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言习法,悟情明理
——小学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许昌实验小学 李艳平
众所周知,语文的学科价值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是实现学科价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以多文本阅读为主要特征,以集体建构、寻求共识为思想核心的群文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群文”,由此而引发的是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语文教育由思想封闭走向思想解放,是课堂样态的变化——由个体学习走向集体建构,是课堂结构的变化——由知识灌输走向寻求共识。无疑,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对于学生语文素养、阅读兴趣和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校自2009年开始,基于主体性发展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主体多元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和生本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了“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建立了“激趣导入——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巩固提高”的基本教学流程,以“核心目标突破”为主要策略,以学习型小组建设和教学评价为重点,构建“自主、合作、探究、表达”的课堂新样态。可以说,“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为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有效保障。
近两年来,我校在推进分类教学、图式教学的同时,积极进行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下面我主要从“单元统整群文阅读教学、一篇带多篇的群文对比阅读教学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三个方面谈谈我校“‘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下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下小学语文高年级单元统整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单元统整阅读教学基于前苏联著名的教育专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
“要使教学最优化,就必须以辨证的系统方法看待教学过程,所谓辨证的系统观点,就是必须把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内外条件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东西,并自觉从中选择出在当前条件下,教学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最好方案。”
这一理论试图寻求一种能最恰当地考虑到具体教育情境,能在师生花费最少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的方法。
我们初步构建了单元统整群文阅读教学的流程,研究了基本策略。
1.“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下小学语文高年级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流程。
第一步:自主学习,填写“群文阅读学习单”
“群文阅读学习单”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同时记录整理阅读之后的心得及想法,是“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中前置性学习的重要内容。老师也可以通过“群文阅读学习单”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适时给予合理的阅读建议,更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单的记录,训练孩子的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能力。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单后,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第二步:画知识树
这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达到用简练的语句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比如人教版五年级单元主题“感动”的知识树,苹果树的树干表现的就是本单元的主题——感动;苹果树的树叶表现的是课内和课外的8篇文章;苹果则对应的是该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也就是说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感动。通过“画知识树”的方法更好地整合本单元的课文。
第三步:片段分享
这是课堂的主体环节,利用我校“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的展示环节,进行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让孩子们一同分享阅读心得,营造出浓厚的团队读书氛围,提高个体与群体阅读素养。在这里,学生的感悟无论是深刻还是肤浅,都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感悟,教师都应充分地尊重,让学生立于课堂中央,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多元的理解使课堂精彩。
第四步:精彩赏析
在前一环节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在一两个点上引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向更深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设置一定的话题。一般有价值的话题产生于这样四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二是产生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或矛盾点;三是来源于作品的文体特征和作家的表达风格;四是能够链接学生的生活和感情世界。话题可以是课前收集学生阅读中的疑问进行预设,也可以是课堂上的临时生成。
第五步: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在课堂上,一定要有质疑问难的时间,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单元统整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选择策略。
进行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准确地选择议题尤为重要。有的是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的是要强化学生某一种认识,有的是要丰富学生的多元理解,有的是要学生领会读某类文本的方法……
我们尝试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这三个角度来确定议题。
(1)从文章内容角度定主题。
比如:以时间为主题,如“春天的儿童诗”“描写晚霞的美文”群文阅读;以人物为主题,如 “我的老师”群文阅读;以事物为主题,如“千姿百态的荷花”“故事中的狐狸”群文阅读;以事件为主题,如“送别诗”群文阅读等等。
(2)从人文内涵角度定主题。
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如“尊重生命”“生命的价值”群文阅读;以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阅读;以爱的教育为主题,如“人与动物”“师生之情”群文阅读;以学会思考为主题,如“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群文阅读等。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定主题。
以写作体裁为主题,如“创世神话”“演讲稿”“儿童诗”“西湖民间故事”群文阅读;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有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写”群文阅读等。
关注点不同,采用的议题就不一样。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初识鲁迅》:
王小红老师关注的是初步认识鲁迅先生,所以,她是这样教学的:
A.明主题
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板书:鲁迅)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出示“知识树”树干:“初识鲁迅”)
B.聊作者
这一单元选编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看作者是谁?你发现了什么?《少年闰土》是鲁迅的作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周晔;《一面》的作者是一位文学青年阿累;《有的人》的作者是臧克家,是和鲁迅同一时代的诗人。学生会发现作者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对鲁迅分外亲近,格外敬重。这就使得学生必须去精读课文,迫切地想去了解鲁迅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他的目标才会更明确,他的思维才会更拓展。
C.聊内容。
老师顺势而为,引导学生精读《少年闰土》,了解鲁迅笔下的闰土的聪明能干、见识丰富、活泼可爱。如果是了解闰土,那么课文学到这里就圆满了。但要想达到“认识”鲁迅,这还不够,在学完《少年闰土》,可以借助阅读鲁迅的《故乡》,了解中年闰土,尤其抓住作者对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外貌进行对比描写,体会作者对闰土及以闰土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
D.整合读
精读《少年闰土》之后,引导学生群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再度思考: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受人爱戴,关心青年、关心穷人)
教师适时总结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或者旁人的评价;联系时代背景及我们的生活经验;认真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了解人物。这些都是阅读写人文章的重要方法。
E.拓展读
当学生对鲁迅形成一定的认识后,老师趁热打铁,推荐学生阅读周海婴的《父亲对我的教育》,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巴金的《悼鲁迅先生》。浏览这三篇文章,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阅读收获:感受或疑问。
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发言中提炼出鲁迅先生的特点。
顺其自然,宽严有度
爽朗热情,严谨勤奋
伟大作品 伟大人格
一篇一篇的教学行不行,当然行,它一样不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但是学生最终形成的对鲁迅的认识是一片片零星的碎片。而这样对单元内的课文进行整合,拓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平台,他们可以多角度认识鲁迅先生,使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还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实现质与量的飞跃,何乐而不为?
