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学生课堂“生长点”

发布时间: 2019-07-10 14:45:48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找寻学生课堂“生长点”
  
——《打电话》课堂教学实录
  
许昌市襄城县文昌小学  刘忠伟
  
  课前思考:
  
  一、研究的数据怎样选择最合适?
  
  打电话,需要让学生经历有繁到简的研究过程,需要让学生有序的探索呈现研究打电话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很多老师感觉打电话这节课不太容易,学生学起来有的一定的难度,为何难,难在了什么地方?
  
  教材呈现的问题情境,是从研究通知15人开始,然后通过分组,探索出最优方案。从通知15人研究,学生研究有难度,思维容易凌乱,既然15人的研究素材有难度,不妨从简单入手,从通知3人—通知7人—通知15人,经历由易到难的过程,感受到有序思考,逐步发现规律,这样的安排,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为何选择这3个数据,是基于打电话的核心知识来考虑。第n分钟新接到通知的人数,等于前(n-1)分钟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和,n分钟通知的总人数=(n-1)分钟接到通知的总人数×2-1。所以3.7.15.31.63这样的数据,研究起来较为简单,便于学生发现打电话背后蕴含的规律。
  
  如果仅仅选择这样接近规律的数据来研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还是有欠缺的,为了让学生思维走向纵深,更好的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可以从两方面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一方面选择逆向思考,通过研究8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人,培养学生推理思想,从而将规律内化为经验。另一方面,通过研究通知41人最少需要多少几分钟,进一步引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分组是“顺其自然”还是“营造自然”?
  
  设计打电话的方案,需要考虑尽量每个人不空闲和同一时间内做的事情同时做,按照这样的研究思路,自然存在学生分组打电话的问题。如果顺其自然的分,学生可能会考虑分成3组、4组、5组等,这样的分组过程,因为即使分3组,也会有多种不同的情况出现,在学生刚接触相关知识时,这样顺其自然的分组,会让学生思维出现凌乱,研究方向出现偏差。营造自然的分组,是从简单问题入手,不刻意的研究分组,随着研究的深入,自然形成多层机构网状图,这样的一个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层到多层,无需过多的强调分组,随着研究的深入,分组自然水到渠成。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避免了学生思维的过度凌乱,让分组不经意间变得简单,在充分的交流活动中,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1、联系生活,找寻原型
  
  师 :同学们如果想和刘老师联系,都有哪些方式?
  
  生:微信,QQ发信息,发邮件,打电话……
  
  师:打电话是平时我们经常联系的方式,今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研究打电话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2、猜测联想,构建表象
  
  师:周末,刘老师接到一个通知,这个通知需要传达给班级的31名同学,如果采取打电话方式通知,每通知1人需要1分钟,通知完全班同学,你认为需要多长时间?
  
  生1:我认为需要31分钟。
  
  生2:我认为教师可以通知3名同学,这3位同学再通知其他同学,不需要31分钟,我估计15分钟就够了。
  
  生:我感觉需要10分钟。
  
  师: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是有点难度,还记得华罗庚爷爷告诉我们的学习方法吗?
  
  生:知难而退。
  
  师:对,知难而退。遇到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一起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3、找寻策略,搭脚手架
  
  (1)通知3人,找寻最优。
  
  师:如果我们不通知31人,而是通知3人,应该怎样通知,请你设计出打电话的方案。
  
  学生设计方案
  
  师: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你设计的打电话方案?
  
  生1:我是这样设计的:刘老师打电话给第一名同学,然后第一名同学给第二名同学打电话,第二名同学给第三名同学打电话,一共用时3分钟。
  
  生2:我也是用时3分钟,但是我是用画图的方式
  
  生3:我和他画的图不一样。
 
  
  师: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师:用符号和流程图来表示更加简洁和明了,(板书:要简洁)看来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设计方案,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生4:老师,我不赞同他们的设计方案,我的设计方案用时两分钟,第一分钟,老师打电话给1号同学,第二分钟,老师打电话给2号同学的时候,1号同学同时打电话给2号同学。
 
  
  师:为了便于大家跟家清楚的看明白你设计的方案,可以在图中标时间。
  
  (板书:标时间)
 
  
  师:节约了一分钟,这一分钟节约在了哪里?
  
