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幼儿生态启蒙教育之本真方式
南阳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园长贺晓红
我园从1998年起确立“特色办园”, 先后经历了环保教育、环境教育、到现在的生态启蒙教育。作为实验基地完成了相关国家教育科学课题子课题研究,获得了省级、国家级绿色学校的称号,出版了我园教师编写的幼儿环境节日教师用书, 我园教师做主持人申报结项了多个相关省市级课题均立项结项获奖 特别是从去年8月至今,幼儿园以近10人为主组成的生态启蒙教育研发团队和全体教师一道不断探索生态启蒙教育的方法、自我研修、小组研修、集体研修 。
我们已经又申报了教育科学规划省、市级课题“环境教育园本课程体验模式的实践研究 ” “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课程文本开发的行动研究”“以垃圾源头削减为主题的幼儿生态道德教育实践研究”等待立项。我们积极创新生态启蒙教育的思路和模式,在全园、在班级以不同的形式实施了生态启蒙教育园本课程。
一、生态启蒙教育产生的背景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人类也获得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是由于人类发展观的不合理,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获得是以牺牲环境为巨大代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危机和人口激增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栏路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2015年国家颁布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积极培育生态启蒙,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生态文明素养是未来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这一素养的高低也是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因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唤,生态启蒙教育应时代需要而生。
二、幼儿生态启蒙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生态价值观形成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是生态文明素质形成的初始阶段。生态启蒙教育应趁早从学前教育奠基阶段抓起。那么什么是幼儿生态启蒙教育?
(一)概念:幼儿生态启蒙教育就是:以初步形成幼儿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生态素养为目标,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原生态、开放、多元、真实的环境,采用体验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选择适宜幼儿的生态启蒙教育内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幼儿的内心和行为中去,最终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信念、最终养成自觉生态行为的基础性、整合性、启蒙性教育实践活动。
(二)目标: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都有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明确提出教育目标:“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目标中提出“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社会领域目标中明确提出了“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其实仔细研读幼儿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发现在在目标的表述上较多地使用了 “体验”、“感受”、“喜欢”和“乐意”等词汇,从中我们看到生态启蒙教育突出了情感、兴趣、态度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因此,生态启蒙教育不仅要让幼儿掌握环境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他们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因此,幼儿生态启蒙教育应以生态情感的培养为核心。
目标定位不能只让幼儿僵化地记忆生态环境知识,却不能从内心理解人与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不能主动关心保护环境。积极性生态启蒙教育的最终结果必须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上。虽然强调情感、态度,并不代表不要求行动,两者互不矛盾。
内容:启蒙、幼儿园课程教育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体发育迅速,喜爱自然,幼儿对自己周围的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索周围环境,生态启蒙教育正好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是对于这个神秘而且复杂的世界,幼儿毕竟是懵懵懂懂,幼儿知识经验少,理解能力差, 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对环境的概念很模糊,那些脱离幼儿实际生活的环境问题往往使幼儿难以分清对与错,无法理解一些深奥、晦涩的环境知识,所以,教师应该成为引导者,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内容应是浅显、易懂,不深奥、不晦涩、是一种让孩子们自然吸收、随兴趣自然发展的启蒙教育,应该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粗浅”两字入手,选择易于理解的内容。这就是启蒙性。
周围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自然环境、自然活动内容就很广泛,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阳光雨露、蔬菜果实、土地空气、光阴变幻、四季流转等。都是很好的内容。
周围生活就是日常活动中的衣食住行等人文环境。动物、植物、大气 、能源 、土地、空气、水 、噪音 、电 、垃圾 、人口、旅游、 人居 、 粮食、生物多样性等都可进行,选择要全面,不能太单一。
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具体条件、情况,选取适宜的内容。 在今年省教育厅举办的南阳市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我园展示了原创的大班生态教育活动——“大纸箱、小纸盒。” 选取幼儿生活,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废弃的纸箱、纸盒 ,方便准备,易于组织。 那么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垃圾”、“水”、“电””“花草树木”、我们居住在南阳,南阳白河水怎么样、居住在农村,身边的庄稼都是很好的因地制宜题材。
(四)方法:一般可采用观察、游戏、故事、体验、考察、绘画、歌曲、录像、实验等形式,引导幼儿认识环境,保护环境。采用方式方法坚持的原则是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形式多样方法、与教育内容相吻合。
三、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现实的情况是现在幼儿园都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并不断进行实施。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按照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课本中心”进行,教师主宰课堂,幼儿被看作容器,教师生硬地把知识装进幼儿的大脑,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把幼儿束缚在狭小的教室里, ,通过说教、讲授的形式向幼儿传达生态启蒙教育的理念,对幼儿灌输环境知识。虽然活动过程中也会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让幼儿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去了解生态方面的知识和启蒙准则,一些大的活动看似轰轰烈烈,但是真实的教育效果不佳,造成幼儿虽具备一定的生态启蒙知识、意识,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浅层次的理解上,使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脱节。。追求知识化、形式化,教学方法单一、死板的。结果是孩子“光说不做”,意识是意识,行为是行为,意识和行为是相互脱离的。即使知道一些环境知识,但是实际中常会出现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引起我们的反思。
(二)原因:
生态启蒙意识和行为完全脱离、实践效果不佳、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体验”的真谛,教师忽略了生态启蒙教育的本真实践方式——体验,与主题相关的角色扮演、音乐、体育等幼儿亲身体验性的游戏成分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少,教师不擅长营造幼儿“启蒙体验场”,不能形成“图景式思维活动”,没有真正内化、运用好“体验”这一生态启蒙教育的本真实践方式。最终影响了生态启蒙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科学探究这一科目,其中目标3教育建议是: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如: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这里面讲到了参观、考察、种植、饲养就是体验。而我们实践中的存在的问题恰好在方式方法上。因此,今天我重点来说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那么到底什么是体验?
