人操练,有读评议说,有动笔实践,有学生交流,听余老师的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应该怎么做才有机会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真正领会了余老那平凡中的真实,平凡中的伟大!从此,我语文教学的的漫漫前路上立起了一座标杆,一座将永远屹立的标杆……
 
  附:余映潮老师此次讲座的教学警语
 
  1、文言文教学设计六个字的基本要求
 
  实、活、细、趣、美、丰
 
  2、文言文教学的六个层面
 
  背景知晓的层面     语言学习的层面    内容理解的层面
 
  朗读背诵的层面     审美品析的层面    知识积累的层面
 
  3、关于自我训练的基本理念
 
  要有一点一技之长   要有一点默默追求   要有一点时间意识
 
  要有一点指标意识    要有一点坚持意识
 
  4、积累八法
 
  订阅杂志    资料摘抄  大量写作    火花随机
 
  课文赏析    专题研究   课例创造    顺势积累
 
 
烟雨朦胧觅知音
 
新乡市第二十中学  蔡锦琳
 
  九月伊始,各种奔忙,每天身处校园当中,看着学校、学生一点点可喜的变化,心中都无限满足。更让我激动的是,九月的某天收到了刘明莹老师工作室的邀请,要到许昌学习交流,这对于一个“想去看看世界”的年轻人来说,真是一个宝贵的机会,而且也弥补了暑假未见到刘老师的遗憾。
 
  真的很感谢刘老师,偌大的河南选中了默默无闻的我,让我有向大师学习的机会。秋雨绵绵,烟雨朦胧,初到许昌,古朴雅致,这让我一路奔波的倦怠顿时少了许多。
 
  和同仁们一起起个大早,便开始了第一天的学习。上午的几节课都是许昌一中比较年轻的优秀老师上的,课堂上,他们落落大方,循循善诱,充分展现了于映潮老师的课堂风格,听着听着,我也会想象着如果是我究竟应该怎么上。一直很崇敬于映潮老先生,读了不少他的作品,他在书中提到了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几节课无疑都是如此;于老师还强调板块式的课堂结构,强化式的读写教学,指向性的有效训练,这些课更是把它们运用的很深入。一节、两节、三节——听的越多,越理解于老师的主张:摒除枝蔓,崇尚实效,不要花架子,不搞浮夸风,终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于老师还强调每节课学生都要动笔,作笔记,而且不止一遍的提醒学生养成好习惯,这都让我反思自己之前的课堂是不是有些流于形式,而忘了全面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和书写技巧。
 
  每次课例讲完之后,于老师都会做课例分析,内容很详细,很有借鉴意义。他说评课要做到四点:看教学流程,作课例分析,说课文研读,讲新的创意。这样的四步法很系统,也很容易操作。而对每一节课,从环节设计,到教学内容,时间管理,亮点展示,案例分析,创新备课,于老师都有详细的记录。上完课,他的评课也会同步完成。
 
  坐了一上午,听了于老师精彩点评,我本来酸爽的腰、僵硬的颈椎仿佛不那么疼了,一个头发花白的“大师”尚且如此精心、严谨、不辞苦辛,一个年轻人还谈什么苦累!探求知识的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而需要更多人攻克难关、前赴后继,于老师传授给我的远不仅是教学那么简单,更是一种踏实的、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态度。
 
  这次学习,我还结识了很多真正热爱语文的老师,他们不是把教书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而是作为伟大的事业来对待。很多老师已人过中年,但依然对学习抱有很大的热情,每节课详细地笔记,不愿漏掉分毫;听课时没记上的,四五点也要起来记;还有连夜就把课堂实录做出来的。这一切一切都然我感动和佩服,也让其中最年轻的我汗颜,我是不是做到位了,我曾经因懒惰而自我开脱的理由是不是很可笑!
 
