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教师节专题  河南省教育网技术支持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凡感动
单臂托起明天的太阳
发布日期:  2011-09-09 15:39:19
【字体: 】  【关闭窗口】  【打印该页】

  先天性左臂缺失的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从一名代课教师破格转为公办教师,并成长为优秀学校管理者。

  王格现,男,44岁,范县城关镇西李庄小学校长——一名只有一只手臂的残疾教师。20年来,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从一名代课教师逐渐成长为范县先进人物、濮阳市道德模范提名奖、濮阳市优秀教师、濮阳市劳动模范、濮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濮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濮阳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河南省自强模范、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一名农村残疾教师何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走近王格现,我们发现了一个农村教师心系教育、矢志不渝的不凡征程。

人生是天,我要用独臂承担

  1967年,王格现出生在范县白衣阁乡甜水井村。如此诗意的地名给人无尽的美好遐想,却没有给王格现诗意的人生起点。相反,一开始,他就注定比别人欠缺很多,因为他一出生就只有一只右臂,先天性左臂残缺。身体的残缺,并没有给王格现带来意志的消沉。相反,生性要强的他以坚定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初中的学业,顺利考上了高中。高中三年,他品学兼优,毕业时被评为全校唯一的市级三好学生。

  咸菜馒头苦日子,王格现熬过来了,身体也熬坏了。高三下学期,就在迎接高考的当口,王格现患上了肠胃炎,天天吃药却无济于事。高考结束,王格现落榜,大学之门无情地关闭了。没有学上,性格坚毅的王格现开始寻找其他出路,但有一个念头:我不是一个废人。

  从1988年开始,王格现到水泥厂做过过磅员,在砖窑厂制过砖坯,参加过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班。但是这一切都随着1990年初的旧病复发而结束。那一次,他病了半年,瘦得皮包骨头,对他失去信心的父亲说啥也不让他再画画了。生病期间,他发现邻居家的几个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就把他们召集起来义务辅导。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那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前奏。

  命运的河流总是在最狭窄处转弯。1990年秋天,村小学一位女教师要休一个月的产假,需要找一个代课老师,村里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高中毕业在家 “教”孩子的王格现。王格现满口答应。他很珍惜这个登上真正讲台的机会,上起课来倾情投入,和孩子们也有了深厚的感情,教学成绩也日渐提高。他骤然觉得,这样的生命真有意义!

  一个月的“孩子王”生活结束了,时任校长的陈培荣舍不得让认真、负责又有爱心的王格现走,和村委会协商,以每年1000斤小麦的报酬聘他继续做村小的老师。村民田来昌回忆:“一年后,格现教的班在毕业考试中,数学取得从来没有过的好成绩,村里的群众和村干部都很认可他。”

  然而,王格现毕竟没有受过师范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他总觉得有很多困惑。之后,他先后到范县教师进修学校、聊城师院中文系函授班学习,业务水平明显提升。正如他说的那样 “瘪了口袋,富了脑袋”。

  1991年秋,王格现被聘任到西李庄小学任教。1993年,当时的镇联校领导评价他工作踏实、责任心强、肯吃苦,就破例提拔代课身份的王格现担任西李庄小学的校长。“教课还行,这么年轻管理学校能行吗?”面对村民的疑惑,王格现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学生教好,把学校管理好,让家长放心,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西李庄小学虽说是城关镇的学校,但地处豫鲁两省四乡交界的偏僻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条件艰苦,尤其是学校四周没有好路,干旱天坑坑洼洼,尘土飞扬,阴雨天泥泞难行。当时学校教育质量低下,校舍破旧不堪,且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如何尽快改变学校落后面貌,让父老乡亲放心?他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两步走的学校发展规划。第一步抓质量赢声誉。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并吃住在校,以校为家。每年都主动担任毕业班的数学课,数学成绩一直在全镇遥遥领先。自担任毕业班的数学课以来,王格现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多次名列全镇第一。1996年,县一中准备在全县招收200名学生,王格现班里有23名学生,多数不敢报名。后来,他给5名学生交了报名费,鼓励他们参加考试。结果,这5名学生全被录取了,村里人别提多高兴了!1998年,接着他又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建设新学校。西李庄村是个穷村子,又没有副业,建校资金全部需群众集资,这在20世纪90年代谈何容易!为改变学校面貌,他几乎磨破嘴,跑断腿,并且带头捐款,终于感动了村民,大家踊跃集资。1998年,一个崭新的西李庄小学终于建成了。

