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应用 转型发展
黄淮学院是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河南应用技术类型十佳示范高校。目前,学校占地2460亩,校舍面积57.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8亿元,各类实验室161个,馆藏各类图书268万册;设有16个二级学院,46个本科专业,在校生2.1万余人,专任教师96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96人,博士、硕士785人,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等112人。
2014年以来,学校获先后获批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教育部“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河南省双创基地”、河南省“十大创新创业典范高校”、“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转型发展走在了全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前列,发挥了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学校在推进转型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做好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
1.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2011年,围绕“怎么办好应用型大学”、“怎样培养好应用型学生”等核心问题,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育思想观大讨论活动,组织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深入行业、企事业单位深入调研、分析论证,突破传统办学和教育观念的束缚;先后邀请境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20多位知名专家来校专题指导,交流经验,并派出人员到德国的布莱梅应用科技大学和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英国的班戈大学和考文垂大学、印度迈索尔大学和夏尔达大学、台湾中华大学等10多所大学进行考察培训,借鉴了国外应用型高校办学经验,促进了广大干部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催生应用型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2.系统规划转型发展路径。在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的基础上,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对转型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在办学定位上,提出建设“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提出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学科专业定位上,提出瞄准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构建以应用性学科专业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在服务面向定位上,提出立足驻马店,面向中原经济区,辐射全国,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发展战略上,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办学”五大发展战略。这些规划凸显了学校服务面向的区域性、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发展模式的互动性。
3.科学制定转型发展方案。为了推动转型发展顶层设计的落位,学校先后制定出台了《黄淮学院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加快提升学校转型发展水平的意见》、《黄淮学院转型发展及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从指导思想、总体工作思路、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为学校转型发展确立了更加清晰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转变办学模式: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对《黄淮学院章程》进行了修订,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核心内容,写入《黄淮学院章程》并认真执行,形成政、校、企共同参与的合作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等群团组织作用,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水平。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推动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扩大二级学院自主管理的领域和范围,激发办学活力和动力。
2.组建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以“合作、发展、共赢”为宗旨,与国内外200多家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组建了“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成立联盟理事会,设立联盟秘书处和各专门委员会,通过制定合作发展联盟章程,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开展全方位紧密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资源、项目、信息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推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一体化协同创新。
3.组建行业二级学院。依托联盟,与行业企业共建了驻马店电子商务学院、达内数字艺术学院、银泰汽车学院、黄淮置地建工学院、昊华骏化学院等5个行业二级学院,组建了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中来自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比例占到60%,实现“五个共同”,即校企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人才质量、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开展研发、共同组建基地,推动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4.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与中兴通讯、德国菲尼克斯集团、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凤凰教育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了“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黄淮学院数字化设计与3D打印创新中心”、“用友ERP技术创新中心”、“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等多个产教融合平台。与河南省置地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1.6万㎡的“黄淮置地建筑技术研发中心”正在建设;国家发改委专项支持的“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5万㎡的“工程训练中心”正在实施。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形成了“共建、共享、共赢”的良性互动态势。
三、围绕产业办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升级变革
1.完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确立了“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强化校企沟通交流,建立了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校内专业设置评议制度,以及专业常态评价、动态调整等管理机制,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先后停招了小学教育、教育技术学、物理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国际教育、化学、动物科学等13个与区域产业结合不紧密、就业形势不好的本科专业;新增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网络工程、工程造价、制药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商务、金融工程、自动化、数字媒体艺术等19个与地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设不同专业方向,使之向应用型上拓展延伸。目前,学校的应用型专业已占到专业总数的86%,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达到16个。
2.构建对接地方产业链的特色专业集群。按照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要求,着力打造专业优势和特色,强化专业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和交叉融合,重点建设了信息技术类、土木建筑类、文化艺术类、管理服务类、机械电子类和化学与生物工程类6个特色专业集群,分别对接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专业链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的集群对接、相互支撑、融合发展。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1.积极开展“校企双主体培养”。与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让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将企业元素和职业标准融入培养方案之中,构建了“3+1”、“2+1+1”、“3+0.5+0.5”等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组建了“银泰电动汽车班”、“小卒动漫特色班”、“乐土游戏特色班”等企业冠名班,开展订单培养。
2.着力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与从业能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构建了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四位一体”的“模块+平台”应用型课程体系,以及专业、学业、创业、职业和企业“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文科专业和理工类专业实践学分分别达到为35%和40%。
3.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引入行业企业领域的新标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把教学内容融入设计或生产过程,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践性和适用性;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全面带动启发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着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营造创新创业新生态
