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19-10-28 16:35:50 【浏览字号: 来源: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教学设计
 
长垣县第一初级中学 李慧香
 
  【教学目标】
 
  1.理清游踪,学习写景顺序和方法。
 
  2.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雄伟瑰奇的魅力。
 
  3.关注细节,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情感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简洁导课,明确体裁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板书课题)
 
  二、教学铺垫,丰富积累

  1.认识格拉丹冬
 
  藏语“格拉丹冬”,就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格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神秘的雪域高原,积存着大量的冰雪。
 
  2.了解作者
 
  马丽华,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散文《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畅销书奖。通过文字,她如愿做到了“让世界知道藏北的存在和怎样生存,让世人对于藏北人的生存状态略知一二”。本文是记述作者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散文。
 
  3.字音字形
 
  裸露   黧黑  虔诚  眩晕  腈纶  皱褶   接踵而至   熠熠烁烁

  4.四字雅词
 
  安营扎寨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接踵而至   历历在目  奇形怪状  熠熠烁烁  光彩夺目  裂骨之痛  坚冰丛莽  晶莹连绵  琼瑶仙境
 
  三、活动安排,披文入理
 
  提出学习任务:梳理一篇、赏读一段、体察所感
 
  活动一:梳理游踪,学习写景顺序和方法。
 
  速读全文,按照行文顺序用黑色笔勾画显示作者游踪的关键词句,用红色笔圈画所看到的景物。简单绘出路线图。
 
  提示:注意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与海拔变化的词语。
 
  派一个小组上黑板绘制,其余各组结合所绘制的路线图,讲解作者的游踪。
 
  师生展开课堂交流:
 
  1.本文主要使用什么手法来写景记事?
 
  课中微讲座
 
  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的画面。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小溪—小石潭—潭西南—潭四面)
 
  作者一行人走过了哪些地方?小组代表根据刚才绘出的路线图上黑板进行讲解。
 
  草坝子——砾石堆——接近冰山——置身冰窟——进入冰塔林
 
  小结:本文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叙述了游览格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这样的组材顺序显得条理清晰,读者也会置身其中。
 
  2.简要复述作者游览所见。
 
  学生复述,老师随机点拨: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营地远眺:雪山高俊、雄壮、变化莫测
 
  草坝子上、砾石堆四顾:冰峰晶莹  冰河辽阔  冰天浩茫
 
  靠近冰山近看:图案多样 奇
 
  置身冰窟细看:联想并想象  晶莹闪耀
 
  再入冰河、半卧细察:冰面疏松  流水漫溢
 
  小结:作者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移步换景,层次清晰。
 
  活动二:精读一段,欣赏冰川之壮美。
 
  提示:集在宏观勾勒,美在大笔涂抹,美在静中有动,美在特写,美在画面,美在动感,美在色彩,美在情景交融,美在形神兼备,美在侧面烘托,美在选词炼句,美在虚实结合。
 
  请你从“美”的角度,自选上述内容中的一个点,对第11自然段进行品评欣赏,并将自己的体会写出简短的文字。时间是5分钟。
 
  学生静思、默想、批注。
 
  师生课堂交流:
 
  美在那宏观勾勒的一笔。本段的第一句只有13个字,却是全景式的勾勒,写得异常的美。“是琼瑶仙境”,就那么一笔,总写了冰窟中的瑰奇景色,宛如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勾勒出冰窟的静态美,富有神韵。
 
  美在静中有动。“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写出了冰林经历阳光和风千万年来不间断地切割雕凿,终于形成现在这雄奇壮美的景色,过程虽缓慢但却从未停止,静止中涌动着生命的力量。
 
  美在特写镜头。“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聚焦冰窟中形状的怪异,冰体的挺拔,冰山的褶皱,尽显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美在大笔涂抹。“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大笔涂抹,描画出冰世界的光彩神韵。
 
  美在拟人修辞。“切割” “雕凿”,拟人化的写法,尽显阳光和朔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从不懈怠”写出时间上的延展。
 
  美在侧面烘托。除进行正面描写之外,作者还巧妙地进行了侧面烘托。 “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写得多好——“小小的我”衬托出冰山之巨大,自然之神奇,写出了活在近旁的敬畏。
 
  美在虚实结合。作者写冰山上纵横的裂纹和皱褶,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时间的远处和思考的深处。虚实结合,主客相融,具有厚度和美感。
 
  ……
 
  小结:(齐读)
 
  简笔勾勒突出冰体形态美
 
  大笔涂抹突出冰川色彩美
 
  妙用修辞突出冰塔神韵美
 
  形神兼备突出冰山雄壮美
 
  长短句式突出行文节奏美
 
  虚实结合突出想象意境美
 
  主客相融突出历史厚重美
 
  活动三:体察所感,品味构思之精妙。
 
  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作者身体状况、内心感受或观景状态的词句,着眼于全篇,说说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学生跳读、静思、默想、批注。
 
  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归纳:
 
  1.作者将自然风景与自己的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突出所至所见的真实性与独特性;
 
  2.比一般的写景散文内容丰厚,赋予文章独特的魅力。
 
  3.表现了作者的坚强与乐观,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使文章带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
 
  小结:
 
  阅读游记,不仅要欣赏景物描写,还要读出观景者的情感状态甚至整个内心世界。作者反复叙写身体的痛苦,其实也是表达敬畏自然的一种方式,对格拉丹东这样原始的自然来说,这是体验的最好方式。本文将自然风景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增加了文章的厚度、赋予文章独特的神韵,引发读者的遐想。
 
  马丽华被称为“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心灵行走的西藏歌者”!
 
  四、拓展阅读,丰富视野
 
  将观赏的自然美景和无尽的思考融化在对自然的敬畏、礼赞之中,含蓄邈远,富有诗意。马丽华如此、梁衡如此、余秋雨更是如此。
 
  请大家课外阅读马丽华的《藏北游历》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

  学生板书:草坝子——砾石堆——接近冰山——置身冰窟——进入冰塔林
 
  老师板书:移步换景
 
  自然风景    主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