  生1: 3分钟的设计方案,有人空闲,2分钟的设计方案,每个人都要通知,没有人空闲。
  
  师:不空闲,同时做。这样的学习内容以前我们也遇到过,还记得是在学习什么知识的时候吗?
  
  生1:烙饼问题。
  
  生2:沏茶问题的时候,也应用了不空闲,同时做。
  
  生3:没有人空闲,这样的方案设计出来才是最省时间的。
  
  师:要想设计一个打电话省时间的方案,你会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生:想设计一个好方案,需要让每一个知道信息的人都“不空闲”,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才会节约时间。
  
  师:对,不空闲,是我们在设计最优方案时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板书:不空闲)
  
  (2)通知7人,构建模型。
  
  师:如果刘老师通知7名同学,最少需要多少时间,请你设计出打电话的方案。
  
  师:我们请几位同学介绍设计的方案。
  
  生1:我设计的方案用时4分钟,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分钟,老师给1号同学打电话;第二分钟,老师给2号同学打电话,1号给3号打电话以此类推,一共4分钟。
 
  
  生2:第三分钟的时候,1号和老师不是空闲了吗,不是最节约时间的方案。
  
  师:老师观察有一位同学设计的方案是这样的,看到他的方案,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1:需要标注上时间,这样更清晰。
  
  生2:不能有遗漏,需要通知7个人,忘记通知6号同学,有遗漏。
  
  生3:应该按照顺序,第一分钟,老师通知1号同学,第二分钟,老师和1号同学分别通知2号和3号,第三分钟,老师和1号、2号、3号同学分别通知4号、5号、6号、7号同学。
  
  师:刚才同学说的非常好,通知7名同学,确定通知的顺序非常重要。(板书:定顺序)
  
  生:老师,我设计的方案也是3分钟,但是画出的图更简洁。
 
  
  师:同学们评价下这样同学的流程图。
  
  生1:我感觉这样更清晰,很清楚的看出来每分钟通知的学生。
  
  生2:比起刚才的图,我感觉这样更简洁。
  
  生3:刚才有的同学的图有点乱,这个图更容易标注时间、确定顺序,更简洁。
  
  师:我们也可以借鉴刚才同学的画图方法,来继续研究打电话中的问题。
  
  (3)通知15人,探索规律。
  
  师:按照刚才的方式,如果通知到15名同学,请你和同桌合作,设计出最省时的方案。
  
  学生同桌合作,设计方案
  
  师:和别人分享学习,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可以在分享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方案。
  
  生1:我和同桌介绍我们的设计方案。我们小组用时5分钟。
 
  
  生2:我不赞成他们的方案,通知15人就可以,他通知了17个人。
  
  生3:我们的方案是这样的:
 
  
  生4:我不赞成他们的方案,第4分钟,一共有4人空闲,这不是最省时的方案。
  
  师:要想最省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一定不能有人空闲!
  
  师:同学们可以继续分享你们小组的方案。
  
  生1:我们的方案用时4分钟,第一分钟,刘老师打电话给1号同学,第二分钟,刘老师和1号同学分别打电话给2号同学和3号同学,第三分钟,刘老师、1、2、3号同学分别打电话给4、5、6、7号同学,第四分钟,刘老师和1——7号同学分别打电话给8——15号同学。
 
  
  生2:我们小组的设计方案和他们一样,但是我们认为前三分钟和前面一样,所以就不用介绍前三分钟。
  
  师:学习数学,我们就要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和方式来介绍想法,这也是一种优化。
  
  生1:我发现第四分钟得到通知的有15人。
  
  生2:不是得到通知的有15人,而是得到通知的总人数是15人,第四分钟有8人在通知,应该新通知了8人。
  
  生3:第四分钟知道信息的人有16人。
  
  师:知道信息的总人数有16人,第四分钟知道信息的有15人,怎么会有一个人的差别?
  
