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科
高职高专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奖项 > 第一专题(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

开展高校二级院系绩效评价提升办学效益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日期: 2017-02-23 10:50:09

【字体: 】 【关闭窗口】 【打印该页】
  

开展高校二级院系绩效评价提升办学效益的研究与实践

 

 该成果从高校管理的组织结构出发, 选取学校的16个二级教学单位为绩效评价的评价单元和研究的出发点,从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三个方面设计了投入指标体系,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学工作4个方面设计了产出指标,对2008—2015年8年来16个二级教学单位的年度综合投入、人均投入、财力总投入、教学设备累计投入、人力资源总投入、综合产出、人均产出、资金均产出展开绩效评价,形成了6本系列年度评价报告、1本综合研究报告。学校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改进了人、财、物的管理状况,调整了资源配置,进而提高了学校办学质量与效益,在学校创建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1:成果简介

 

 1.成果主要解决问题

 1.1 改革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利用效率,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量

 二级院系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是高校内部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是改革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剖析高校绩效评价、效益管理的内涵、目的和意义,提出高校绩效评价、效益管理的基本原则,探讨高校绩效评价、效益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校和各二级教学单位树立绩效管理的理念,增加绩效管理的意识,开展绩效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1.2 高校二级教学单位投入、产出效益如何科学、合理、客观地评价

 深入研究高校绩效评价的理论,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根据评价目标和初步选取的评价方法,构建了较为科学的二级教学单位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学校二级教学单位管理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 在众多的计量模型、计量方法中,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评价目标,合理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

 根据学校的特点、评价目标、数据收集的可行性,结合项目组成员的学科特点和技术优势,选取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建立绩效评价的数学模型,采用德尔菲法咨询专家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针对高校二级教学单位人、财、物的投入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情况,进行投入-产出绩效评价,准确掌握学校二级教学单位的投入、产出和综合绩效情况。

 1.4  如何利用绩效评价结果,促进学校办学效益的提升

 大数据时代,高校的各级管理人员面临纷繁复杂的办学数据。通过开展绩效评价,将办学的相关数据科学地整合于投入、产出两大系统内,尽最大可能避免管理过程中的“盲人摸象”、“一叶障目”,能更全面、客观地综合评估各个二级单位的办学情况。绩效评价不仅仅是对二级院系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简单的排序,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结果的反馈,发挥评价结果对二级院系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管理效能的指导性价值,提高二级院系办学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质量,最终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益。

 2.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案

 2.1树立绩效理念,科学设计评价工作系统流程,彰显绩效评价的实际价值。

图2:绩效评价工作流程图

 绩效评价,是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对高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的一种评价活动。开展绩效评价,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必然选择。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可以强化责任、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高校综合改革。

 项目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开展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明确了高校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以及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构建了学校绩效评价工作系统流程图,形成了“方案设计—评价—结果反馈—改善管理-修订新一轮指标体系”完整的绩效评价流程,全面推动学校管理改革、提升办学效益。

 项目最终形成了2008-2015年共计8年的系列评价结果及报告,通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与兄弟院校交流、在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术年会上以报告形式开展学术交流,身体力行、积极探索了高校二级教学单位的办学绩效评价工作。

 2.2 通过专家咨询、模型构建、数据统计与分析,开展系列实证研究,对学校的教学科研投入、产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和预测。

 项目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绩效评价量化方法的梳理和研究,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与管理实践,针对校内教学二级单位和附属医院在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分工、不同特点、绩效评价的不同要求和目的,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最终选取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模型,使评价结果能够相互印证、互为补充,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项目组于2010年采用问卷、会议等形式、咨询校内外医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咨询专家对一、二、三级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其相应的权重,形成了二级院系投入-产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其后的实践中根据专家、被评价院系、附属医院的意见建议和评价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进行了适时的调整,以便更科学、合理地评价投入产出情况。

 依托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中心、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室,于每年11月启动学校各二级教学单位(包括附属医院)的办学投入、产出各种相关数据的收集工作,利用SPSS统计软件、DEA软件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评价结论。连续积累了近8年学校的二级教学单位数据,对其进行趋势描述与分析,形成了系列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参考。

