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案
赵娜(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 ,竟霞名师工作室成员 )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课时:1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2.整体感知
问1: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问2: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问3: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
明确:同心而离居。
问4: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的诗呢?
(幻)这是一首 的诗?
学生各抒己见。
问5:那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词能直接概括这种情感的?
3.品读诗歌
我们先来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问1:有同学翻译成“渡江”,“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样吗?“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
问2:我们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画面中,在这两句中有哪些意象呢?
问3: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
问4:老师很喜欢这首诗。读了很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有没有影响文意呢?
问5: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采之欲遗谁?”难道她不知道是谁吗?
问6: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如果不问,直接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
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读这几句诗。第一句要轻松、愉悦,第二句要低沉、忧郁。
生读。
师点评。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
问7:芬芳的兰泽,美丽的芙蓉,却使人感到了深切的“忧伤”。这种忧伤能否停止呢?
问8: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
(幻灯片)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呢?
总结: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为了送到远方,因为早已知道无从可送。还顾望旧乡,没有缓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忧伤。到此,郁积多年的苦痛喷薄而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问9: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幻灯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们把 “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
学生翻译。
问10:这个“而”是什么意思?
问11:那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忧伤的状态呢?
明确:离居。
问12:这里的“离居”含义是什么呢?
明确:分开居住。
总结:离居就是分开居住。老师引言中说到了“悲莫悲兮生别离”,这里的“离居”就是一种“生别离”的状态。人世间的别离有生别离也有死别离,二者哪一个更让人悲哀呢?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各组派出代表来阐述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
总结: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
(幻灯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
请两位同学位同学能带着情感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结束语: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 一个翱翔天际 // 一个却深潜海底”。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为经典,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们的欢喜与惆怅,他们的遗憾与悲伤。《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游子与思妇对唱表白。就像这对鱼与飞鸟,它们深沉而真挚地情感在思念与渴望中产生心灵的共鸣,爱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满口生香,无愧于刘勰所说的“五言之冠冕”。
听老师诵读这首诗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怀。
二、作业: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之一
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可以从意象的内涵,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体现对人生的反思等角度来写你的理解,字数300左右。
(本课为2017年赵娜老师讲授的“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的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