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教学应回归诗性的教学

发布时间: 2019-10-26 17:51:48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现代诗歌教学应回归诗性的教学

——从《神女峰》《半棵树》教学谈现代诗歌的教学
 
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  竟  霞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那么现代诗歌应该如何教?如若拿起诗歌便是逐节串析,整节课都没有完完整整地高声诵读过;如若诵读便是全班或是男女分组一齐读,整节课没有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细细品读过;如若理解感悟便是老师一言堂,整节课没有学生自我生命真真切切地悟读过——这样的教学还能叫诗歌教学吗?
 
  从诗歌的定义出发,我理解诗歌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吟咏诵读,抓住意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体会诗中情感。下面就以《神女峰》《半棵树》的两节课为案例,谈谈现代诗歌教学如何回归诗性的教学:
 
  一、在“情”中体会,回归诗性的教学。
 
  《说文解字》对“诗”是这样表述的:
 
 
  “诗,志也。”《毛诗序》中也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礼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概括来说就是“诗言志”,也就是“诗言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许多精美的现代诗歌都具有它独特的情感美。两位老师都做到了引领着学生体味诗歌情感,同学们沉睡的情感体验得到唤醒,这是回归诗性教学的前提。赵娜老师《神女峰》教学中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美丽的三峡风光、教师娓娓动听的讲述、舒缓动听的背景音乐,貌似寻常的新课导入,却最大程度上拨动了学生感情上的心弦,引发了学生对神女峰的向往,激发了学生对讲解内容的兴趣,可谓是“未有曲调先有情”。接着赵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大家放声诵读,并思考“这是一首     的诗”,放手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情感,学生七嘴八舌对这首诗的情感看法不太一致。在学生有所疑时,教师适时地进行声情并茂深情的朗诵,让学生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无论是诵读诗歌还是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诗歌教学的落脚点都是情感。体会到了诗中的“情”,就是抓住了诗歌的魂。
 
  二、在“读”中体会,回归诗性的教学。
 
  《说文解字》对“歌”,是这样表述的:
 
 
  歌,金文(言,倾诉)(可,古代男女以吹笙唱歌方式求偶),表示倾诉衷情求偶。篆文(言,倾诉)(哥,对唱情歌);篆文(哥,对唱情歌)(欠,感叹),表示欢唱咏叹。造字本义:求偶男女对唱恋曲,咏叹衷情。诗歌的本质就是以声传意,诗歌产生的目的就是吟咏抒怀。因此,古代称读诗为唱诗。学习诗歌,读是基础之基础,诵是根本之根本。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在诵读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与基调。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与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没有感情的酝酿,是很难把诗歌诵读到位的,两位老师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其次,还要准确掌握诗歌的节奏与停顿。朗诵诗歌要留心节拍与停顿,讲究松散紧凑,有时还需要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讲求变化。《神女峰》在处理“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的诵读上,赵娜老师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人内心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过程。《半棵树》在处理“半棵树依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树叶”这两句话的诵读时,王春丽老师反复指导诵读让学生体会叠词的独特韵味。
 
  最后,要恰当处理好语速与重音。一般来说,表现激动兴奋、愉悦轻松的情绪,我们就要朗诵得欢快一点;如果是表现沉痛哀伤、孤凄悲凉则要放慢语速。比如《神女峰》的最后两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情感喷涌而出,语速要加快,读得高亢迅疾、热烈奔放。在指导诵读《半棵树》中“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时,要处理好“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的语速和重音,读出诗人想要表达的雷电的残忍和树的顽强。
 
  诗歌教学老师们基本上都会安排诵读环节,但要明白诵读不是简单的齐读、范读、个读,它需要精心安排,必须看诵读活动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够给学生带来足够的成长养分。
 
  三、在“品”中体会,回归诗性的教学。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精心酿造的酒。生活是原料,思想情感是酵母。由于诗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体验,酿造出来的诗歌必然是风味迥别。学习诗歌必须以“品”为核心,只有细细品咂,才能尝出其中滋味。
 
  在诗歌鉴赏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形象大于思维”,诗人往往采取跳跃式的思维,聚集大量意象。在《神女峰》这节课中赵娜老师抓住“云、江涛、杳鹤、春江月明、金光菊、女贞子“等意象,运用诵读、换词等方法品味意象背后的意蕴,体味诗情。在《半棵树》这节课中,王春丽老师在指导诵读“长满了青青的枝叶”时,反复强调,读慢一点,眼前要出现一幅枝繁叶茂的画面,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再现画面。
 
  诗歌语言从形式上创造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在内容上突破了一般语言的用词方式、语法规范和抒情方式。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怎么会“春暖花开”呢,有悖常理,但正是这种独特的用词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你丢给我一朵花”是一般语言,而“你丢给我一朵微笑”就成了诗歌的语言。正是因为打破了常规思维的界限,才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诗中“陌生化”的语言深入挖掘。
 
  四、在“悟”中体会,回归诗性的教学。

  品是悟的基础,悟是品的升华。悟,是用心去获得某种感受,用脑去建立某种联系,用情去寻找某种共鸣,用意去探求某种规律。学习诗歌,就是在不断感悟、参悟、顿悟的过程中,学为诗之道,悟做人之理。仔细读《神女峰》我们可以悟到诗人心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突然收回 ”表明诗人对神女峰有所思索,“翻涌不息的云”“呜咽的江涛”好像代表着诗人颇不宁静的内心,诗人开始思索“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作为新时期女性的代表诗人对苦守贞节爱情观进行否定,与其在那里变成山石无望等待,不如寻找现实的幸福。最后感情如山洪暴发,喷涌而出“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两句是对生命本真的向往和呼唤,是对传统道德训诫的背叛。“悟”在《半棵树》中更多的体现是体会诗歌语言背后的象征义,桀骜不驯的生命,不屈的抗争精神,让学生受到感染,悟做人之理。
 
  中学语文课本对新诗的选诗标准:经典性、广泛性、教学性、进步性与稳定性。选入教材的诗歌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老师讲起来也轻松自如。就是今天两位老师选的选修教材上的两首诗理解起来也不是太难。但有些诗歌不照顾生活外表的真实,只关注感受的逼真、个性化,以及情感的真实,这就更需要老师的悟。比如海子的《秋》这首诗“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就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这一特点。这类诗就是一个带密码的锁,如果找不到密码根本读不懂,如果找到了密码,整首诗就会豁然开朗,寻到密码的过程就是顿悟的过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金字塔上的塔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这个责任,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的意境,让学生与作品、诗人产生心灵的“交流”与情感的“碰撞”,体味诗歌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