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学设计
焦作市第一中学 屈海生
中原名师宋爱芹工作室成员
【说明】《道士塔》以王道士破坏、盗卖文物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反思敦煌乃至中国文化悲剧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是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佳作。
【教学目标】
1.了解敦煌文物流失的史实,思考民族文化悲剧的根源,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激发对文化中国的热爱之情。
2.品读含义隽永的语句,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体悟作者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沉感情。
【重点难点】
1.通过对人物描写的分析和对精彩语句的反复诵读体味,理解作者在历史叙述和文化阐发中融入的深沉忧思和爱国情感,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掌握“枯骨生肉”的表现手法,注意精妙的细节描写、丰富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对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鉴赏法。反复诵读文中包涵深情的语句,揣摩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自主合作探究法。自己发现,解决问题,教师相机点拨。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敦煌莫高窟文献记录片,学生预习了解余秋雨的相关资料。
一、导语:20世纪初叶前后,中国有几个轰动世界的历史发现,有作为古老文明的标志的甲骨文,有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记录者的北京人头盖骨,还有一个就是石破天惊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这个人类文明的“图书馆”的发现。但这个伟大的发现似乎生不逢时,余秋雨用并不沉稳的笔为我们记录了这段惊人发现带来的历史悲剧。
二、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史实,概述王道士其人其事。
在学生自由阅读、概述的基础上明确两点:
⑴愚昧无知毁文物。
⑵贪图私利卖文物。
在对王道士破坏文物的描写中,有一些语句耐人寻味,流露出作者对他的评价,请找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品读重点语句。
举例:
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明确:农民的“认真”“细细刷上第二遍”“憨厚地一笑”“达观地放下了刷把”都语含反讽,表现出作者对王道士愚昧迂腐的愤恨和历史文物被毁坏的痛惜之情。
三、文中说:“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是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魁祸首吗?假如你是一个的法官,来审理“敦煌文物流失”这个重大案件,你会审判哪些人?如何给他们定罪量刑?请以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为事实依据,写下审判他们的审判词。
明确:
⑴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贱送文物,廉卖文物
⑵满清官员:放任自流,馈赠佳品,中饱私囊
⑶国外掠夺者:欺骗,低价,大量巧取豪夺
假如作者旁听了他们盗毁敦煌文物的罪行,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说明。
品读相关语句:
⑴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
⑵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因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
⑶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早就说过,没有运费。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
明确:
王道士——愚昧无知贪财(罪人小丑)
满清官员——腐败无能渎职(民族悲剧)
国外掠夺者——狡猾欺诈野蛮(学者)
感情:痛惜、无奈、愤怒
四、面对无可挽回的文化劫难,作者百感交集,但满腔的痛惜、无奈、愤怒却难有一个明确的发泄对象。余秋雨是如何认定敦煌文化浩劫的根源的?概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品读重要语句:
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⑵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走,不能仅看成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愚昧,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斑。从这个意义上说,敦煌的无价之宝竟被斯坦因之流轻轻巧巧地从愚不可及的王道士处骗走,掠取,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价值更不明了何为爱国主义,他对宗教的虔诚使固有的愚昧衍生为痴呆和猥琐,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与割地卖国以保王位的统治者相比不过是“小鬼见阎王”。况且,王道士正是那个时代统治阶级造就的怪胎,那个时代给他提供了祸及千古的“机遇”,说“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定位是准确的。
⑶偌大的一个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被官员大量糟蹋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这两句话是对当年统治阶级的声讨。他们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隙可乘掳掠我国国宝。这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体味“前提条件”和“有时狠狠心”这几个字,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在痛苦中蕴涵的强烈愤懑。
⑷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
我去时,一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莫高窟举行。几天会罢,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国外掠夺者可以掠夺走敦煌文物,但带不走敦煌文明,它的根在中国。中国专家已经在敦煌学研究上取得了应有的成绩,敦煌文化的悲剧在中国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
五、课堂小结
文章由道士塔引出了一段外国侵略者欺骗和掳掠敦煌艺术以及封建统治者糟践敦煌艺术的史实,抒发了作者充满屈辱和愤懑的情感。文中生动地描述复原了历史陈迹,“枯骨生肉”,使人读起来如置身其中。同时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使文章具有凝练的表意内涵,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
【作业设计】
王道士早已化为尘土,敦煌文化浩劫已经成为历史,但对于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遗产我们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呢?前一段时间,韩国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最近又有消息称韩国欲申请中医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消息引起国内一片哗然。另外,我们本地又有哪些文化遗存,我们了解多少呢?文化遗产或许并不遥远,爱国也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请通过调查访谈,学习文化散文的写法,写一篇800字左右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