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发布时间: 2019-07-15 16:19:04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将相和》教案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    张胜辉
  
  教学内容:
  
  《将相和》是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文末的“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既照应了题目,又暗点了中心。
  
  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针对本课教材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力求深化教材处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和语言文字训练素材;优化教学设计,将情感的熏陶和语言文字训练有机整合;美化教学语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3.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
  
  2. 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
  
  (2)“和”是什么意思?
  
  (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
  
  二、带着问题,初读全文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 全班交流:
  
  (1)“将”指廉颇,“相”蔺相如;
  
  (2)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
  
  ①1-10自然段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②11-15自然段讲的是“渑池相会”的故事;
  
  ③16-18自然段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自由朗读课文。
  
  2. 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3. 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4. 全班共同交流学习
  
  (1)“颇”读pō,不读pó;
  
  (2)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
  
  (3)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胆怯:胆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引发探究
  
  1.回顾课文讲述哪三个故事。
  
  2.指名回答。
  
  指名学生到到讲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梳理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蔺相如、廉颇、秦王”(教师板书)
  
  二、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
  
  5.指导朗读。
  
  师: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①读一读,抓住“很不服气”为文段的朗读奠定情感基调,学生自由练习。
  
  ②说中读,让学生说一说从廉颇的说的话中能感觉到什么?学生通过刚才的读不难体会到廉颇的傲慢,廉颇对蔺相如的蔑视,并且能引用话语中的一些词汇如“很不服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爬”等等来说明。此时,再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语言读出不同的语气。
  
  【学情预设和教学策略:此教学环节的安排,着力突出读的训练,通过读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这里语感培养并非空谈,在说中读这一环节,针对廉颇话语中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爬,下不了台等等一些词汇。在学生朗读的时候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对词语的意义理解,加深对词语情感的体验,力求在以后的阅读中一旦再遇到这样的词汇或相似的语境,便会不自觉地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读出正确的感觉。】
  
  三、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1.教师质疑: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2.出示学法指导。
 
  【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来读一读,关注蔺相如的语言和行为,划出自己深有感触的地方,想想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书上做好批注。】
  
  3.学生深入文本字里行间,仔细品读,不动笔墨不读书。
  
  4.师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1)理解“理直气壮”的意思,蔺相如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2)指导朗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是真的撞璧吗?
  
  (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利用秦王投鼠忌器的心理,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学情预设和教学策略:此教学环节的安排,学生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感受蔺相如的勇敢,通过教师追问:“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碎吗?”一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的思考,并通过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思考并讨论。此处的点拨,将指引学生联系到整个故事来思考,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蔺相如为完成使命,舍生忘死的大勇气,和抓住秦王爱璧心切的心理,看似撞璧实则以身护璧的大智慧。】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6)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再次引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5.教师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四、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 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
  
  2.深入思考:赵王不就是为秦王鼓了一段瑟吗,蔺相如犯得着和人家拼命吗?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此处的点拨将学生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认识到蔺相如之所以拼命不光为了维护赵王的尊严,更是为了未获赵国的尊严。
  
  4.此时,你有看到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学情预设和教学策略:此环节的教学设计充分地对文本进行整合,以读文段,谈体会为主要活动形式。交流阶段教师的点拨,又让学生把目光投向整个故事,既培养了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的能力,又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蔺相如的形象树立在学生的心中。】
  
  5.面对高傲的廉颇,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6.体会蔺相如的内心。
  
  蔺相如害怕廉颇吗?那蔺相如这样做,其实是在干什么?(让,避)是的,残暴的秦王他都不怕,怎会怕廉颇呢?廉颇不知蔺相如的想法,我们知道,如果你是廉颇的随从,你怎样劝一劝廉将军?
  
  学生说话练习。
  
  7.此时此刻,你认为廉颇是怎样一个人?
  
  五、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体会“和”的重要作用。
  
  大家回想一下,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秦王的阴谋两次被挫败,有廉颇的功劳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点拨。
  
  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文本深处。从而认识到将相之间是一直合作的,在和强秦的斗争中赵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通力合作。
  
  3. 拓展“和”的意义。
  
  教师一句话引入:“和”在生活中的也是很重要的。
  
  学生从身边小事谈起,从家庭生活谈起,深化对和的认识。教师相机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提升。
  
  最后引导学生谈一谈有关“和”的词语,教师大屏幕补充:
 
  家和万事兴     以和为贵     和气生财      和睦相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学情预设和教学策略:由于前面对于“和”的意义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的点拨便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最后又积累了关于“和”的词语,暗合了课文的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又落实了积累。】
  
  六、布置作业
  
  1.讲述《将相和》这个精彩的故事。
  
  2.阅读更多的《史记》故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