  这次学习,我收获更多的是激励与动力,我有幸结识这么多知音真是一件幸事。我的语文之路还很漫长,相信有了导师的陪伴,我会更好的成长。
 
  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会风雨兼程。
 
 
走近余映潮,感受“语文潮”
 
禹州市朱阁镇第二初级中学  王军锋
 
  余老师的课,好像没有技巧,但正是技巧的极致,是武林高手的“无招胜有招”。不论是导入,板书,不论是引导学生“学知识”还是“练能力”,都自然,得体,环环相扣,入情入理,不论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部分语段的局部赏析,都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张扬,不做作,不哗众取宠,不生硬随意,以自己精湛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驾驭课堂技巧,引领着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在读、写、品、悟中提升着他们的“语文本领”。
 
  第一、课堂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余老师的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的思考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教师提出问题后,他不会再讲任何的话来分散学生的精神,就是给学生思考。他讲过:“宁静的课堂,深思的课堂是好课堂,不是热闹的、喧嚣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要留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
 
  反思自己的课堂,有时提出问题后,总是会再说其他的事情来打乱学生的思路,影响他们的思考,或者会重复提出问题,事实上,这样只会显得我们罗嗦,以及语言的不简洁,影响学生的深思。
 
  第二、制作课件简单,不花俏,“黑白分明”。
 
  目前在我们的教学课件中,我们会采用一些花俏的背景图片、声音到其中,让我们的课件不至于那么枯燥无味,而余老师的课件则是“黑白分明”,(幻灯片的背景是白色的,字体是黑色的)字体清晰。
 
  而事实上,根据注意力的规律,课件太花俏,只是会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花俏的事物中,这样更加容易分散课堂的注意力,而余老师的“黑白分明”的课件却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三、教师评价学生带有鼓励性,即使批评也很婉转。
 
  当课堂上没有人发言,余老师会走到同学的身边,然后对学生说:“试一试”。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回答得好不好,余老师都会认真地聆听,并且做出评价,评价语言很有语文味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就在课堂上,他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如:
 
  “你的声音真好听。” 、“多么有诗意的语言呀。”、“多流畅的语言呀,就是声音有点小。”、“多好呀,谢谢你。”
 
  这些其实就是充满赞美的语言”。
 
  评价学生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评价,而且评价语言也不重复,这些语言给予学生鼓舞与肯定。反思自己的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经常会说“很不错”,这种说法会对学生给予肯定,但是学生却无法知道他的回答的内容语言是怎样,如果能在评价方面像余老师那样细心的话,学生在回答时,会考虑到采用怎样的语言回答更加恰当,甚至会用不同的说法来回答。
 
  第四、不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
 
  余老师在他的讲座上说:“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是水平。”在课堂上,当出现优美的词语时,余老师会让学生记下来,作为积累,或者有时教师在进行总结时候,出现优美的词语时,他也会让学生记下来,初中学生重在积累,只要每天积累一点点,三年下来肯定不少。
 
  第五、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花5分钟的时间作课堂的导入,再让学生进入课文内容。而余老师的两节课中,他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文内容。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动人的导入,却让学生很快进入了课堂。
 
  总之,余老师的课堂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它的课堂对于成绩优秀和中等的学生是非常有用的,是真正能让学生学到知识,真正提高读写能力的课堂;但是也有一点不足的地方:对于基础比较差,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会跟不上教学的节奏。
 
 
听“潮”有感
 
平顶山市第四十一中学    樊文杰
 
  其实了解余映潮老师已经很多年,在我眼中他是神圣的语文代言人。今年9月18日,在刘明莹名师工作室的促进下,15位成员相聚在许昌一中,因为我们仰慕已久、期盼已久的语文教学专家余映潮老师将来此讲学,让我们能有幸在家门口谛听到来自语文世界最动听的“潮”声。
 
  余老师的讲学让人感触颇多,我觉得余老师和他的语文课,就像是唐诗一样,清新自然、含蓄典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看着这位教师行业中的“长者”,我突然想起了余老师曾经把20余年来积累的做教师的经验和认识总结起来的几句话。在这里简单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1句话:教师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注重学法。
 
