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以下简称“全面改薄”)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教育、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快推进,切实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一、认真摸底,科学规划
摸清底数,掌握学校办学条件需求情况是科学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一是深入调研,细化办学条件标准。省教育、发改、财政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基层学校,了解吃透情况,对国家基本办学条件底线标准20条进行了具体细化,使各地和学校有了操作的具体尺度。二是全面排查,掌握需求。为摸清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按照省里统一安排,109个县(市)教育部门抽调基教、发规、人事、师范、装备、电教等人员组成若干工作小组,分片包乡(镇),深入到每一所学校,对照标准,逐个学校排查办学条件的现状和缺口情况,对教学和生活条件需求立帐建册,为“全面改薄”工作的实施打下基础。三是认真测算,科学制定规划。各县(市)在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各县(市)按照细化底线标准,遵循“节俭、安全、实用、够用”和“补短板,兜网底”、“一校一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逐校核实办学条件缺口,制定项目规划,并由省辖市教育、发改、财政部门进行审核,省教育、发改、财政部门组织人员几次逐县(市)、逐校、逐项目进行审核、修订,汇总形成我省“全面改薄”2014-2018年项目规划,经省政府审定后上报国家三部委备案通过。根据我省2014-2018年五年规划,全省“全面改薄”项目规划覆盖109个县(市),项目学校22824所。项目规划投入资金267.91亿元,其中,中央专款159.82亿元(中央薄改计划专项资金135.04亿元、统筹的其他中央专项资金24.79亿元),地方财政资金106.47亿元(省级42.4亿元、地市级1.38亿元、县级62.69亿元),其他资金1.62万元。用于校舍建设投资213.47亿元,购置图书、课桌凳、计算机、教学仪器设备等投资54.43亿元。
二、高度重视,强力推进
各级政府重视,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是我省“全面改薄”工作扎实推进的重要基础。一是纳入省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省政府将“全面改薄”列入2015年河南省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徐济超副省长多次批示,并听取汇报。2014年9月,在省政府召开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和工作推进会,就抓好“全面改薄”徐济超副省长亲自到会并部署安排。11月,徐济超副省长又主持召开了有关部门参加的省长办公会,研究解决“全面改薄”有关问题。二是层层建立协调领导机构。为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省政府成立由省政府副秘书长为组长,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扶贫办、编办一名领导同志为成员的河南省“全面改薄”工作协调小组。在教育厅内部成立了由分管厅领导任组长,人事、发规、财务、基教、师范、体卫艺等处室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全面改薄”工作领导小组,抽调4名同志专职工作。各省辖市、县级政府也都成立相关协调机构,加强领导和管理;在市、县教育部门成立领导小组,组成项目实施办公室,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做好本地区“全面改薄”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等工作。三是加强指导。省教育、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把落实好“全面改薄”工作作为当前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先后2次召开规划制定、项目推进会,2次召开管理系统应用培训会,提要求,抓质量,促进度。各省辖市、县(市、区)在摸底调查、制定规划、筹措资金、项目建设等方面,结合当地实际,明确组织管理机构和责任人,整合各方面力量,有序组织推进。
三、建章立制,规范运行
为规范“全面改薄”的各个环节,加快进度,规范运行,我省建立四项制度,用制度去管事管人,立足保障质量,着眼防范风险。一是建立双月报制度。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县(市)每两个月在网上填报本地的工作进度,省辖市审核汇总后,上报省里进行统计汇总。二是建立通报制度。省里及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和各地工作简报,及时了解各地的项目进度,对工程进展快、质量高的地方进行表扬,对工作不力进度慢的地方进行通报批评。三是建立督导检查制度。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每年6月份和12月份开展两次省级督查,随机抽查校舍建设和装备类项目,重点考察项目进度、招投标机制、质量状况,检查结果向省辖市政府和公众进行通报。四是建立奖罚制度。为督促县(市)加快项目实施和资金支付进度,省财政厅、教育厅把项目进展情况和绩效情况作为下一年度资金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作不力的地方将被扣减下年度改薄资金。同时,结合年度绩效考核情况,对投入大、进度快、质量好、如期实现工作目标的县(市),给予奖励;对不能按时完成项目规划的,扣减下一年度补助经费并通报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