四、幼儿体验式生态启蒙教育
1.《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的描述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体验是一种学习方式。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名言: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我理解了,我就学会思考了;我思考了,也就学会创新了。
她所倡导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不闻不如闻之,闻之不如见之,见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体验式学习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人大卫.科尔博完整提出。他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认为这种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
我们通常将传统学习方式比喻成“观摩游泳”,将体验式学习方式比喻成“自己游泳”。传统学习通过教师和书本讲解正确姿势,但是无论如何细致讲解、无论多少次的观摩,学习者若不亲身体验是学不会游泳的。而体验式学习就是让你亲自下水,在摸索中与教练不断沟通,发现自己的盲点,总结姿势技巧,学习主体是自己,而池边的教练只是一面镜子,为你的表现不断作出回馈及鼓励。由此看来,体验式学习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种最基本、最自然的学习方式之一。
那么,孩子们需要体验些什么呢?让孩子去体验真实的生活。要知道体验的过程就是生活本身。孩子本来有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在他们生活的生态环境中,进行自然的体验,不过多干预。针对都市社会带来的问题,要体验自然、体验生存,就要尽可能地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参加探秘、远足、旅游、野炊、体能训练等活动。
当然,每个孩子的体验都是独特的,都加入有他们自己的情感。比如一场暴雨袭来,大人们可能体验到房子被淹的艰困,而孩子们却可能体验到戏水的快乐和新鲜,这也许不是大人们所希望的体验,但孩子们是在自然发展中长大的。其实,知识并不带有完全的普遍性,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获得都必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他们所获得的是知识和情感结合的一种感悟和体验,这种体验是因人而异的,是独特的,也是唯一的。
我们知道3—6岁的孩子,生活经验贫乏,思维形象具体,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他们认识事物的水平仍处在感性认识阶段。缺少了具体形象的事物,孩子们很难理解与掌握事物的特征与含义,单纯的知识讲授不能成功地将孩子的知识、态度与认知过程转化为实际行动。无论知识灌输,还是苦口婆心的说教都与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相违背。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说教式、空讲大道理的教育方式,不能干巴巴地说教,要调动孩子的所有感官,走出活动室,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们亲眼看到,与同伴一起进行观察、思考与交流。孩子们在多样化的环境中通过直接的、亲身的体验才会感觉有趣,愉悦,感性认识增强了,自然就变为行动。
幼儿的体验式学习实际上就是幼儿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而这一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
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揭示:幼儿的学习是同幼儿的每日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每天的生活就是幼儿学习的内容,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幼儿学习的方式也必须在特定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来进行,如果缺少了动手、动体、动脑的机会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学习。幼儿的这种动手、动体、动脑其实就是体验。从心理学上说把认知和情感分开是不可能的,幼儿的学习与亲身体验也是分不开的。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体验所涉及的感官愈多,就愈令人难忘,认知活动才愈有效。
体验对心灵的震撼,对行为的改变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比拟的。
一句话概括地很好“一次体验胜过一百次说教。”
体验式生态启蒙教育顺应幼儿心理发展过程,让孩子们摆脱那种“服从式”、“命令式”教育下的灌输式学习,而伴随愉快的心情去完成一种“体验式学习”。 那么体验式幼儿生态启蒙教育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五、体验式生态启蒙教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幼儿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3~6岁的幼儿正值生态启蒙意识、情感和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生态启蒙素养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需要幼儿积极主动的实际体验才可内化为幼儿自身的生态智慧,这一时期如果重视幼儿的生态启蒙教育,通过体验的方式进行,就会给幼儿的童年时代留下对待生态环境的清晰、美好的影像,成年后就会内化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绿色伦理观念、情感和行为,对幼儿生态文明素质的形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生态文明素养是作为未来公民的幼儿的基本素养之一,通过开展各种体验式教育活动,诱发幼儿内部的生命感动、震撼幼儿的心灵,帮助幼儿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让幼儿学会热爱、感激、敬畏与尊重生态环境,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还给幼儿一个健康、绿色、快乐的童年。
(二)有利于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因为生态教育活动不仅仅是科学、社会领域的教育活动,与其他领域、一日生活联系紧密,一般呈现的都是以生态启蒙为主题的综合活动,在此活动中,要进行观察、操作、表达、小组分工协商,要进行探究、体验,激发了幼儿好奇心、探究欲,在此过程中专注、认真、积极、主动、细心等良好学习品质得以培养,仁爱、尊重、感恩、悦纳、奉献、利他、包容、和谐、规则、自律、合作、创新、责任、善待等初步形成,所以说体验式幼儿生态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健康全面发展、整体素质的提升。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生态教育宗旨的实现路径,是幼儿生态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途径及教育方式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着生态启蒙教育的水平。如何在生态体验教育理念下,顺应幼儿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的天性,是幼儿园进行生态启蒙教育课程必须思考的问题。既然“体验”的价值这么大,那么我们在生态体验教育到底该如何进行体验?体验的具体方式有哪些呢?