  生1:因为老师不要通知。
  
  生2:知道信息的总人数里面包括老师,通知的总人数不包括老师,所以每次都会有一个人的差别,比如第三分钟,知道信息的总人数有8人,但是接到通知的总人数有7人,老师不需要通知自己。
  
  师:通过同学们的辨析,我们明白了两种量:知道信息的总人数和得到通知的总人数,并且区分了新通知的人数和接到通知的总人数。我们继续梳理前几分钟的相关信息,(出示表格),看看能不能发现发现里面蕴含了怎样的规律。
  
  表3-1
 
时间 第一分钟 第二分钟 第三分钟 第四分钟
知道信息总人数        
得到通知的总人数        
 
  时间第一分钟第二分钟第三分钟第四分钟
  
  知道信息总人数
  
  得到通知的总人数
  
  学生讨论交流。
  
  生1:第一分钟知道信息总人数是2人,得到通知总人数是1人;第二分钟知道信息总人数是4人,得到通知的总人数是3人;第三分钟知道信息总人数是7人,得到通知总人数是8人;我发现知道信息总人数是-1=得到通知总人数。
  
  表3-2
 
时间 第一分钟 第二分钟 第三分钟 第四分钟
知道信息总人数 2 4 8 16
得到通知的总人数 1 3 7 15
  
  时间第一分钟第二分钟第三分钟第四分钟
  
  知道信息总人数24816
  
  得到通知的总人数13715
  
  生2:我发现:后一分钟,知道信息的总人数=前一分钟知道信息的总人数+得到通知的总人数。
  
  生3:我发现:第一分钟知道信息的总人数是2人,第二分钟知道信息的总人数是4人,第三分钟知道信息的总人数是8人,第四分钟知道信息的总人数是16人,后一分钟的总人数是前一分钟总人数的2倍。
  
  生5:他说的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就是1×2=2,2×2=4,4×2=8,8×2=16.
  
  生6:我做个补充,在他刚才总结的基础上,每次减去1,就是接到通知的总人数。
  
  4、沟通联系,应用规律
  
  师: 六一儿童节,刘老师接到一个通知,刘老师有一个通知需要传达给班级的41名同学,如果采取打电话方式通知,每通知1人需要1分钟,通知完全班同学,你认为需要多长时间?
  
  生1:我认为需要6分钟,依照刚才的规律,第五分钟能通知到32-1=31人,第六分钟能通知到64-1=63人。
  
  生2:第六分钟能通知63人,所以41人更不是问题。
  
  师:我们再来逆向思考,解决一个更难的问题。像刚才哪样,8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名学生?
  
  生1:可以按照刚才的方式,七分钟可以通知128-1=127人,八分钟可以通知256-1=255人。
  
  生2:我感觉可以这样思考:1分钟知道信息的2个人,两分钟知道信息的是2×2;三分钟知道信息的2×2×2,八分钟就是2×2×2×2×2×2×2×2=256人,再减去刘老师,应该是255人。
  
  师:我们再来一起梳理刚才同学的方法,1分钟知道信息的2个人,就是1个2,两分钟知道信息的就是2×2,两个2相乘,3分钟知道信息的就是2×2×2,3个2相乘,4分钟知道信息的是2×2×2×2;接续推下去,8分钟知道信息的总人数就是8个2相乘。
  
  5、延伸拓展,感悟思想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打电话中蕴含的数学问题,这类数学问题如果我们继续思考,其实也很有意思,如果我们继续这样打电话。就会有下面的数据出现。
  
  第 9 分钟:       512   人
  
  第10分钟:      1024   人
  
  第11分钟:      2048   人
  
  第12分钟:      4096   人
  
  第13分钟:      8192   人
  
  第14分钟:     1 6384  人
  
  第15分钟:     3 2768  人
  
  第16分钟:     6 5536  人
  
  第17分钟      13 1072  人
  
  第18分钟:    26 2144  人
  
  第19分钟:    52 4288  人
  
  第20分钟:   104 8576  人
  
  ……
  
  30分钟:10 7374 1824人
  
  第31分钟,就可以通知全国的13亿人。
  
  师: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原型,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鸡生蛋,蛋孵鸡,鸡再生蛋,蛋再孵鸡。”这就是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倍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