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实录(四)
授课:孙永芳 整理点评:何锦华
四、悟一个主题
出示课件:一个流露
文中提及的人物,你最不喜欢谁?
生:我最不喜欢三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是生命当作玩物,而不是生命
师:还有谁?
生:我最不喜欢的是妻,因为她认为猫吃了鸟,还骂张妈。
师:还有谁不喜欢妻?
生:我不喜欢妻,她不了解猫的性格,而妄下断语
师:我再讲一节课还是这样,第一节课很重要,仔细看文本,妻对猫喜欢不喜欢都不是重要的,妻喜欢鸟吗?
生:不喜欢,她让张妈喂鸟,她不管
师:不喜欢不是在这里,文中写了几只猫?
生:四只
师:对,还有一只黑猫。那只猫很关键,要不是它第三只猫就不会被冤枉死,我心里还不会那么愧疚。还有我不喜欢妻的原因,第一只鸟死了,是她放到了容易被猫吃到的地方。应该亡羊补牢,为什么还在这挂着,我不喜欢。就这样,要找原因,你还不喜欢谁?
生:周家丫头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看见了路人要捉,但不管
师:这是侧面描写的,用笔墨最少的人物。写出了她的冷漠。你不喜欢还有谁?
生:我不喜欢捡走我家小猫的路人
师:对,就是这样读文章的,为什么不喜欢,自私自利,夺人所爱的人。所以,我们读文章,一定不要忽略了最少笔墨写的人物。大家来看为什么是这样?
(屏幕显示)
童年、青年时期的郑振铎是艰辛、坎坷的,追寻叔父来北平求学,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外人眼中,他深得叔父一家喜欢,实则,没有得到善待。
——陈富康《郑振铎传》
这是作者自传里的一段话,齐读。
生齐读
师:文中其实是在写谁?对,写他自己,文章所有的猫都是他自己,第一、二只猫要来的,第三只猫捡来的,都是寄人篱下的,像作者自己。这就是小说,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刚才说的猫喻人,文中的猫就是作者,其实还有一处喻人,
点评:教师从语用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从人物情感的多元错位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入对复杂人性的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直抵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触及小说的灵魂。
五、赏几种手法
好,接下来我们来欣赏文章
(屏幕显示)
几处赏析
文中还有多处对比、伏笔、呼应做了巧妙安排,我们试着找一找。
师: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
生:用前两只小猫为下面我不喜欢的猫作对比。
师:对,猫与猫之间有对比,如第一只猫病前和病后对比,如生病后有一句话“不肯吃东西,终日躺着,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第三只猫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就是第一只猫生病时的样子,我们没有好好对它,是张妈照顾它。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
(屏幕显示)
1.双线推进2.情节曲折3.结构严谨4.首尾呼应
5.巧设伏笔6.过渡自然7.详略得当8.疏密有致
9.层层深入10.正侧结合11.构思精妙12.语言朴素
13.情感细腻14.以小见大15.虚实结合16.情绪反
17.假爱真悔18.散文格调19.深层主旨20.对比衬托
师:有很多,我们今天讲的是其中的两个——情绪反差。三妹的假爱和我的真悔,我们从情感上做了分析,文章还有很多很美的地方,比如,第三只猫是我打死的吗?
生:不是,被我冤枉死的
师:文中还有一处地方,小猫被我打了以后,我是多长时间后发现它的?
生:两个月后
师:这个猫被我打后两个月后才死了,这两个月发生了什么?一定是回到了原点,成为了一只流浪猫,最后死在了别人的屋脊上。请你好好地细细地读这篇文章,文章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出示课件(开头一张,阳光下的猫)
师:我祝愿所有的猫,所有的生命都沐浴着阳光,享受着真的温情而没有哀愁。下课!
点评:文学手法的赏析是层次较高的品析活动,教师讲析精妙、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彰显睿智,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