 

  王格现患多年的肠胃炎和痔疮。由于长期服药,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但是只要他一登上讲台,一看见学生,就立即精神抖擞,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只要说是为了学生,格现是啥苦都能吃。”西李庄村委会主任田冬海说起了一件感人的事儿,“1996年6月,天总是下雨,格现见教室漏水,怕影响孩子读书,自己冒雨去买塑料布。路上要经过一个大堤。你不知那堤有多陡。他用仅有的一只手推着车子上大堤,脚下一滑,连人带车子滚到堤下,脸都被车把捣破了。幸好遇到一个乡亲,帮他过了大堤。”

  西李庄小学门口向东50米处有一座桥,两侧没有护栏,桥下是两米多深的河水。而这是外村学生上下学的必经之路。每次放学,王格现都和两位老师护送学生过桥,雨雪天更是倍加小心。风大雨急的时候,他干脆把外村的学生留下来,在自己家吃饭。

  1997年11月,全县组织中小学期中考试。当天早晨突降暴雨,为了不耽误学生考试,早上5点,王格现找来一辆拖拉机,让学生坐到车厢里,上面盖上塑料布,自己单手给司机撑伞挡雨。雨大路滑,十几里路走了两个多小时,被雨水淋湿全身、嘴唇发紫的王格现准时出现在考场。当时的中心校校长激动地抓住他的右手,摇了又摇。原范县城关镇党委书记刘继元说,“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校长是我们教育的希望啊!”

  在教育教学中,王格现遵循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对待学困生,课堂提问与检查最多,课后辅导最多,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的也最多。发现哪位学生有什么异常表现,便及时进行家访。接任毕业班数学课不久,他发现一个学生很聪明,但数学成绩差,主要原因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刻苦。王老师又一次进行了家访。孩子的母亲一见面就说:“王老师,这孩子太淘气也太不争气了,我看他根本不是上学的料,最多混个初中毕业就不错了……”看到孩子妈妈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的不是,格现听后耐心地说:“你儿子不是你说的那样,他优点很多,热爱劳动,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这孩子并不笨,如果学习上再用功一些,一定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接着他又谈了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后来,每当这个孩子在行为习惯、学习等方面有了一些小进步,他就及时表扬鼓励。就这样,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逐步上升,还被班里评为“三好学生”。

  自小在苦水里泡大的王格现,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往往给予更多的关爱,这在村里是妇孺皆知。有一个学生,父亲因病去世,她和弟弟依靠年迈的奶奶负债生活。当王格现去看望她并拿出50元钱的时候,孩子的奶奶哭着让孙女给老师跪下,因为她知道老师每个月也就拿70多块钱工资。这个孩子学习用功,后来考上了大学,一直到现在,还和王老师保持着联系。

  “乡亲们把孩子交到咱手上,就是一份信任。我就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成才,不半途而废。”王格显如是说。

  1998年12月31日,王格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一下子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孤单的人了,组织给了我坚定的力量,父亲和亲人不曾给我的力量。我感觉做什么都有底气了,也有怕给这个身份抹黑的担忧。”王格现这样讲述自己当年入党的感受。党旗下他立下誓言:献身教育事业,注重自身修养,加强学习,钻研业务。十几年来,王格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一名小学校长,他心里时刻装着学校。在教师管理上,他联系学校实际,施以“情”、“带”二字诀。

  所谓“情”,即以情待人、以情留人。对待教师,他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那样,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与每位教师建立深厚的感情,使每位老师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发自内心地奉献西李庄教育。

  2004年秋天的一天,他发现家住老城的一个老师已连续两天没有上班了。他想:是否因下雨路上不好走,还是有其他原因呢?第三天他便买了些礼品,踏着泥泞的道路,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去这位老师家探望。当他艰难地走到这位老师家时,半截裤子已全是泥巴。这位老师见他这副模样,非常吃惊。“你两天没去上班,来看看你”,王格现真诚地说。这位老师的脸一下子红了:“因下雨去学校的路太差了……既然您能来看我,放心吧,校长!我以后住校工作,再也不耽误学生了!”