六、本真体验方式
(一)行为体验:就是倡导幼儿走出活动室,通过调动幼儿各种感官,让他们直接地观察、触摸、聆听、闻嗅、操作、交流,使幼儿与物体和外部世界直接相互作用,通过幼儿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直接体验,让幼儿获得生态启蒙知识,培养生态启蒙情感,积累相关经验,逐渐形成生态启蒙行为。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大部分3-6岁幼儿喜动不喜静,精力旺盛,情感多变、好奇心、可塑性强,喜欢操作,而行为体验正是让幼儿亲身经历、动手实践操作,是一个动态开放、生动鲜活的实践过程,恰好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所以行为体验是幼儿生态启蒙理念、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形成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行为体验,幼儿直观的印象才深刻、感受才强烈、对幼儿的影响才深远,幼儿的启蒙认知水平才会得到有效提升。
所以,组织幼儿参与户外活动,是生态启蒙教育体验教学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春游、种植、收获活动是幼儿最期盼、最快乐的行为体验活动。根据其具体活动安排,有选择性地组织。这是我们带孩子们外出观察塑料垃圾堆、看桃树、梨花或者种小树、给小树浇水、植绿草;采摘草莓、西瓜、黄瓜、向日葵;掰玉米,挖红薯, 挖出了大红薯孩子多自豪。刨花生、收石榴;收白菜、拔萝卜等。在此体验过程中,幼儿要观察、要动手,要学习摘、掰、刨、拔等多种收获方法,通过出力流汗感受到了劳动、农民的艰辛,通过浇灌培育感知蔬菜、粮食来之不易,随之热爱劳动、爱惜花草、珍惜粮食等启蒙情感便油然而生。
(二)内心体验:是在行为体验基础上所发生的逐步内化为情感的过程,是外在行为体验影响之下内心感受的进一步领会、拓展、升华。要想使外在的生态启蒙规范内化为幼儿的生态启蒙品质,并把这种品质外显为启蒙行为,必须要注重幼儿的内心体验过程。幼儿内心天真、纯净、无邪,正处在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情感的感染作用大,可塑性较强,情感丰富且容易激发,这些都为生态启蒙教育内心的体验提供了比成人更为有利的空间和条件,如果能利用幼儿的这些特点,不失时机地、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生态启蒙情感的培养,就会使幼儿形成比较稳定的、良好的生态情感品质。
体验具有情境性、开放性、个体性、贯通性、实践性、情感性、直观性的特点。要触景,才有内心情感。以我个人的体会,多年前父母还都健在时,只要因公因私去祭奠一个我曾经认识、躺着一动不动、已经去世的人,白布黑字、哀乐这种场景会使我产生一个念头:今天一定要回家看望父母。
刘惊铎教授创立的生态体验实践方式包括全息沉浸、全脑贯通、互动陶养、群集共生等形式。从本质上讲,体验强调亲身经历、实地领会、实践获得,是“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循环往复、圆融互通的相互影响过程,所以只有从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入手,幼儿才能不断获得生态启蒙知识,提升生态启蒙素养。在众多的体验方式中,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是我们在幼儿生态启蒙教育中最常用的方式,因此,在幼儿园各种生态生态启蒙教育活动中,如果能够合理、灵活、有针对性地把行为体验与内心体验相互融通使用,就能诱发幼儿的生命感动,唤起幼儿内心的真实情感,让整个生态生态启蒙教育活动事半功倍,同时也潜移默化实现了生态启蒙教育的目标。
聚焦生态启蒙教育活动,为了让体验常态化,一学年两个学期,秋期我们做“旧物交易节”,春期我们做“限水停电”及其他全园性的大活动,我们都关注孩子的体验。因为体验使得幼儿的情感发自内心,感受扎根心灵,灵魂得到滋养,意志得到锻炼,行为得以养成。所以,只有运用体验式进行生态启蒙教育才是有魅力的,才是活生生的,所产生的情感和行为才是丰富的、深刻的、坚实的、长远的、真诚的,才能够真正地成为有“根”的、融入孩子生命的、让孩子饱享健康成长的丰沛雨露与和煦阳光的教育。
心理学家戈尔曼指出:“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倾向的重要时机。”今天的幼儿是未来生态环境的主人,抓住了幼儿人生情感塑造的重要时机,传递给幼儿绿色、低碳 、循环的基本生态文明观念,唤醒、激发幼儿内心真实的生态情感,使幼儿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意识、信念与行为,促进幼儿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帮助幼儿成为健康全面发展的“生态人”的 本真实践方式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