学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转型发的有力抓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了以“五个融入”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为正处级建制,下设创新创业教学与研究中心、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中心、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与行业企业共同成立了“双创”教研室,组建“易团队”、“微建筑”、KAB俱乐部等12个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以及STK科技导师团,开设了“SYB”、“KAB”、“GYB”创业培训班,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全程跟踪与指导,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有效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2.构建“1+N”创客空间集群。通过“学校搭台、企业入驻、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模式,建设了2.3万m2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集聚了华为、中兴等42家企业,依托创业园建立了“机器人创客空间”、“3D打印创客空间”“VR(虚拟现实)创客空间”等12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了辐射全校的综合性“黄淮众创空间”;在二级学院层面,分别成立了“梦工场”、“网商园”“炫光动画”、“梦起航”、“双创星空”等80多个小型创客空间,形成了以“黄淮众创空间”为引领,二级学院“微创空间”为主体的“1+N”创客空间集群。借助“众创空间”,培养了“苹果皮520”系列产品发明者潘泳等一批青年创客代表,催生了漫聊神器、励志神器、防丢神器、光固化3D打印机等一批“黄淮创客”产品,在学校内部孵化了“微建筑”工作室、天易建筑艺术装饰有限公司、小卒动漫科技有限公司、易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13个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成果转化89项,其中小卒动漫科技有限公司、易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12月成功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新四板挂牌上市。
3.广泛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学校每年设立200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金,支持与行业企业共同组织开展“创业大赛”、“创客大赛”、“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近3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8000多人次,获得省市级奖项200多项,其中,在第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我校进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三等奖,2015年,在“雏鹰杯”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有两件作品代表河南省参加国赛。
此外,我们与苏州国际科技园、富士康科技集团、天方药业等企业共建了128个双创实训基地,接地气、近市场,在每年提供近3000个实习实训岗位的同时,也打通了企业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留住人才的渠道。
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
1.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聘用力度。学校在编制、待遇、聘用和考核等方面出台了灵活和优惠的政策措施,在争取常规编制计划的同时,积极争取应用型人才专项编制,把行业企业经历、职业资格证书、海外留学背景等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同时,积极推进“双聘人才引入计划”,在学校、二级学院两个层面聘任行业专才、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让他们带着项目来校任教,全过程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3年来,我校共从行业企业特聘教授69人、兼职教师282人,实现了“行业专家走进课堂,校企携手推进应用”。
2.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投入500万元,建设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师资培养培训平台;在行业企事业单位设立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每年选派100名左右的专业教师到联盟单位企业生产一线和相关机构,参加不少于3个月的专业实践、科技开发、“横向”课题合作、企业兼职等,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近3年来,共选派310人进入企业行业参加实践锻炼,135人次到上海、广东、浙江、安徽、江苏等12个省市区20多所国内高校挂职锻炼,110余名骨干教师到台湾、德国、英国等地高校参加创新创意种子培养培训,215名教师参加创新创意能力提升项目,41名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培训项目,72人取得行业资格证书,34人获KAB创业讲师资格认证。目前,我校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43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46%,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3.完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围绕应用型学科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和协同创新团队建设,积极探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的新模式,组织实施“校内教授”评聘工作,把实践经历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职称参评的必要条件,把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纳入评聘重要指标,引导教师更加注重应用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应用性科研成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
七、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融入地方创新驱动发展体系
1.强化应用性科研导向。先后与天方药业集团、置地集团、中集华骏等30多家企业共建了28个省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平台;与上蔡县产业集聚区共建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近3年,与行业企业合作承担国家和省厅级科研项目300多项,3个项目被确定为河南省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完成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5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2项;与北京中锐咨华公司联合开发的三网融合无线网关一代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此类产品的空白。我校参与建设的“阿里巴巴·驻马店产业带”上线运营以来,线上线下交易额突破6亿元,在全国300多个产业带中综合排名第18位,位居河南省第一位。学校还与驻马店市委组织部共同选派了52名高层次人才到市直单位、县区和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0余项,有效支援了地方经济建设。
2.组建科技创新团队。近3年,先后获批了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7个科研团队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科技团队备案,11位教师入选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库成员,37名教师入选我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4人通过河南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立项验收,21人被确定为驻马店市科技拔尖人才。
3.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与驻马店市共建了信息技术服务网、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图书馆对全体市民免费服务;与驻马店市电视台、日报社合作,将驻马店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手机报等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社会提供信息资讯服务;同时,与驻马店市旅游局联合制作了《盘古开天》、《传奇天中》等旅游动漫电影,与驻马店市文化局等共建了3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基地”,并策划出版了《重阳文化》等6部地方民间文化专著,促进了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
4.组织开展转型发展系统研究。学校于2013年9月成立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先后承担教育部、河南省转型发展重点研究项目30余项,其中,《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成果已于今年7份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发展平台的构建与运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及其转型发展综合研究》分别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同时,学校还参与起草了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研究成果不但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八、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1.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国际化合作牵手世界知名高校”的思路,与英国、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20多所知名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系统引进合作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优质和特色高等教育资源,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12个,与国(境)外高校合作培养毕业生1万余名,输送近1000名学生出国留学,每年外籍教师来校任教60多人次;3年来,先后有7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合作高校进行交流学习,186名教师到国(境)外接受短期培训,32人做国外访问学者,形成了开放包容、对接世界视野的办学格局。我校与印度迈索尔大学拟合作举办的“黄淮学院中印国际软件工程学院”已列入河南省“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
2.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从2014年起,我校已连续承办了四届教育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搭建了一个中外教育界、企业界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平台,论坛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性论坛。
总之,近年来,学校牢牢把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强力推进“四个转变”:即转变办学思路,确立应用型办学定位;转变办学体制机制,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变教育发展理念,着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经过不懈的探索实践,学校成功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道路。2014年1月,学校承办了教育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座谈会和现场观摩会;2014年6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作为地方本科高校代表作了典型发言。教育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领导多次来我校视察指导,对学校转型发展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学校的转型发展也受到了国内外高校的关注,2014年以来,国内外有500多所高校、6000多人次来校考察交流
转型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学校将按照突出“一条主线”,实现“三个提升”,打造“四个基地”是总体思路,持续推进整体深度转型。“一条主线”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三个提升”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科研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四个基地”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政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际交流与合作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