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教师节专题  河南省教育网技术支持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凡感动
“巴掌小学”老师的37载
发布日期:  2011-09-09 15:48:23
【字体: 】  【关闭窗口】  【打印该页】

  【引言】
  
  37年,可以演绎多少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可以干出多少让人羡慕的事业成就?杜振民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作为卢氏县朱阳关镇壮子沟村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在大山深处,杜振民已和这个“巴掌小学”相伴37载。即便这个学校只剩下9个学生,也从不曾离弃。
  
  杜振民其实只是“他们”中很小的一分子。“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在大山深处,数十年如一日,用责任和坚守撑起方寸课堂,守护着山区孩子的未来。
  
  今年暑假至新学期开学期间,记者先后两次来到杜振民生活和工作的壮子沟村。用真实的目光和足迹,紧随杜振民原生态的生活和工作情景,去记录一位平凡山区教师真切的世界和透明的内心。
  

    “最高的屋”得爬梯上

耐心辅导中

 

 

  老杜的教学宝典
  
  7月22日,朱阳关镇中心校。再次见到杜振民,还是那件蓝条短衫。他晒黑不少,但显得格外高兴。
  
  “杜老师,见到我这么高兴啊?”我开玩笑。
  
  “肯定高兴了!”还没等老杜回答,中心校校长吴春潮便接话说,“人家学校上学期期末考试弄了个全乡第二,能不高兴?”
  
  除了握手,老杜还是憨憨地笑:“呵呵……”
  
  在我和杜振民的交往中,他一直是这样,不知道怎么应付别人的表扬。只有憨憨地笑,把开心深深地藏在肚里。
  
  老杜确实不简单,年年考试都能把他的巴掌小学带进全乡十几所小学的前列。去年学校里有6个小学生,人人都在90分以上。他究竟有什么秘诀?今天和他一起家访,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在学生王维涛家,老杜一进门就对孩子的母亲闫文阁夸奖说:“这孩子今年考得最好,语文99,数学100。”
  
  闫文阁一脸骄傲,但嘴里却说:“这娃子可不高兴,考完试回来一直对我说‘妈,我做错了一道题’,老挂在心上。”老杜摸了摸王维涛的头,“说明你自觉性好,知道给自己压力,有压力就有动力”。
  
  在去学生刘亚丽家的路上,老杜说,这孩子性格胆小内向,依赖父母,他一直比较担心。但在孩子面前,他没有说出担心,而是鼓励说:“以前你上学前班时,父母一不在身边就哭,现在进步不小,老师挺高兴!”
  
  今天和老杜家访了3个孩子。回来的路上,我对老杜说:“你好像挺注意给孩子们讲一些思想道理?”他想了想说:“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指的就是思想和方法的引导。思想的引导对他们来说终身受益。”
  

   老杜在给学生削铅笔

 由于校园内地面没有硬化,好心人捐献的滑梯只能安放在走廊上。

  最远的那个孩子
  
  7月23日“最高的屋”
  
  今天去的是离学校最远的一个学生家。其实不在于远,而是山路的崎岖。
  
  这个学生叫刘珍,9岁,和60多岁的奶奶住在高高的山坡上,按照她的话说,“我们住在最高的屋”。
  
  骑摩托40分钟来到山脚下,车扔在路旁,改为步行。爬过一段山梁,跨过两条河沟,“最高的屋”还是不见影子。
  
  沿山里的河沟走时,我注意到沟两旁长着许多老核桃树。枝叶繁茂,树皮开裂,粗壮的树干和树根深深地抠进河壁的土石,让人肃然起敬。
  
  我们坐在树下的大石头上歇息,老杜说,这些都是一百多年的树。“你就像这棵老核桃树。”我笑称。老杜“呵呵”一笑,说“当个老核桃树也挺好,我没啥意见”。
  
  老杜熟悉地带着路,显然他经常送孩子回家。
  
  又爬上一个山坡,绕过坡上的一户人家,再跨过一道沟,穿过一大片玉米地,终于见到“最高的屋”。
  
  出人意料的是,此屋建在一个石块垒起的高台之上,需爬梯上去。而“最高的屋”是如此寒酸:土坯小瓦房,墙皮脱落,两根木杆颤巍巍地支在房檐下。一边堆着柴火,一边是木栅栏隔开的厨房。
  