王丽老师她关注的是文章的写作方法:《少年闰土》中,作者通过刻画闰土的外貌、动作、神态,闰土给“我讲的稀奇有趣的事,以及“我”与闰土相处时的感受来刻画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具体事例,抓住鲁迅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了幽默风趣、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鲁迅先生;《一面》,通过具体事例,抓住鲁迅先生的六次外貌描写,突出“瘦”的特点和对青年的关心。《有的人》则通过对比手法,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
关注点不同,采用的议题就不一样。王丽老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侧重点自然就落在文章的写法上。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地总结评价: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或者旁人的评价,表现人物特点,这是描写人物的重要方法,然后,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描写人物的写法直接进行练笔,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单元统整群文阅读”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依托教材的单元主题,将大量的主题性阅读资料整合起来放在了课内完成,改变大量阅读只能在课外进行的传统格局;通过阅读群文,将单元主题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改变语文教学“课文平行、主题并列、知识无序”的格局,从而出现了以单元为板块,“单篇精读,定期拓展”的递进式语文教学局面,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打开了一扇窗。
二、“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下小学语文高年级一篇带多篇的群文对比阅读教学策略。
叶圣陶先生把“比较”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他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体会,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一篇带多篇的群文对比阅读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的同类文章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住它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由点到线、由浅入深地构建知识、方法体系,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将薄(báo)书读厚的效果,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
“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下小学语文高年级一篇带多篇的群文“求异”和“求同”对比阅读教学策略。
1.求同对比阅读教学策略。
求同对比,就是指阅读某篇文章,找出与此相关的文章来参考、印证,从而达到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1)以表达方法为主题的学法迁移对比阅读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是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学法迁移要实施得比较好,几篇课文间的相似度需比较高,从内容到形式,相似点要比较多才行。
如: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
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师生共画文章的情节结构图;再指导学生阅读《七颗钻石》《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犟龟》一组文章,自己画一画每个童话故事的情节结构图,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四篇童话故事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式。
(2)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求同对比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作。学生不一定读过名家大部头的代表作,但通过比较阅读教材中该作家的不同作品,可以异中求同、管中窥豹,了解一些该作家的创作风格、思想特点,感受他们的高尚情操、审美情趣,从而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教材。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老舍笔下的小动物》的阅读主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先呈现《母鸡》《猫》一组文章,再呈现《小麻雀》《小动物们(鸽)续》一组文章,让学生在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分组阅读中,充分感受老舍在描写小动物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喜爱、赞美)和结构特点(都是用了过渡句和总分段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老舍作品的兴趣。
(3)以题材、内容等为主题的求同对比阅读
在学完了《金色的鱼钩》之后,我们上了一节“长征题材”的专题阅读课,把之前学过的《丰碑》《草地夜行》和《金色的鱼钩》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同”,引导学生归纳了三篇文章在“塑造主要人物”方面的共同特色——均选取典型的场景描写、均体现了次要人物的衬托、均采用含蓄表达的结尾。
(4)同一体裁文章写法的求同对比阅读
比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滴水穿石的启示》《说勤奋》
三篇文章都是议论文,通过对比阅读文章的相同点,总结出议论文一般写作方法。相同点:1.都采用选取典型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2.事例写作顺序都是:先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3.都是详写发现问题,不断提问,不断解决疑问的过程。4.都注意用过渡句。
2.求异对比阅读教学策略。
求异对比,就是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将这种差异揭示出来,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能力。
(1)不同版本的同一作品求异对比阅读
好作品常常会被编者争相编入教材,同时编者也会对文本进行增、删、调、换,所以,同一作品在不同版本里往往会呈现出一些差别。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我们可以把它的不同版本(包括原文),都找来读一读,这对我们了解编者意图、领悟作者匠心非常有益。
例如:《唯一的听众》一文被选入冀教版、人教版,二者较明显的一处差别是:
冀教版版最后一自然段——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在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什么,只是在一个个美丽的清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拍子,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人教版最后一自然段——
第5自然段变成了省略号。
……
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这两种写法,各有优势:冀教版语言优美,很有韵味,描绘了一幅理解真相后最美好的画面;而人教版则对此不着一笔,任凭读者驰骋想象,很是耐人寻味。相同的内容,不同的版本,何不让学生都来读一读,既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又比比更喜欢哪一种写法?
