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科
高职高专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职高专奖项 > 第六专题(综合研究、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发布日期: 2017-02-23 15:11:51

【字体: 】 【关闭窗口】 【打印该页】
  

高等职业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王卫东  罗全胜  谭建领  万朝阳  薛建荣  陈  诚  闫国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教育也逐渐实现了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各个学校的资源都是相对孤立的,很难实现校际间的共建共享;信息化教育资源质量不高,重复建设严重,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够,这些问题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都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2013年由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三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主持的《职业教育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库》获得教育部立项,主持院校跨区域联合全国17所高职高专水利院校、13家代表水利行业先进水平的企业组建项目建设团队,于2015年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联合验收。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项目,与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互为促进,探索形成了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一、主要研究成果

(1)基于国家信息资源标准,制定了优质教学资源技术标准

梳理和归纳以数字资源以及数字资源共享为主题的系统相关知识,明确教学资源定位,界定优质教学资源的内涵与特征、优质教学资源分类;对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依据资源库使用对象和使用形式,基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需要,借鉴现行国家信息资源标准,建立了统一的教学资源技术标准。

2基于优质资源建共享,构建了教育资源建设运行机制

从加强宏观调控、健全资源建设、发挥技术优势三方面总结出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策略;从环境、政策、共享、支持、联盟、保障、研究、搜索、鼓励九方面实践总结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构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持续更新的建设机制与长效运行机制。

3)基于优质资源建设实践建立了教学资源评价认定标准

研究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分析评价法和跟踪评价法等教学评价方法,构建以教学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指标作为教学资源评价的通用指标和教学内容适用性、可用性作为专用评价指标,建立既可以判断教学资源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也可以判断教学资源在改进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价值的优质教学资源评价认定标准。

二、成果解决的关键问题

(1)技术标准不统一、自成体系形成“资源孤岛”

教学资源在制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发行为规范、制作内容要求、管理平台功能和对资源数据标准的支持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各院校的教学资源系统结构基本上是封闭的,资源逻辑关系和建设模式不尽相同,很大程度上互不兼容,形成”资源孤岛”,难以适应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分布式建设和使用,网络优势难以发挥。

(2缺少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持续更新的长效机制

共建共享建设涉及多个院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是一项跨地区、跨院校的系统工程。如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长效运行机制,并通过有效的管理体制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许多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如何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促进参与各方形成全力是解决教学资源共建,促进教学资源共享的关键。

3)资源无序化建设造成优质教学资源结构性匮乏

信息化资源建设缺乏标准规范和统筹规划的有序引导,造成资源泛而杂的无序状态,使得真正适合老师和学生使用的优质资源缺乏,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资源很多,如提供教师“教”的资源多,学生学的资源少;展示知识的多媒体课件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资源少,呈现优质教学资源结构性匮乏。

三、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建立“政府主导院校主行业协调平台支撑”的共建共享机制

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各高校联合构建一个管理机构作好顶层设计和资源平台建设,以学校为主体作好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工作,由行业协会(或行业主管部门)作好协调工作。纵向的调整由校际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构实施,主要解决校际问题;横向的调整主要由校内教学资源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完成,主要解决校内问题。政府主导搭建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为一体的资源管理与辅助教学平台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支撑。

2)创新“学校主导、项目负责、分区管理、行业协调、建用结合”的建设机制

学校主导:学校作为资源库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不同地域学校在师资资源、合作企业资源、各种素材资源的独特优势。

项目负责:子项目负责人是参建学校建设任务的实际承担者,也是子项目建设任务的具体责任人,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实施和建设资金管理,同时负责教学资源库的推广和使用。

分区管理:针对项目参建院校地域分布广、环境差异大、建设任务重的特点,将参建院校按地域分区负责,分区管理,统一协调,兼顾不同区域的特色和优势。

行业协调:利用行业主管的管理职能,搭建新的管理体制下校企合作的桥梁,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推动资源建设和成果推广。

建用结合:资源库建设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资源的建设过程也是资源的使用过程。通过使用来反思建设的成效,积累建设与推广的经验,不断提高资源的建设质量。

3)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评价认定标准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建共享

在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基础上,借鉴有关国际和国家标准,制定资源和数据的分类方案、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数据格式、交换协议、资源组织和数据封装等技术标准,使平台中的资源可以相互兼容、复制、扩张、交流和移植,打通“资源孤岛”现象,为资源共建共享奠定技术基础。采用指标体系法构建优质教学资源评价认定标准作为教学资源建设指导和教学资源入库标准,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成果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1)建立“政府主导、院校主体、行业协调、平台支撑”的共建共享机制。

(2)创新“学校主导、项目负责、分区管理、行业协调、建用结合”的建设机制。

(3)基于共建共享和优质资源建设要求,制定了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和评价认定标准。

、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1)在项目研究成果指导下,2013年7月水工专业教学资源库获得教育部立项(教职成函[2013]9号文),中央财政投资600万元,参与院校自筹1000万元,经过2年建设于2015年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联合验收。

(2)项目研究成果指导校内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2013年我校5门课程获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8门课程获教育部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015年2门课程获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

(3)2015年,项目负责人王卫东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邀请,在校长联席会年会“‘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新生态”分论坛上做了《面对“互联网+”人才培养信息化的制度创新与实施》专题发言,并作为沙龙专家与代表们互动答疑。

(4)项目负责人作为专家参加教育部组织的2016年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研讨会并做了典型发言;受江苏省教育厅邀请作为专家参加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并作专题讲座;2014~2015年受省内外23所高职院校邀请进行教学资源建设专题讲座,研究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推进了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5)成果推进了17所参建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并受到其它高职院校来访者的高度评价。被湖北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水利职业学院、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水利高职院校先后借鉴或引用,普遍反应成果的应用“提高了教学资源建设水平,进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加强了学生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