  一家人正端着碗蹲在房檐下吃饭。屋前拴的一条狗,许是少见人来,急躁而又胆怯地狂吠不停。
  
  原来,刘珍的父母在外务工,她便和奶奶一起生活,而奶奶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母。我留意了一下,吃的是玉米稀饭拌野菜。
  
  等刘珍吃完饭,老杜拿来她的作业看。“你这次考得不错,进步不小,老师很满意。但你的字一直写得不够好,以后注意多练练。”
  
  奶奶在一旁认真地听着,连忙对刘珍说:“要感谢老师!”
  
  在辅导中,老杜边耐心地讲解知识,边讲一些“大道理”,似乎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告诉这个学生。
  
  特别记录下他们师生间的一段对话:
  
  老师:抛弃时间的人,时间就会抛弃他。什么意思,懂不懂?
  
  学生:听懂了。
  
  老师:什么意思?
  
  学生:珍惜时间。
  
  老师:确实是好孩子,但一定得刻苦。现在刻苦点,以后会享福点。起码要认识到,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走出大山。老师说的有道理没?
  
  学生:有。
  
  老杜告诉我,这个孩子“实实在在”,特别听话懂事,“现在这种孩子特别难得”。
  
  临走时,奶奶突然想起什么,走进黑洞洞的屋子,拿出9块钱往老杜手里塞,“这是孩子的作业本钱。”
  
  推让半天,老杜执意不收。
  
  我们走的时候,奶奶让刘珍和哥哥送杜老师下山。两个孩子显得很高兴,从梯子上下来。我问刘珍,为啥这么高兴?刘珍小声地说:“平时都是杜老师送我。”
  
  “每个学生都是未来的希望”
  
  8月30日备课
  

 “最高的屋”前,一家人正在吃饭,他们吃的是玉米稀饭拌野菜。

  今天老杜备了最后两个课时。加上他前几天备的课,一共备了10个课时,语文数学各5节。他告诉我,不敢备得太多,隔得时间长了,怕记不清。
  
  家里没有办公桌,老杜也不讲究,备课的时候,随手拉个大凳子作为课桌。略显黯淡的阳光下,他趴在凳子上备课的情形,就像一个刚放学回来忙着做作业的农村娃,样子让人生怜。
  
  老杜说,平时课时紧张的时候,为了赶时间,晚上坐在床上,膝盖上垫个硬纸板就能当课桌。
  
  对这些教材内容,老杜十分熟悉,但他还是坚持重新备课,并且在备课前认真阅读课文。他告诉我,备课的过程也是再学习的过程,不敢敷衍孩子们。
  
  备完课,老杜抽空剥了会儿核桃。种核桃是老杜家里的经济来源之一。
  
  核桃刚熟的时候,有一层厚厚的青皮儿包裹在果壳上面,需砸开剥去。但青皮上挤出的汁液会把手染得乌黑,好长时间褪不去。老杜也不能幸免。
  
  今天还碰到了老杜的二哥杜振江,了解到一些有关老杜的事情。
  
  老杜本来可以当老板的。高中毕业后,他直接回到壮子沟村当老师。那时已是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经商发家致富是当时的潮流。作为当时的高中毕业生,他完全有资格出去闯一闯。
  
  教学两年后,父亲问他,愿不愿意去镇上开门市部?如果愿意,可以想办法让他去。杜振民心动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我一走,学校都没人了,这些娃子都得失学。学生家长平时都挺满意,挺信任我。我如果走了,影响孩子们的前途,家长有怨言,我心里也会难受。”思忖再三,老杜还是放弃了。
  
  今年67岁的杜振江也是一名老教师。工龄45年,小学10年,中学30年。
  
  杜振江说,共同的工作经历,让他十分理解弟弟教学的不易。“不说别的,那么少的学生,课堂沉闷,老师教着也没劲。再加上工作任务重,堂堂课是你的,身心疲惫。好多人不愿意去,觉得受罪。”
  
  “那你觉得你弟弟为什么能坚持下来?”记者问。“你问问振民。”他说。
  
  坐在一旁的杜振民不假思索地说:“真的是充满着对孩子的希望。别说是十个五个,就是一个学生,都是未来的希望。”
  
  “我这儿不能让孩子混!”
  