(2)以表达方法为主题的求异对比阅读
比如,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对比阅读。如:将五、六年级学过的《穷人》《学会看病》《一夜的工作》这几篇课文组合起来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发现:“心理描写”在这几篇课文中起的作用都比较大。但《穷人》《学会看病》直接写出主人公的内心想法,从而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夜的工作》则借助“我”的心理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等。
(3)以综合性学习为主题的求异对比阅读
如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选编了一组诗歌做“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与课文不一样,不能一篇一篇地教。我们可以运用群文求异对比阅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首诗歌的对比阅读中发现诗歌描写内容、古诗与现代诗表达方式、不同诗人表达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充分感受诗歌魅力,为学生接下去开展确定主题、搜集诗歌、整理诗歌、编小诗集等实践活动打开思路。
(4)同一体裁文章写法的求异对比阅读
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滴水穿石的启示》《说勤奋》
三篇文章都是议论文,通过对比阅读除了总结出议论文一般写作方法外,还发现不同点:《滴水穿石的启示》不但用了正例,还用了反例。让学生明白,举例证明是议论文的重要写作方法,事例可以是正例,也可以是反例,只要能说明作者的观点就行。
(5)不同作家笔下的同一事物的求异对比阅读
如,阅读老舍笔下的《猫》和柏杨先生《写给我们家猫咪的四封信》。讨论:两篇文章在结构和情感表达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两篇文章的结构是不同的。《猫》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方面来刻画猫的特点;《写给我们家猫咪的四封信》中作者以爸爸的口吻写给小猫咪四封书信形式建构文章的结构框架,刻画熊熊的特点。再推荐阅读冰心的《养猫》、季羡林的《咪咪》、叶圣陶的《小黄猫的恋爱故事》。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见,比较既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求异”和“求同”对比阅读教学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能使思维变得更加开阔、灵活、敏捷、深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而比较能力的形成必将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整本书的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整本书的教学讲究整体的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整本书的阅读由于篇幅过长、信息过于复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理不清头绪而产生信息混乱和理解的偏差。给学生提供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策略,探寻课内外有效融合的阅读方法,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1.依据课文,推荐课外阅读读物。
充满智慧的课外阅读总不会脱离课内文本而孤立存在。课内外阅读要衔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城南旧事》,《学小苗和小树的对话》可让学生阅读季羡林的《我的童年》,学习《祖父的园子》可推荐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学习《最后一头战象》就向学生推荐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狼王梦》《斑羚飞渡》……
2.探寻课内外有效融合的阅读方法。
(1)伏尔泰也认为: 对学生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我们经过反复地阅读实践构建了整本书的对比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
“回顾作品—走进作品—创作作品—拓展作品”。
如:《五三班的坏小子》和《淘气包埃米尔》的阅读教学
第一步:回顾作品。这两本书哪里让你印象最深刻?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表达。然后出示涵盖主要内容的相关题目,回顾内容。交流学习阅读卡的制作方法,鼓励学生养成记录积累的好习惯。
第二步:走进作品出示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图片。交流典型人物的外貌描写。抓住两本书中动作、心理、性格等描写的特点,体会作品在表现人物方面的精妙。寻找两部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作品表现人物的方法。
第三步: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第四步:课外拓展。推荐阅读作品。观察身边的小伙伴,学着书中的方法,写一写。
(2)初步总结了几种整本书的阅读方法:
精读法: 对有价值的中短篇书集中精力细读,读书时口到眼到到手到,边读边思考。选读法: 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读,读时目光只扫描关键词句,拎出主干,忽略枝叶。浏览法: 对篇幅较长的书籍,只作一目十行式的浏览。批注法: 眼手脑协同作战,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摘录法: 每天摘抄课外个好词好句,并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
记得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在所有起舞的日子里,让我们为了共同的语文教育梦想,守望共同的语文教育情怀,探索群文阅读教学价值,照亮语文教学之路。群文阅读教学,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