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科
高职高专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职高专奖项 > 第六专题(综合研究、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发布日期: 2017-02-23 14:51:08

【字体: 】 【关闭窗口】 【打印该页】
  

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成果主要解决问题

1、设计学生心理调查问卷,多形式、多途径调研,调研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

2、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如自卑心理严重、抗挫折能力低、情绪调控能力差、心理稳定差、思维容易极端等,建立完善的“心育护航育人才”的心理素质育人机制,构建高效的“六体联动”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党政、学团、系院齐抓共管,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避免学生心理极端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问题解决方案

(一)问题解决方法

本项目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心理干预法、数理统计法、自然教学实验法、文献综述法等方法,着力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机制和实践模式问题。

1、问卷调查法:项目组设计心理问卷进行调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及特点。

2、访谈法:项目组对项目承担单位的党总支书记、辅导员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难点和建议等。

3、心理干预法:项目组采取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避免发生心理极端恶性事件。

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心理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全面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及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

5、自然教学实验法:项目组采取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运用自然教学实验法,探讨心理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渠道效应。

6、文献综述法:收集和分析“心理素质教育”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方法。

(二)问题解决思路

1、通过文献综述等方法,综述分析国内外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实践经验。

2、采取问卷调查、访谈法、心理干预等方法,调研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3、总结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4、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研究对象,总结其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机制和“六体联动”实践模式。

5、将研究成果在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郑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推广应用。通过师生回访和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四所院校约7万名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提高,未发生一例学生心理极端恶性事件。

三、创新点

(一)建立了“心育护航育人才”的学生心理素质育人机制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大的课题。本项目研究视角独特,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师资队伍、经费保障、实验室和活动场所等6个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心育护航育人才”的学生心理素质育人机制。

(二)创新性地构建和实施了“六体联动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模式

本项目着力从物质保障体系、队伍建设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危机干预体系和协作关爱体系等六个方面,开展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化、专业化的心育改革实践,改革方案切实可行,并创新性地构建和实施了“六体联动”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模式,成效显著。

(三)实施特色心理辅导,技能大赛屡创佳绩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素质高、技能高”的“双高型”人才。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如抗挫折能力低、心理稳定性差等,开展技能大赛特色心理辅导,每年为近200人次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成效显著,使得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凭借扎实的功底、娴熟的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屡创佳绩,2013年至2015年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7项,省级一等奖39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17项。最终使得学生成为各行业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实施效果

(一)建立了完善的学生心理素质育人机制

1、成立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领导小组;

2、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机构;

3、制定健全的工作制度;

4、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团队;

5、设立年生均10元专项经费保障制度;

6、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各类实验室和活动场所。

(二)构建和实施了 “六体联动”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模式

1、物质保障体系

(1)落实设施保障,一次性投入26万元,建成200 ㎡的心理咨询中心,包含沙盘游戏室、心理宣泄室等8个主题功能室。

(2)优化心理咨询的内外环境。

(3)完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

2、队伍建设体系

(1)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包括4名专职教师和89名以各系党、团总支书记和辅导员为主导兼职教师,其中1名国际心理催眠治疗师,4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12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2)建立以各系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协会会员为主体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队伍,包括400余名心理委员和600多名心理协会会员。

(3)加大心理业务培训力度,年均培训1300余人次。

3、宣传教育体系

(1)实施“心理情境体验式教学”,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包括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公共课,每年5000多名学生上课,教学效果优秀;每学期开办3-5次专家专题讲座;编写符合高职生特点的心理教材5部等。

(2)坚持“百花齐放”,开展多元化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利用广播、网络、专栏等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举办心理素质训练营、心理电影赏析等活动;对不同心理需求的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如“魅力女生”专题讲座、新生适应心理沙龙等,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得到显著增强。

(3)尊重“个体差异”,积极开展高职特色的心育活动。包括技能大赛特色心理辅导,每年为近200人次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成效显著,2013年至2015年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7项,省级一等奖39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17项;开展“高职生自卑心理”专题研究,每年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为近1000人次的自卑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4、咨询服务体系

(1)通过面谈、QQ、热线等方式开展个体咨询,年均咨询个案1000余人次。

(2)每年开展3000余人次的团体心理辅导。

5、危机干预体系

(1)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2)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教育;

(3)进行学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危机数据库;

(4) 对“重点关注学生”实施动态管理。近三年,为“重点关注学生”提供心理危机干预辅导400余人次,避免了学生心理极端恶性事件的发生,极大地保障了校园和谐、安定。

6、协作关爱体系

加强家校联系、部门协作、师生互爱、同学互助,全员参与,共同为学生构筑坚实的心理安全防线。近三年来,有36%的学生心理异常情况是由辅导员、任课老师发现并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的。

五、论文发表

发表心理素质教育类成果论文12篇,其中2篇CSSCI,1篇EI,8篇北大中文核心等。如《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个案分析》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职业技术教育》上,并获得2016年河南省教育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六、推广应用价值

1、本项目在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直接改革实践,创新性地构建和实施了“六体联动”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模式,成效显著。

    学院的“重点关注学生”比率逐年下降,从2013年的1.86%下降到 2015年1.32%,经过心理干预后转向普通学生的转化率逐年提升,从2013年的85.79%提高到2015年96.25%,未发生一例学生心理极端恶性事件。

2、在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郑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推广应用,总体效果良好。

    三所院校的“重点关注学生” 比率平均从2014年的1.92%下降到 2015年1.46%,经过心理干预后转向普通学生的转化率平均从2014年的84.14%提高到2015年92.75%,未发生一例学生心理极端恶性事件。

3、四所学校约7万名学生直接受益,心理素质普遍提高,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最终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本项目着力解决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机制和实践模式的重点问题,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七、成果支撑

    1、发表相关科研论文12篇,其中2篇CSSCI,1篇EI,8篇北大中文核心等。

    2、完成相关省、厅级教学质量工程17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获省级精品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说课》获第十九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二等奖等。

    3、获得省、厅级奖励16项。如《5312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和适应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获河南省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90后”高职新生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等。

    4、完成相关科研、教改项目27项。如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职新生适应问题的实证研究》,河南省科技厅项目《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等。

    5、参加继续教育培训7项。如温娟娟等5名老师参加的《团体心理咨询事务操作技术高级研修班》和《心理沙盘及音乐治疗技术研修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