  8月31日准备开学
  
  写这篇日记时,已过凌晨2点。
  
  窗外,“叽叽吱吱”的虫叫声似乎捕捉了整个山村的寂静。不时有飞蛾、黄蜂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子,瞅着屋内的灯光,撞在身旁的玻璃窗上,发出轻微的“砰砰”声。
  
  远处有阵阵孤零零的犬吠声传来,也许是听到大山里传来自己的回音,感到不解或者好奇,所以才没完没了地叫。不然,这寂静的山夜,还能有什么动静?
  
  这是只有山村才能独享的宁静和氛围。但片刻的陶醉后,我突然想到,就是在这个人烟稀少、偏僻寂寞的巴掌小学里,杜振民就这样工作了37年。
  
  如此37年的寂静,给予一个人的,绝不会是享受,而是浓稠的寂寞感。
  
  老杜,你会感到孤独吗?
  
  我曾问过他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偶尔闪过这种念头。但是,一想起和孩子们在一起开心的场面和他们的希望,就觉得心里特别舒坦踏实,再不想其他的了。
  
  当时老杜说这话时,一改常见的憨笑,眼神特别的严肃。听完他的话,再想想我见他和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的样子。我知道,这份对山区孩子们朴素而真挚的爱,已经深深刻进他的灵魂。
  
  今天下午,老杜又去学校看了看。把桌子和窗户再次抹了一遍。
  
  明天就是开学的第一天了,老杜将迎来他一个多月没见的学生们,对了,听老杜说还多了两个新“入托”的成员。
  
  老杜说他嫌两个孩子太小,影响其他孩子上课,不愿意收。但家长好歹铁定了心往他这里送。当时孩子的家长说:“哪怕是放你这儿混混,我们也放心!”
  
  一句话说得老杜直发火!“你说这话也太不负责任。你说混混可以,我这儿不能让孩子混!”
  
  要做一个有爱的人
  
  9月1日上午开学第一课
  
  早上6时,老杜赶早起来卖了猪崽,5个一共卖了3450元。挽着裤腿,两手沾满泥粪的老杜比较满意这个结果,“现在挣钱不容易”。老杜说这是今年的第二窝猪崽。不过,平日里养猪老杜没啥功劳,全凭老伴操劳。
  
  老杜的老伴叫贺彩芬,今年52岁,心直口快。昨天中午,因为我的到来,她包了一顿饺子。“我不会做菜,别人说我做的饺子最好吃,孩子你莫嫌弃。”
  
  贺彩芬说,嫁给老杜,就图他的踏实善良。“这些年虽然没享多大的福,没有风光过,但过得踏实安稳,心里知足。”
  
  卖完猪崽,匆匆地喝了一碗白米粥,老杜就去学校了。
  
  等我们赶到学校,一群小娃娃已经等在教室门口了。他们脸上都挂着笑容,和久别的小伙伴们追逐嬉戏着。
  
  学生里果然多了两个小娃娃。都背着崭新的小书包,小小的模样让人疼爱。虽然是来到一个新环境,但两个娃娃都不怯生,也许是见到这么多小朋友高兴吧。
  
  老杜没有一上来就讲课,他先让孩子们讲讲暑假的生活。
  
  学生们挨个发言,当刘珍一口气说出“洗衣服、择菜、做饭、锄地、上山采药”时,老杜先是表扬她懂事,又心疼地看着她说,“要安排好时间,注意休息,别累坏了身体”。
  
  接下来,针对去年的期末考试情况,老杜重点表扬了刘亚丽和刘莹的进步。
  
  老杜很少批评学生,他的想法是,“这些农村娃自尊心都很强,你表扬了优秀的学生,那些有缺点的学生也就知道咋回事了”。
  
  “同学们,大家要明白,暑假可能是以玩为主,但开学后得以学为主。在新学期有没有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
  