  所谓“带”,就是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以身作则,处处率先垂范。他深知,作为一校之长,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感染全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全校教师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几年前,市里组织第一次新课改培训,王格现校长率先参加。回校后详细给老师们汇报学习成果,并研讨交流。2010年11月,范县中小学推广运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王格现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一次次地走进县实验小学、县新区小学,向于秋存、李香芝等名师请教“五步教学法”。然后,在自己的课堂上大胆实践探索,并带动全校的教师共同实践。前不久,在县教育局和城关镇组织的教育质量检测中,王格现教的学科多次名列前茅。老师们都佩服地说:“王校长探索新课改的积极性和实干精神,带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家庭是天,我亏欠妻儿太多

 

  王格现埋头苦干时,村里的人看到了他忙碌的身影,看到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却不知道为了学生,他亏欠了家庭太多太多。

  2006年春季,按照新课程标准,小学中高年级都要开设英语课。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没有英语老师,为此,他愁得一连几夜合不上眼。此时,他想起了读高中时英语成绩不错的妻子,就动员妻子在西李庄小学做起了一名义务代课的英语教师。

  2009年,王格现感到眼睛很难受,看书都很困难。经医生检查患了“中浆病”,这是过度劳累引起的。妻子心疼的劝说:“你一个人做两个人的工作,太辛苦了,向中心校申请别担任主课了。”他耐心的开导妻子:“现在教师缺编,尽量别给领导添麻烦了,实在坚持不了时再说吧。”

  说起王格现,妻子免不了有些埋怨:“他不顾家,不是一般的不顾家,回家就是吃饭,碗一放满脑子想的都是学生。”虽说是埋怨,妻子说起来还是一种肯定的语气。“他就是欠我们娘俩很多,有次孩子被开水烫得厉害,我让他请假和我一起把孩子送到医院。他说让我自己去,我是自己哭着抱孩子跑到医院的。” “家里有一个人的地,一亩半。由家里大哥帮着,我有时去照管照管。他很少下地干活”。他常说:“家,是妻子操持的,感觉亏欠她太多。要是没有她,我在学校也做不出成绩。”

  20多年如一日,王格现时刻牵挂着学生。“5·12”四川大地震后,灾区儿童的处境又让他牵肠挂肚,寝食不安。他便多次与妻子商量向教育局申请到灾区支教,妻子表示反对,她不是不支持他的工作,而是考虑到他的体质太差,到了那里后怕帮倒忙,给领导添乱。无奈,为了救助灾区,他组织全校师生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个人带头捐款440元。钱虽不多,可是每月1200元的工资是他全家老少四口人生活的全部啊!

  王格现的家离学校有七里路,为把精力和时间全部用在学校里,他干脆把家搬到了学校的一间小屋里。体贴贤淑的妻子,聪明可爱的儿子,亲手建起来的校舍,充满希望的学生,构成了王格现新家完整的天空。

  王格现的辛勤工作赢得了村里群众的一致认可。听说城关镇中心校想把他调到条件好点儿的学校,村民们纷纷找到镇中心校说:“你们可不能把王校长调走,要是调走了,全村的老百姓都不会答应!”

  在范县举行的全县“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标兵”表彰大会上,王格现作为教育系统唯一的“标兵”,给全县干部作了专题报告。濮阳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向王格现学习活动。2006年他被遴选为河南省“知荣明耻”师德报告团成员,在各地巡回报告,为全省教师树立了榜样。

  “学校是我的家,教育事业是我的生命支柱,我将永远为之不懈奋斗。”王格现以残缺的躯体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实现了一个农村教师的人生价值。