  占有时间应该排在教师走向成功的首位,因为一个人一辈子的时间非常有限,工作的时间也很有限,做学问的时间更有限,所以教师要学会充分占有时间。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你做得妥当,就可以节省你生命里的大量时间。举个例子来说:余老师在编写训练题时,往往要引用课本中的原文,余老师每次都会把校对好的课文存入电脑,因为以后再使用时就可以直接打印出来,且无需再校对了,这不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吗?我们很多教师在同一社交圈内、同一背景下、同一环境中工作,为什么会有优秀与一般之分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那么,余老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就两个字:例子。余老师在从事中学语文教研工作的20多年里,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各种各样的例子,比如案例、名师等。余老师会从成千上万的例子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要的学习方法。
 
  第2句话:教师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练习写作、探究专题。
 
  教师要教,教师更要学。教师的良好发展永远是学生的福音。作为教师,认真钻研教学,了解学生的成长阶段和心理发展水平,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必须走上讲台面对学生的教师,练习写作,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用语言和知识的双重魅力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而语文教师尤甚;作为一名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学识的教师,以点带面,化繁为简,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个人认为探究专题有助于增强这一点。
 
  第3句话:耐力是一种智慧。
 
  耐力,是衡量一个人长期的做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动作能坚持的持久多久的一个指标,一般可以从身体素质和意志方面来讲的。说得通俗一点,耐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坚持”的能力。这一句话也成为了我的个人格言。无论做任何事情,人们都要有耐心,如果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专心工作,那么就非常了不起。
 
  第4句话: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句话告诉教师,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教师成才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应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使最后走不通了,也不后悔,因为毕竟走过。
 
  第5句话:名师都是在艰苦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顺利的事情——要有,也是极个别的,绝大多数人都要承受生活的磨难。同样,教师要想成为名师,也必须经受苦难与磨炼。也许有些人的成长过程比较顺利,但如果想成为名师,也要在自设的艰苦环境中磨炼。所谓艰苦环境,即要求自己做困难的事情,为自己设置障碍、规定目标,等等。这样,教师才能很快成长起来。
 
  第6句话:教师研究教材的8个字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连;教学设计的8个字是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为什么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上下求索、左右勾连呢?我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感到:钻研教材时一定要视野宽广,一定要采百家之长,这样才能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读懂了教材,有关教学设计的8个字也就很好理解了。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教师的课一定要有波澜,不能像一潭死水,教师要给学生制造悬念。
 
  第7句话:教师事业有成离不开的10个字是敬业、环境、毅力、智慧、学问。
 
  在谈到教师的事业时,我觉得两个词是必须要强调的,一个是环境,另一个是智慧。环境是客观的,智慧是主观的,但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受环境的影响。生活中很难遇到好的导师,所以教师的发展要更多地依赖自己。
 
  第8句话:教师要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做一个品行完善的人。
 
  做让人感动的人,要有善良的品性,“善良”二字,意境深远:关爱他人,在自己的群体中尽心尽力,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对别人的给予总是心怀感激,常常被身边的凡人小事感动,善解人意,不苛求他人,面对误解或责难一笑了之……这些都是善良的品性。有善良品性的人,生活在他的眼中就是美好的。在做人方面,教师要在品性上追求完美。
 
  余老师的美是一种“洗尽铅华、返朴归真”的美。我会以他为榜样,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虽然我穷其一生也达不到他的高度,但我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干好教育这一事业,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看似寻常最奇崛