 2.3项目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将研究过程设计、工作进程、研究成果推广与学校管理实践紧密融合。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问题解决型”的研究。2010年以来,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中心(发展规划处)连续6年每年在学校年终工作会议上对各二级学院办学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分析和点评,并利用DEA法的评价结论和边际效益变化趋势、科学预测下一年度二级学院的发展趋势,对全校中层以上干部展示学校的办学投入-产出情况。一方面积极为校领导从学校层面上改革完善系列管理制度、确定管理重点、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促进二级学院根据上年度投入-产出情况,挖掘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发现自身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相对弱势、相对劣势,改革学院管理方法与手段、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挖掘办学资源潜力、提高办学效益,进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3.成果创新点

 3.1从投入、产出2个角度设计了高校二级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图3:二级院系绩效评价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文件规定,参考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资料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结合专家意见,通过课题组成员及相关专家的讨论,依据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设计了二级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组选取有形的投入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投入、财力资源投入和物力资源投入;评价采用的产出指标包括:人才培养产出、教学工作产出、科学研究产出和社会服务产出。通过一系列指标,全面把握学校的13个二级学院和3所附属医院办学投入、产出基本情况。

 投入指标体系包括人力资源投入、财力资源投入与物力资源投入等3个方面,其中:人力资源投入包含师资规模、师资职称结构和师资学历结构;财力资源投入包含人员经费、教学运行经费、科研运行经费、专项经费和其它经费;物力资源投入包含办学设施和教学设备。

 产出指标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教学工作等4个方面,其中人才培养包含人才培养规模、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科研和师资队伍优化;科学研究包含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社会服务包含经济收入、社会影响;教学工作包含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工程、教学研究、教学成果等。

 3.2  2010-2015年连续6年对二级院系进行绩效排名,提高了二级院系管理效率

 采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二级院系投入---产出绩效评价的模型,2010年12月首次开展评价工作,对2008年、2009年、2010年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评价,之后每年年终对学校的二级学院(包括附属医院)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排序以及评价,推动学校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二级学院办学效益。

 4.成果实施效果

 2010年启动了绩效评价工作后,连续5年每年在学校年终工作会议上对各二级学院办学投入—产出情况进行汇报与点评,促进二级学院根据上年度投入-产出情况,结合管理实践,改革学院管理制度、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挖掘办学资源潜力、提高办学效益,进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图4:成果研究与实施的路径图

 4.1 形成系列研究报告,为领导决策和加强管理提供参考

 5年的研究实践形成了《高校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1年新乡医学院院(系、部)绩效评价报告》《2012年新乡医学院院(系、部)绩效评价报告》《2013年新乡医学院院(系、部)绩效评价报告》《2014年新乡医学院二级教学单位绩效评价报告》《2015年新乡医学院二级教学单位绩效评价报告》等6份调研报告,共20万字,全面分析了我校各二级教学单位的办学绩效,为领导及各级管理人员决策和加强管理提供参考,促进了二级教学单位办学效益的提高。

 4.2全面掌握二级学院办学状态数据,为科学配置办学资源提供依据

 全面掌握学校二级学院办学状态数据:对学校16个二级学院办学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评价排序,促进学校探索办学资源科学、合理使用的有效途径,在过程管理中注重把握战略重点、重整资源的配置格局,激励院系加强管理,使资源从低效益的系统向高效益的系统流动,有效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布局、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4.3 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2010年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以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方面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1)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教学平台建设上新台阶

 2010年以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共计8项;获得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2项,省级卓越医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项。

 (2)科技工作实现全方位增长,科技创新实力大大增强

 2013年以来,我校科技工作从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平台团队、高水平论文、成果奖励和授权专科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增长和连续突破,不断取得可喜成绩。

 4.4论文发表及所获奖励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CSSCI3篇,中文核心期刊7篇,医学教育权威期刊3篇,促进了成果在全国的推广,提高了成果的影响力,扩大了成果的推广应用范围。成果先后荣获2项厅级一等奖、1项厅级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年度医学教育百篇优秀论文奖;先后形成了6本研究报告,共20万字,全面分析了学校各二级教学单位的办学绩效,促进了二级教学单位办学效益的提高。

 5.推广应用价值

 成果根据同一评价对象在不同年度的绩效变动情况,分析原因,查找影响办学效益的因素,探索提高办学效益的方法与途径。学校全面改革完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生、国有资产等系列管理制度,充分挖掘学校各项资源的潜力,确定管理重点,激发师生员工的创新力,推进学校实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5年的管理实践检验了项目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为学校进一步推广前期取得的研究成果、提高办学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项目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先进性,对我省提升高校办学效益、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率、提高高等医学教育质量有积极推动作用,可以为国内、省内高校加强投入-产出绩效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借鉴,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