  “有!”孩子们挺直身板喊道。
  
  “光有信心还不行。”老杜又给学生们讲解了珍惜时间、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特别强调每个人都要有自尊自强的精神,并拿宇通公司给孩子们送礼物,带他们去郑州玩的事例,启示大家“做一个有爱心,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当老杜说这些的时候,我看到孩子们都听得很入神,眼睛里闪着明亮的光。我想,他们也许听不太懂这些道理,但这些催人奋进的话肯定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埋下种子、洒下阳光。
  
  做思想工作的确是老杜独特的地方,因为他深深知道,生在山沟里的孩子,要想走出这座大山,需要多么强大和坚定的精神力量。
  
  孩子们喝上热水了
  
  9月1日下午接收礼物
  
  看着好心人给孩子们带来饮水机、新书包还有书本文具,老杜一直搓着手,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线。
  
  “这可不知道说啥好。”这是他一直重复的一句话。
  
  当天下午,卢氏检察院的4名检察官带着礼物,从一百多里外的县城来到这里,看望老杜和孩子们。带队的是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赵冰凌。
  
  这是一位热心的检察官。今年4月份,她从《大河报》上看到有关杜振民和壮子沟小学的报道后,就一直关注这个学校的情况。8月31日,她从我这里了解到壮子沟小学的师生喝水难问题,专门给检察院领导汇报,引起检察长赵荣的高度重视,特意嘱咐买了两台饮水机和一些学习用品,作为爱心礼物,赶在开学第一天送来。
  
  一台饮水机是专门送给老杜的。送到老杜手里的时候,老杜有些不知所措,“这,这……没想到你们想得这么周到”。
  
  赵冰凌亲自给11个孩子背上新书包,又把新文具装进去,然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这些东西不很值钱,但能代表叔叔阿姨们的一片心意。孩子们,有句话叫‘深山出俊鸟’,虽然你们的学习条件比不上城里孩子,但你们这么聪明,又有这么好的老师,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成才的!”
  
  还没等赵冰凌说完,孩子们就跑到教室拿出一张张绘画送到她和其他检察官手里。虽然画的都是很简单的花草房子,但孩子们都在上面认真地写了一句祝福语和自己的名字。
  
  几位检察官走后,老杜悄悄对记者说,还有个心愿他一直不好意思说。
  
  原来,学校校园的院子一直没有硬化,地面上突起的石头常常绊倒孩子磕伤头部。有好几次因为联系不到家长,都是他骑着那辆前轴断过3次的破摩托,火急火燎地将孩子送到八里外的镇上医治。
  
  既当老师又当妈
  
  9月2日课堂上
  
  今天的课堂十分有趣。
  
  老杜这边给二年级的孩子们上课,那边两个刚入学的娃娃旁若无人地打闹。一会儿拉拉别人的手,一会儿把笔敲得“梆梆”响,一会儿把书包顶在头上,或者抱起书包就往外走……其他的大孩子暗暗偷笑。
  
  老杜每隔一会儿就要去安抚一下:“孩子,坐在座位上不要乱动啊。”
  
  “老师,我的笔坏了。”一个孩子说。
  
  “咋坏了?”
  
  “咬的。”
  
  “可不敢咬啊,这铅笔上有毒。”老杜说完,掏出小刀给娃娃削铅笔。
  
  如此情景,有时一节课就得“上演”两三回。
  
  我想起老杜前天给我讲了一个笑话,说那些学前班的小娃娃常常喊他“妈”。
  
  事情是这样的——
  
  学前班的孩子往往只有4岁到6岁,因为年龄太小,不会照顾自己。削铅笔、背书包,甚至解手后擦屁股的活儿,都得老杜来做。
  
  时间一长,孩子们和他混熟了,加上他面相亲切慈爱,就把他当成了亲人,一时分不清他到底是谁,只觉得亲,便顺口喊成了“妈”。
  
  老杜说,有时他上着课,突然有个娃娃对他喊“妈”,惹得班上的大孩子哄堂大笑,娃娃跟着笑,他也笑,整个教室都是笑声。
  
  “那心里感觉可亲切,可感动。”老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