——观余映潮《诫子书》有思

罗山县潘新镇初级中学
 
  《诫子书》是一封经典的家书,哲思丰富,意蕴无穷,千古传诵。就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的教学而言,“短文趣教”“短文美教”“短文深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追求,到底怎样做到“趣”?怎么形成“美”?在“趣教”“美教”的同时,如何达到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境界?余老师的《诫子书》对我有深刻的启发。他将一封家书上成一堂厚重的积累课。“一课四学”——“识文词”“知文句”“诵文章”“赏文笔”四项活动,余老师都得心应手。他妙用课文,巧设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积累知识,训练能力,他所独创的“板块式”教学中的“诗意手法”在此课得以充分体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令我印象深刻。
 
  一、素简清朗见风骨。
 
  听余老师这节课,忽然想起倪云林的画——《渔庄秋霁图》:陂陀上五六株疏树,叶子尽数脱落,一湾瘦水,波澜不兴;一痕远山,静穆幽深,无人际,无鸟踪,无帆影,是最素净、最清澈、最高旷的秋。余老师的课亦如这幅画,都是洞彻之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简约又丰美,且于清净自然之中透出一种遒劲风骨!
 
  一是简洁的开场。“今天我们阅读欣赏诸葛亮的《诫子书》,这是一节积累课,要读、要背,要做笔记。”余老师就这样素面朝天、不施粉黛地开场了,没有错彩镂金,也无曲径通幽,亦未设置悬念,而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让流传千古之佳作一下子铺展在学生面前,删去繁文褥节之后是琅琅书声。听课者不禁感叹:这语文课真干净!的确,开课的第一秒钟就是在学语文!
 
  二是简约的线条。整堂课的主要活动是“一课四学”,即“识文词”“知文句”“诵文章”“赏文笔”,这种精巧的板块设计,力避课堂教学的混沌蒙昧、纷繁芜杂,而追求纲举目张、眉清目秀的效果。这样的教学线条清朗而瘦劲,于简约之中颇见教学功力的深厚。这也不是程式化的简单的板块切分,而是逐层递进的能力训练,且不断变换训练形式:有读背,有写美,有听记,体现了课堂活动的节奏之美,任是无“奇”也动人。
 
  三是简静的境界。陶诗有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也许,这才应该是课堂本来的面目。这节课没有让人热血喷张的煽情,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招式,没有纷乱喧嚷的仅为形式上的“活动”;有的只是简与静,有的只是素与美,有的只是外观的平静与内在的律动,或许这才是纯粹的艺术。
 
  二、小步轻迈显从容。
 
  《诫子书》这节课所有环节,小步轻迈,拾级而上,细腻有序,在步步推进中落实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容吸收,真有收获。
 
  课堂伊始,依次齐读作者简介、题目解读、预习提示、课文,四次朗读加之圈画做笔记,这样的开课,充分铺垫,迅速入境。
 
  第一项活动“识文词”以学生读注释为主,巩固对词义的理解,其次教师巧妙点拨,适时讲解,学生动笔批注难理解的词。这一环节学生充分调动感官进行听、记、读、背,为后面“三学”奠基。“知文句”环节与“识文词”巧妙对接,收放自如。由学生尝试说句意,自我检测,再齐读老师呈现的译句,答惑解疑,加深理解,易懂句交给学生,难懂句教师点拨强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齐读译文。学生在不断的自译、读记、强化中自然知晓文意。“诵文章”环节,角度精细,手法艺术。当堂背诵,确有难度,及至读出节奏,读出层次,读出语气,学生再背诵这篇课文已是水到渠成,学生积累之快,老师设计之巧,令人赞叹。第四项活动“赏文笔”,以写为主,课堂节奏有了起伏,学习方式有了变化。全体动笔,静思默想,美妙的思绪在笔尖汩汩流淌。师生交流,平等对话,或总结,或纠偏,或补充,或评赞鼓励,或优化深化,角度丰富,姿态各异,自然得法,彰显睿智。四个板块连缀起来清楚明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学得有趣、扎实、细致、高效。
 
