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发布时间: 2019-10-26 17:48:45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丁明利(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竟霞名师工作室成员)
 
  导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初见的美好,是那样的妙不可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红楼梦》,随着林黛玉,来领略人生初见的美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品析“宝黛初会”情节,把握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2.通过品读《西江月》词和“宝玉摔玉”情节来品读贾宝玉的精神世界。
 
  带着学习目标,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中国名著的魅力。
 
  ——板书课题《林黛玉进贾府》
 
  一、初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宝黛初会时有一个眼神的交会,二人各有何反应?
 
  我们在关注人物形象时,一定要仔细品析作者所用的语言。
 
  文学大家汪曾祺说: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
 
  二、再读课文思考
 
  宝黛二人初次见面时,二人感觉相同,似曾相识,但哪里不同呢?
 
  两人的这一对视如电光火石般震撼了心灵,在宝玉的眼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黛玉呢?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大家不妨对比王熙凤的出场: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绾着······;项上带着······;裙边系着······;身上穿着······,外罩······;下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大家说他评的好不好?
 
  黛玉的气韵神情与众各别:“罥烟眉”,清、淡、秀;“含情目”,性灵之光;“愁、娇、泪”,使人顿生爱怜,并暗示其悲剧命运。
 
  三、课堂探究
 
  那么宝玉在林妹妹眼里又是什么样子的?来,咱班女生齐读: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古时评男子,大都是貌若潘安,才如子建,而贾宝玉却是一个如此有个性的人物。
 
  ——英俊多情的富贵公子
 
  请思考:宝玉为何摔玉呢?按常理,别人有而自己没有常会有嫉妒之心,自己有而别人没有,应该高兴才对,但宝玉却因自己有玉别人没有而发狂,为何?
 
  四、知识链接
 
  宝玉生活的时代,是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这单从宝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就可看出。我们不妨看看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水浒传》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女子,不是不守妇道的潘金莲就是母夜叉孙二娘,而《西游记》中的女子,美则美矣,可大多是妖怪。只有《红楼梦》中的女子,几乎都是美丽聪颖、冰清玉洁的。作者曹雪芹借宝玉这一形象,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谱写了一曲女性的赞歌。
 
  王国维先生说:所谓玉者,欲也。是指人贪图享乐的欲望,这样就能理解书中宝玉为何屡屡砸玉了。其实代表的是对时速欲望的反抗和叛逆。这种欲望不仅仅是贪图物质享受,甚至包括读书获取功名。
 
  宝玉“衔玉而诞”,这种天生的与众不同让贾府众人对他抱有非常大的期望,期望他能够光耀门楣。这块玉,无形中成为了世俗社会给他的沉重的包袱,束缚了他的自由。所以,宝玉摔的不仅仅是玉,更是世俗社会给他的沉重的包袱,这是一次和世俗社会的冲突。
 
  五、课堂探究
 
  同学们,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的美好,是不是就能续前缘呢?
 
  这个任务交由同学们来完成。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如果让你来续写后40回的内容,你会给宝黛二人安排一个怎样的结局?(请为你的续写在节选部分找到合理的证据)
 
  师:结束语:“宝黛初会”甚至《林黛玉进贾府》对于整部《红楼梦》来说也都只是一个引子,但她却如同一幅缓缓打开的画卷,《红楼梦》的精彩已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这一节节精彩的设计,至今依然闪耀着无人能及的光芒。是啊,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公用他的神来之笔为我们树立一座丰碑,让我们高山仰止!但愿我们这节课能为同学们打开这一画卷,让同学们喜欢上《红楼梦》,走进《红楼梦》的世界,让我们都成为红楼梦中人。
 
  (本课参加“河南省教学技术大赛、商丘市教学技术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