  最后的总结精妙至极,余味无穷。全文总结是一篇优美的诗,内容涵盖了诸葛亮的人格,《诫子书》的核心内容、文笔之美、历史意义,自然是对整堂课所学内容的一个全面归纳。
 
  三、细腻品读具匠心。
 
  本节课以读为线,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余老师“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灵活”的朗读教学指导思想。
 
  层次非常细腻。上课前的四次精心助读,识作者,知背景,明内容,成功蓄势。接下来“识文词”“知文句”两项活动中读注释,读句意,读译文,在读中理解词句、梳理文意;“诵文章”环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出语气、层次、情感,从而达到自然成诵的目的;“赏文笔”环节边读边品,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会写作特色;在结课时齐读本课笔记,深化本课所学内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又余味无穷。整节课的朗读环环相扣,训练由易到难,层次清晰。
 
  过程非常生动。余老不是单一地让学生“读”而是进行具体务实的指导,给朗读训练赋予了力度与美感。如“诵文章”环节余老设计精美,指导精妙:首先让自由试读课文一遍,体会节律、层次、句中停顿。接下来分别从三个方面指导:第一读:平稳深沉地读。余老示范后学生齐读;第二读:读清层次,余老先亲身示范,让学生听清本课的四个层次,然后让学生试读,当学生至第三层就读不清时,余老巧做改变,让学生停下来先做笔记,标清层次写出层义后再朗读,学生明显读出了诸葛亮告诫儿子的四层含义;第三读:读出特别的节奏,强调学生把最后一句的语气读好,特别是最后四个字的语气读好。教师示范后学生齐读,聪明的孩子在老师的启发下读出叮嘱与劝勉的语气。几次朗读,点面结合、动静相宜,生动活泼,让人叹为观止。
 
  形式非常灵活。无论是翻译还是朗读还是背诵都是人人参与,人人训练,余老坚持集体训练的原则,但训练形式又是灵活多变的。有学生自由尝试读,有全班齐读,有老师示范读,有教师的单独指导读,角度多样,意趣盎然。
 
  整节课下来,融常识积累,词语理解,句意理解,内容理解,情感熏陶于读背当中,读品结合,圆润自然,怡情养性,情韵兼美。
 
  四、丰厚积累有实效。
 
  《诫子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在常识积累、字词解释、全文翻译、课文背诵、文笔赏析等环节,余老师始终强调齐读、批注、做笔记,加深理解、确保落实,丰富积累。在这堂积累课上,我们看到了余老师的“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更看到了余老师引导学生“积之于厚,发之于薄。”
 
  课前助学部分,学生识记诸葛亮的情况,了解了其身份、人格、智慧才能,记下了“品格高远,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6字笔记。了解了《诫子书》的文体特点、简要内容、后世影响,做了有关“寄语”“殷殷教诲”两词的批注。
 
  “识文词”部分积累了全文22个字词的含义,做了有关四个难理解词的批注。“知文句”环节积累了全文翻译,记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16字笔记。“诵文章”环节积累了全文四个层次的内容,背诵了全文,记下了“谆谆告诫,殷殷教诲。文短情长,意蕴深远。”16字笔记。“品文笔”中积累了全文的写作特色:雅致精辟的语言、对仗工整的句法、正反相映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说理、铿锵有力的音韵。
 
  在最后的总结部分记下“字字珠玑,句句哲理。箴规子弟,泽被后人。”16字。整堂课笔记下来学生对诸葛亮和《诫子书》有更深刻的认识。
 
  短短40分钟的课堂,16个四字词语出现在师生的对话里,呈现在老师的课件上,落实在学生的笔记里,怎能不让人感叹是积累厚实的语文课,是扎实有效的语文课!
 
  反复咀嚼品味余老师这节课,我的总体感受是——原作是经典,余老师的教学也堪称经典!他的文言教学既不脱离文言文教学常规“读、译、背、品”,又能教出新意,教出深意,教出情意,教出厚度、教出深度,教出高度,真正实现了“短文细教,精致高效”的教学目的。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背后需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研读态度, 这背后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精神!余老师实则借《诫子书》给我们这些孜孜求索的语文人上了深刻的一课——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课堂教学如此,专业成长亦然!
 
 
省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偃师市伊洛中学  郭燕舞
 
  9月下旬,在许昌一中聆听余映潮老师的教诲甚是荣幸。参加工作以来,这是第一次得以让余老师“面授机宜”,收获自是丰硕。余老师把毕生的教学心得倾囊相授,对于我来说需要一个过程,把厚实的“教学心经”慢慢咀嚼、研磨、运用、反思。
 
  培训回来后,先把余老师讲的一些重要理念进行了整理。
 
  语文老师五个永恒的教学素养:语言运用、技能训练、知识积累、实践活动、集体训练。
 
  对于语言运用,教师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繁琐的提问是当前语文教师教学的现状,而统编教材强调知识的渗透教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知识的落实,能力的提高。现行的课堂教学,集体训练很久没有被重视,以个别提问和个别学生的展示来推动教学进度。师爱要给每一个学生,在重要的活动中要让学生集体参与。比如齐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批注等等一些活动。
 
  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五点:思路清晰,板块式的结构设计最容易凸显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问精粹,话题设计围绕主问题,每个学生根据话题进行设计;学生积累充分,表现在对课文的充分利用;重在集体活动,组织有力度的多角度的学生活动,避免最弱的学生被忽视,让每个学生有收获。
 
  语文教材的核心理念是利用教材、课文资源设计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知识。
 
  “12有”教学要求:有语言运用  有知识训练  有板块思路  有主问设计  有整体把握  有片段精段  有集体活动  有个人操练  有读评议说  有动笔实践  有学生交流  有教师讲解
 
  教师评课的观察点:看教学流程  看教学亮点 细节观察 研读课文  新的创意
 
  余老师的理论精髓整理过了,接下来就是在实践中进行运用了。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按照我惯用的设计思路和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式,是需要在设疑导学环节是要站在整篇课文的角度提一个问题,然后在合作探究环节针对某一段或某几段进行精读。如果这样设计,会出现碎问多,主问题少,且学生个别回答的多,集体活动少;说的多,写的少;学生积累少,无效训练多。为此,我遵从余老师“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要训练加积累”的理念,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要求,设计了几个话题:话题一  为课文第一段设计朗读脚本,齐读课文;话题二:请写出第一段中母亲和我动作、语言背后的心理。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话题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话题二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多文本的理解。通过这两个话题落实余老师教学理念。学生反响很好,自我感觉也很良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语文教材中“驻扎”很久了,每次教这一课,都是从写法和句式对写“百草园”部分进行分析,感觉是在解剖这一课,古板且无趣,而不是寻求美感。这次讲这一课时,深受余老师教学理念的启迪。板块式的结构、采用主问题设计,在教百草园这一部分时设计了一个话题:假如你是导游,如果游客春天来到百草园,你怎样向游客讲解;如果夏天来呢,冬天来呢?如果是画家或者音乐家或者孩子们来了,你会怎么介绍?请自选角度,写出导游词。学生在课堂上用时十五分钟完成了导游词的写作,之后从各个角度进行交流,教师加以引导归纳,学生清晰的知道了这一部分是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每一部分又各有侧重,把百草园写的有色、有声、有味、有趣。层次清晰,内容丰富。这样的话题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又能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训练。避免碎问碎答,支离破碎的解析文章,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课堂的主体还给了学生。
 
  从培训结束之后,几乎每节课我都在实践着余老师的教学理念。虽然我知道自己不过是邯郸学步,但是我更明白,我在实践、在积累,在不断前行。
 
  愿未来的路光明平顺!
 
 
在研修中成长

西峡县五里桥初中  金青
 
  2018年9月,我们语文名师骨干研修工作室15位成员到许昌一中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进行语文观摩研讨。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语文泰斗级的人物余映潮老师。? 余老师的课就像清水芙蓉,不加雕饰渲染,却别样鲜妍明媚。
 
  通过听余老师的课,我们不难看出余老师基本上都是“三部曲”设计,主要还是通过三个板块来实现教学目标。可是,在这旧瓶之中,余老师却有新酒可饮。这让我忽然明白:设计一堂课不是天马行空的嬑想,毫无目的所谓创新,不是避闪关键的“凌波微步”,而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一堂课彻底解决学生切实需要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感受之一:于老师的课朴实无华,但在朴实的背后又渗透了大家的风范。余老师也用到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他在用多媒体时并非像我们有些优质课上是为了渲染气氛,而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读,这种无华之功不仅有利于听课老师的对余老师的课的学习,也让同仁们体会到了教师的内在素质和重要性。
 
  感受之二:余老师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以一种微笑之态面对学生。这是一种好说不好坚持的课堂最佳仪态,有利于学生开展讨论,有利于学生大胆的发言,有利于开展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在新课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感受之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有一定正确的评价标准。我们在课改中经常发生远离课文文本的现象,而余老师针对课文的文本展开课堂活动,并且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同时有给以一定的是非标准。如一位学生在回答余老师的哪个词最值得品味一个问题时,学生大发了一番感想,并且这些语言也博得了在场听课老师们的认同,但在余老师在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口才后依然指出了这位同学没有按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这一不足之处,并鼓励这位同学认真地思考。这正好改正了,我们课改中一些老师只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丢失了是非的标准这一问题。
 
  感受之四:余老师的课少了语言的霸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听余老师课的过程中,一直感受到余老师在引导学生往前走,而不是镇压,并且余老师的课每一步都很清晰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这可谓大家的容度。这一点“医生为本”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前我常常会想常规教学设计很实用,但每课皆如此又是多么乏味,可余老师用他朴素而实在的课堂告诉我,只要教师潜心琢磨,精心设计,旧瓶也可装新酒,老方法也可换新颜。创新设计,是基于具体教学情境的一种智慧和教学艺术,而不是让语文课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
 
  总之,这次的学习真是收获巨大.让我对于“语文教学”、“新潮教学理念”、“语文教学研究”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感谢余老师!
 
 
2018第一次集中研修活动心得
 
平顶山市叶县仙台镇初级中学 王晓冰
 
  2018年9月18日,我们“中原名师刘明莹语文名师工作室”16位成员一起来到古都许昌,观摩了许昌一中多位老师的语文课,更兴奋的是我有幸聆听了语文“板块式”教学的大师余映潮老师的评析及专题讲座,余老师并亲自讲授了文言文的示范课《诫子书》和《周亚夫军细柳》,这次集中研修历时三天,我个人感觉收获满满。
 
  听余老师的课,就像清水芙蓉,不加雕饰渲染,却别样鲜妍明媚。
 
  此番已不是第一次听余老师的课,整体感觉就是余老师追求一种教学的自然,一种语文教学的真味。听余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他的课没有刻意安排的过渡语,没有对非预设话题的截堵,没有生硬的功利性的牵引,跟着学生走,由着学生走,但是又步步均在掌控之中。就像是羽毛球高手与新手的交流,学生什么样的球他都能接到,然后再巧妙传递给学生,在不断过招中建立学生的信心,又潜移默化地教给他们提高技艺的方法,让他们在自我感悟中成长。提起他的课,总让我想到这些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另外,余老师的课与之前听到的一些所谓优质课、课改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去浮夸、无花哨,精备课、重积累、求实效”。
 
  余老师两节课的课堂引入均无导入语,直接入题,为充分突破重点提供时间补给;余老师的课主体部分鲜明突出,重视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重视学生实践活动,或说或写、或想或思、或答或评、或圈点勾画、或重随评随记,关注学生差异,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余老师的课,重视共性知识和重点技能的反复训练,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相关实例的支撑,重视教学资源之间的联动和互补,让学生“见其一懂一类”“知阅读明作文”,促进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余老师的课,结尾部分总是余音袅袅,于自然中巧妙地做好前后两节课的对接。朴素、清新却韵味无穷。
 
  听余老师的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应该怎么做才有机会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让我们的学生更轻松愉快地取得获取知识,提升技能。
 
  首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生活中,接触过余老师不止一节课例。回味余老师的课,每节课都是一个创新,每节课都有独特的一个或多个“知识能力”训练点,每节课都有大量的课内或者课外阅读资料辅助教学,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余老师的课总让人觉得“切入点巧” “训练点妙” “辅助材料恰切”,这些都来源于余老师对语文专业知识的“精”与“通”,对于初中语文教材乃至高中语文教材的“胸中有丘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多阅读勤积累,来源于始终如一日的“端正认真的备课态度”。
 
  其次,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多一些理性,要时刻保持一种研究的心态。
 
  现在,关于“课改”,关于“语文教学”的新思潮、新理念层出不穷,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国家、地方为我们创造了很多学习、借鉴的机会。肯定地讲,我们一定要多多学习借鉴人家的优点,改正或弥补自己的不足。但是,我们也应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自问,这样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全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情。“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盲听、不能盲从。好的理念、好的做法,要积极实践、大胆实践,但绝对不能盲目实践,否则难免会落得“邯郸学步”的下场。我不敢盲目认同余老师对小组合作教学的“全盘否定”,但我绝对承认“小组合作教学在当今个体差异性较大的语文课堂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弊端。”
 
  平时教学过程中,成功的失败的课例,多写一写反思;关于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一些饶有成效的做法,多写一写经验总结;对于教学中存在的困惑、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联合组内同事,一起查查资料,或者论坛发帖找人帮帮忙,确立小课题集体研究研究。余老师,70多岁高龄,都能克服克服年龄限制,与时俱进坚持做研究,我们年轻轻的有什么不能?
 
  再者,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要有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充满热情。
 
  在72岁的余老师身上,我就看到了这种热情。因为热情,他把自己的闲余时间都泡在了读书看报、研究教材、汲取营养上,硬是把中学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精心备了一遍,并在历次讲课中不断修改;因为热情,他不辞劳苦,讲课、讲座、现场答疑,一天连轴转,仍不露倦容;因为热情,用自己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不甚好的朗读,放大情感效应带着学生夸张读文,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赢得学生的真心爱戴;……试想,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拿出余老师现在这样的热情,那么我们势必也能爆发出我们的小宇宙。
 
  总之,这次的学习真是收获巨大。因为我不仅仅在“阅读教学”和“教师成长”方面得到了启发和指导,更主要的是对于“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研究”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感谢余老师!
 
 
  【卷尾后记】
 
  常念许昌
 
  我们亲睹了儒雅睿智的大师风采,
 
  我们领悟了收放自如的教学魅力,
 
  我们聆听了无数次梦中相遇的天籁之音,
 
  我们赴了一场前世今生的约定,
 
  我们偿还了今生一份美好的夙愿,
 
  我们迎接了一场温柔婉约的遇见,
 
  我们邂逅了一份无悔的美丽!
 
  我们将剪一段莲城温润的时光装入行囊,
 
  掬一捧清潩河的水带回家乡,
 
  许多年后,
 
  我们依然可以将许都的美景,
 
  静静地回想,温柔地忆起。
 
  因为许都,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心底!
 
  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
 
  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每一个不曾记录的日子,
 
  何尝不是对生命的大辜负?
 
  于是,多情的九月,
 
  水韵许都,我们来过、记过,
 
  此去经年,我们一定会记得,
 
  曾经与你有过一场美丽的约会!
 
  除了三国事,也常想许昌。
 
  文/易秀德
 
  2018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